分享

孔 子 的故事

 青衣呀 2010-04-07

孔子的故事(91-95):伤别鲁国

(91)齐景公想与鲁国通好,永息干戈,约鲁君于夹谷山前相会。当时孔子执掌相职,保护定公前往,以防齐国使诈。当会盟盛典开始献酬礼毕时,齐国的官员请奏四方的夷乐,孔子进言说:“今日两君为好,应循行中国之礼,何用夷狄之乐,请命有司挥退。”齐景公听了羞容满面,急急挥手令莱人退下坛去。

(92)夹谷会上,齐国又请奏宫中之乐,叫了一批娼优侏儒,装男扮女,在坛上跳舞和唱敝笱之诗,敝笱诗的内容是讽刺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的事情。孔子看了马上进言道:“匹夫荧惑诸侯,该当死罪!”命鲁将拿住二位娼优领班,挥剑斩首,齐景公吓得不敢作声,齐将等见孔子威仪,也不敢妄动。会后还把汶阳一带的田地归还鲁国,以示友好。

(93)孔子以大司寇兼掌相国事务的时候,杀了鲁国大夫——少正卯。少正卯因言伪行僻,恃有虚名,而挑拨惑众,是乱政之臣。孔子认为不诛之不能治国。孔子杀了少少正卯后,鲁国国政渐上轨道,三个月后,风俗大变,男女行路左右分道,路有遗物无人拾取,老百姓晚上也不用闭户而无盗贼。鲁国国政这般稳定,使得齐国十分惧怕。

(94)齐国见路过经孔子掌相职后,国政呈现一片兴旺之象,便用计送了每辆四匹马合拖的綵车三十辆,载着八十位美女所组成的大歌舞团,送给鲁定公,由季桓氏代表接受。

(95)鲁国君臣接受齐国美女后,开始通宵达旦的狂欢作乐,一连三天不上朝,孔子见状,一再劝谏,无奈君臣迷于女色,听不进谏言,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带着部分学生,开始十四年头流浪的生涯。

孔子的故事(96-114):周游列国

(96)孔子五十六岁开始周游列国,受尽了艰难困苦,其中在卫国前后三次时间最长,因此门人中卫国学生很多。孔子虽然在卫国受到礼遇,但却没有被任用,在其他国家一样没有出仕。

(97)孔子在卫国时,为国仪邑的那个封疆的官吏,要求见孔子。他说:“到这里来的有道之士,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弟子,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个执掌封疆的管吏见了孔子退出来以后,就告诉孔子的学生说:“你们各位何必忧虑夫子失去官位呢?天下已经混乱很久了,上天要夫子做木铎,教他警醒世人呢!”

(98)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在离开卫国的途中,师徒口渴,忽然听到水声潺潺,于是循声前往,发现有一流泉清澈见底,弟子们正欲争相掬饮,不料孔子在旁喝阻道:“这种流泉喝不得。”弟子们很诧异的王者孔子,孔子指着山上刻字说:“石上刻为‘盗泉’不是吾等所当饮。”原来这盗泉是当年有位盗拓的盗匪,他洗劫卫国边境,并且杀人无数,卫将军率兵捉拿,盗拓逃藏在这山中,口渴得快要死了,后来发现了这泓泉水而得以解渴,因此在石上刻上“盗泉”二字,永留纪念。

(99)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很不得志,在离开卫国经过这个地方时,竟被匡人团团围住,要加以杀害,原来孔子面貌很像阳虎,从前阳虎在鲁国造反失败,曾逃来匡迪,阳虎在匡横征赋税,匡人要杀他,阳虎连夜改装脱逃。孔子被误作阳虎,在匡地被围困了五天,才被解危。

(100)孔子在匡被解危后,很久才看见颜回跟上来。孔子说:“许久未见你归来,以为你死于匡人之手。”颜回说:“夫子在,回那敢死。!”

(101)孔子在匡地脱难后,又回到卫国,为国有位贤大夫史鱼,是位非常刚正的人。他数次向卫灵公进谏说:“不可用弥子瑕,要用贤士蘧伯玉。”卫灵公一直不肯听从。后来史鱼病入膏肓,自知无救时,便告诉儿子:“我在朝为官,生不能谏正君王,死不当成礼。我死后,将尸体移放在牅窗下,且慢大殓。”他儿子谨尊吩咐,当卫灵公前来吊丧时,不见大殓,很是诧异,孝子具实相告,卫灵公很惊愕的说道:“史鱼真是正直啊!已经死了,还行尸谏,感动国君进用贤臣。”

(102)卫灵公夫人——南子,美而淫乱。有一天,卫灵公请南子同车出城浏览名胜,召孔子陪乘同行,孔子深感卫君好德不如好色,不久便又离卫去宋了。

(103)孔子到了宋国,很受到宋君的赏识,想请他过来整顿松果的政治,然而却引起宋国司马桓魋的嫉妒。有一天,孔子在屋外的大树下为学生们讲学,正上的起劲时,桓魋带着士兵,想要来暗杀孔子。他们拿着刀,绕到大树后,喝了一声便往前砍,还好孔子在学生的保护下,没有被杀死。经过这样的险难,孔子在学生的苦劝下,又离开了宋国。

