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华尔街危机背后的秘密

 alsm 2010-04-13

翰啸:揭秘华尔街危机背后的秘密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本质是高利贷危机  

我们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好的金融工具,一类是坏的金融工具,好的金融工具可以让穷人与富人一起分享利润,比如股票就是这种,次一点的金融工具可以实现民众之间的互助,而保险就是这样的金融工具,而最坏的金融工具几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帮助,纯粹是为了骗钱,而高利贷就是这样一种金融工具,他将钱高利息贷给那些还不起债的人,更可恶的是在放放高利贷是一般都会用到暴力和欺骗等手段,而美国的次债的实质就是这种极其可恶的高利贷,只是在金融创新的幌子下变化了些花样而已。

穷人赚富人的钱,可以长久,因为富人有钱,富人赚穷人的钱是很难的,因为穷人根本上就没有钱,这个游戏早晚会玩不下去。美国的次级贷款就是富人利用高利贷的变种形式来赚穷人钱的游戏,这个游戏最终玩不下去其实是早就已经注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高利贷?  

美国是一个信用社会,有一整套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美国信用评级公司将个人信用评级分为五等:优(750850分)、良(660749分)、一般(620659分)、差(350619分)和不确定(350分以下)。

相应的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等条件,美国房屋贷款分为三级:(1)优级,(2)近似优级,(3)次级。信用评分一般以下(620分)的美国人的贷款就被称为次级贷款,由于穷人经常失业,收入低,不稳定,且交不起首付,因此一般信用都非常的低,因此穷人的贷款都属于次级贷款。

在美国优级贷款围绕平均利率波动,差别不大。而次级贷款则由发放机构自己定利率,且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在2001年这种浮动利率贷款在所发放贷款中仅占10%,到了2004年这一比例就飙升至30%,到2006年,被用于证券化的次级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占40%,与浮动利率贷款相关的产品达到74%,因此信用等级在一般以下的人,实际承受着更高的利率,而美国的利率不可能永远维持在低位,当美联储提高利率后,穷人这些贷款的利率也跟着上浮,因此到了还款的时候,这些贷款已经是彻头彻尾的高利贷了。

如何骗穷人借高利贷?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  

与中国情况不同,美国的买房人和贷款机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他们必须通过房产经纪商来办理贷款事宜。他们在贷款买房者和贷款机构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经纪商不仅认识多家贷款机构,还了解上百种贷款产品,信用不好的借款人甚至能通过经纪商得到更多的贷款。经纪商是次级贷款的主要操纵力量。

信用不好的借款人通过一家经纪商比通过一家贷款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选择。另外,因为从次级抵押贷款业务中得到的收入可能更多,所以经纪商很愿意把次贷产品推荐给高风险的借款人,即使这些人有资格获得更好的贷款。

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贪婪的经纪商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通过篡改信用记录、隐瞒债务数据等各种欺诈手段,不负责任地帮助更多没有还款能力的人贷到款、买了房。

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借款人的还贷负担远低于固定利率贷款,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

美国的一家咨询机构曾对100笔此类“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发现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

那些无知的借款人高兴地陷入了这场金钱骗局,但在几年之后,背负着高额的还款利率,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埋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一旦他们的生活发生一点变故,没有钱还月供,就面临被收回房产、无家可归的困境。

当然穷人的侥幸心理也是借高利贷的重要原因,因为穷人相信自己虽然借了高利贷,但如果房价总涨,最终还上也是有可能的。

此高利贷与传统高利贷的区别  

传统高利贷都与黑社会绑在一起,穷人还不起钱,就动用暴利手段来讨债,而美国的大银行们不可能也雇佣黑社会吧!于是创新出现了,现在债主放了高利贷后再将这些债转让出去,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早晚也还不起这些钱,这些债早晚属于烂债,因此他们将这些债转让出去也就将风险转嫁了出去,自己还可以从中赚取一些利润,这样转让出去有两点好处,第一,他可以用收回的钱,重新放高利贷,其次他不用像传统的高利贷那样雇佣黑社会进行暴力讨债。

