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思乡曲中的“反常”手法赏析

 彩云追竹 2010-04-11
        战火离乱年代,科考为官时期,我国古代不少诗人、官员远离故土家园,暂别骨肉亲人,此现象必定促成思乡诗词的“诞生”。按照常态,思念家乡越急切,巴望早日回乡的心态就越正常,这类诗词在我国诗歌里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凡事也有例外。诗人们思念家园或接近家乡时,却有“反常”的表现或心声吐露。
  近乡情怯 我们先看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为遭罪贬谪岭南的罪人,宋之问偷偷逃回家乡。但是越是接近家乡,久居岭外的他却一反常态,本应“情更切”,反而“情更怯”;本应“急于问”,反而“不敢问”。这种心态是其真实心情的写照。宋之问既思念家人却又担心家人的命运。他离家越近,越是惶恐不安,突然“闯进”家门,或许能够饱享喜悦,又或许有新的不幸降临,生怕乡人再触动已经很紧张的心弦。“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细腻地表现了久客复归者特殊的心理状态,显得真切微妙。
  醉念乡思 与宋之问紧张心情相反,李白遭遇秋天,触发乡思之情却显露得豪爽。李白的诗《客中作》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作者先以美酒美器烘托渲染愉悦气氛,在勉强自我安慰与解脱。表面说不管家乡还是他乡,只要能一醉就行,其实在醉中,李白更是道出了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绪,念念不忘的还是乡情、乡音、乡思。
  怕听音信 杜甫的《述怀》跟宋之问的《渡汉江》有些相似,他也像宋之问一样,怕听到家乡的事情。诗中写道:“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安史之乱中,杜甫长久地与家人失去联系,而且还听说妻子、儿女所居住的地方惨遭叛匪屠戮。他忧心忡忡,寄去一封家书,但几个月过去却未见半纸回音,由于不通音讯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反而害怕有消息传来。这就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忧心之意及作者饱经战乱、心神憔悴的状态深切地表现了出来。
  失意惧乡 古代,在外获得高官厚禄,回乡完全可以使不少乡亲觉得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愿望大家都有,但残酷的现实却让很多人难以达到。马戴曾经在唐代中后期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不幸触犯权贵,空手而归。他的《落日怅望》就是对这件事情的描述:“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其“辞家久未还”时的心理表现,细致展示了长期仕宦在外而又失意难进的人的感时伤逝的复杂心情。中唐诗人李益也表达过相类似的心情,其《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有“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这与“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何其相似。
  迁怒莺鸟 司空图《漫书五首(之一)》说:“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远离家乡,乡音越来越少,但听到莺啼声却与故乡的莺声相似,司空图被无端勾起思乡的隐痛,又无可奈何,只好迁怒于莺鸟了。一个“恨”字,“反常”心态展露无疑。
  飘扬在唐诗思乡曲里的“反常”花朵,馨香淳艳诱人,色彩夺目绚烂。(黄蔼北)

唐诗思乡曲中的“反常”手法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