(104)孔子离开宋国后,经过郑国到陈国的途中,曾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便一个人独自站在东郭门外,子贡四处寻找,有位郑人告诉他说:“东门外有个人,长得九尺六寸,它的额头像尧,头像皋陶,肩像子产,而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他很失意的样子,像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之后,便把郑人的话转告老师,孔子笑着叹息说:“是啊!是像丧家之犬。”

(105)孔子到陈国,惠公颇为礼敬,住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争强,波及陈国,后来吴国也来侵犯陈国,陈国常被侵扰,孔子在陈国没什么发展,便与弟子们再到卫国。

(106)孔子再回到卫国,也是不得志,卫灵公礼貌渐衰。于是又与弟子们到陈国,然后也到蔡国,总之栖栖楻楻,在列国中都不被重用。在陈蔡之间,还发生绝粮之事,当时弟子们都饿得面有病容,惟有孔子依然讲诵经史,弹琴作歌。子路很不高兴的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君子虽穷,但不会像小人一样,一穷变便放弃原则,为非作歹。

(107)孔子与弟子在陈蔡绝粮七日,后得获接济,颜回负责炊煮饭食,子贡在不经意中发现颜回从饭锅中,抓了一口饭,送入口中,于是很不以为然,便问孔子:“仁人廉士,穷困时也有改节的吗?”“改节的怎能称得上仁廉呢?”孔子说。于是子贡便把颜回先行取饭充饥的事告诉孔子,孔子便把颜回请来,要他炊煮好的米饭,先祭祀祖先。颜回说:“饭已煮熟,只是看见饭中杂了一些垢黑,丢弃了觉得可惜,留着也不干净,便先取来迟了,这样要祭祀便不恭敬。下餐再祭吧!”如此一来,子贡才知道误会了,颜回果真是安贫乐道的君子,绝不因穷困而改变志节。

(108)接着孔子到楚国,也很得楚王的敬重,昭王打算封地给孔子,怎奈为令尹子西所阻,子西向楚王说:“孔子乃当世圣人,门下又人才济济,接受封地后,必代楚为君。”楚王听信谗言,取消封地之事,又对孔子很是冷淡。孔子见状,又开始他周游列国的生活了。

(109)孔子走遍天下,游说诸侯,结交各国士大夫,无非忙于救世。而孔子看富贵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看功名就好似脚上的破鞋一样。孔子很谦虚地告诉学生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听到以后就说:“这是孔子自道也。”孔子正是智、仁、勇三者都具备的人。

(110)孔子在周游列国中,遇到很多避世的狂人隐士。譬如有接舆、长沮、桀溺……等,他们都是怀才不遇,远离世事的人,他们看到孔子奔走于乱世,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情形,故意说话或作歌,示意孔子也该归隐了。然而孔子知天命,忧天下,不放弃一丝济世的希望,这岂是隐者、狂士所能了解的啊!

(111)子路在卫国当官,当时正值卫国父子争国,卫君请子路游说孔子出面为政,解决国难。孔子向子路说,君子行事,必须名正言顺,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再三推辞,并叮咛子路,此事切奋勇争先,以免招杀生之祸。

(112)孔子看卫国非久留之地,正好鲁国以币召孔子,孔子便决定回鲁。在回国途中,经过隐谷,闻到阵阵幽香。孔子举目四顾,看见有几丛幽兰,与众木为伍,心中十分感慨,便停车赏兰,取琴作“猗兰操”,托辞于香兰,自伤生不逢辰。

(113)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载,返国后,已是六十九岁。鲁哀公见孔子回国,虽表热烈欢迎,可惜懦弱无能,不会重用孔子,孔子也不求仕途。这时周室衰微,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便天天在杏坛上为弟子讲学,并删定群经,为万世立教,从此不再离开鲁国。

(114)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很思念鲁国的弟子们:等到回到鲁国后,又很想念当年相从出游的弟子,那些弟子,或已死、或远离,都不在门墙之内。六十九岁时,儿子伯鱼年五十,竟先孔子而亡。孔子晚年丧子,其悲痛可想而知。

孔子的故事(115-124):孔子晚年

(115)孔子返鲁后,用心于古书典籍的整理,其中最为留心于“正乐”一事,孔子终其一生都在音乐生活中,特别是游于艺,以养德明道。

(116)孔子晚年另一大事即作《春秋》。当时,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臣杀其君的,由子杀其父的,孔子见状十分忧惧,于是根据鲁史《春秋》以严正不苟之笔法,寓褒贬,别善恶。

(117)孔子晚年非常喜欢易经,一再反复阅读,读得系竹简的皮绳都断了数次。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18)孔子七十一岁时,最得意的高足——颜渊以四十一岁之英年而谢世。颜渊无论是学问、德行、处世,都得孔子之真传,颜渊死,孔子的道统也将无人继承,所以孔子去吊丧时,哭得很悲伤,随从弟子说:“夫子太过于哀痛了!”孔子说:“真的过于哀痛吗?我不为他哀痛,还为谁哀痛?”

(119)孔子晚年不如意的事,接二连三,颜渊死后,子路在卫国为孔悝的邑宰,当时卫国父子争国,孔悝有难,子路毫不畏难避死,竟奋勇牺牲了。子路死后被剁成肉酱,消息传来,孔子哭于中庭,其悲痛是可想而知的。

(120)

(121)

(122)

(123)

(124)

孔子的故事(125-130):永世明灯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全篇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