如何将高利贷转让出去  

银行自有资金有限,对于银行来说,只有发放更多的贷款,才能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银行本身就有扩展业务的强烈冲动。于是,银行便把有关贷款资产未来的还本付息的所有收益,打包成按揭证券,向市场出售,

对银行而言,在售出了住房贷款证券以后,可以拿回现金重新补充贷款资金,再向市场发放住房贷款。而银行不需要承担任何损失。并使住房贷款风险分散由众多投资者承担。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无限制地做住房按揭贷款,而不需要担心自有资本和存款够不够。

而对按揭证券持有者来说,由于证券的收益是靠按揭贷款的偿还来支持,而且还有该物业作为抵押品,因此,视其为很安全和带来稳定收益的长期投资工具。 由此,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便水到渠成。

随后,在抵押担保证券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衍生,根据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偏好,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加以剥离和重组,将债券设计成不同档级,既可满足转移风险的需要,又能满足投资者的不同偏好。于是,以抵押担保证券为基础资产进一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ABS),其中,又衍生出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 CDO)。这一过程还可继续衍生,并产生“CDO平方”、“CDO立方”等产品。

由于金融创新的规模呈几何级数膨胀,风险被无限放大,购买它的美国境内与境外的投资者,成为风险的承担者。 无节制地创设金融衍生品,产生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杠杆效应,一旦房价发生波动,就必然产生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从而给持有相关金融创新产品的金融机构及广大投资者造成巨大冲击。

为了让世界购买美国基于次级贷款创设出来的各种证券,美国政府高官直接担当推销重任。比如,美国政府曾派遣住宅和城市发展部部长杰克逊访问北京,为全美抵押协会的证券招揽中国外汇储备这一大客户,同时,与中国的商业银行接触,商谈购买政府支持下的房贷证券事宜。

评级机构是另一个弄虚作假、欺骗购房者的环节。为了便于投资者了解购买这些抵押证券的风险,华尔街的证券评级机构要在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给这些产品打分、评级。然而,这些评级机构的酬劳却是由投资机构提供的,它们之间的利益相关性自然导致了评级过程中的欺诈行为—不良的贷款被评为AAA级投资产品。

时间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风光了整整 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贷款公司倒闭,避险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AIG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次债危机爆发。

2008年上半年,343 159个美国人失掉住房,而2007年同期这一数字是145 696。让穷人买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穷人的信用等级不够资格贷款,更不够资格享受贷款优惠政策,它需要各个环节和多种条件的配合,而这一切都不是市场自发就能做到的,更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操纵着。

次贷危机让那些原本买不起住房的人买到了梦寐以求的房屋,当他们欢天喜地地享受拥有住房的快感时,却发现这快感竟然是如此短暂。

其实,他们本来就是被作为道具而推上前台的:一场不见硝烟的金融战正在展开,而次贷危机不过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也是全球财富转移和重新分配的过程。有一点我们不能忽略:财富并没有消失,而是在被转移和重新分配,等次贷危机过后,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次贷危机背后隐藏着一个最大的赢家。

大批普通的美国人因还不起贷款而失去房屋以及美国投行的倒闭,并不等同于美国的损失。我们所说的美国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实,应该这样表述:美国的低收入者无疑是这场危机的受害者,他们被剥夺了仅有的财富,当他们因为还不起贷款被赶出家园时,内心的痛楚不难想象。而美国强大的利益集团,隐藏着的制造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则是实实在在的大赢家。更确切地说,美国的弱者也不是这场危机的最后一个受害者,他们在被作为

这些金融衍生品被打包和包装后销售给全世界的政府、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者,把风险和成本也迅速转嫁了出去,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中国政府和中国的金融机构,这些人才是这次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传统的高利贷受损害的是借贷人,当然如果借贷人实在换不起,放高利贷者也会受到损失,而这种创新过的高利贷模式,则放贷人的风险转嫁到了全世界的投资者身上,不用看美国的银行哭的那么惨,他们的股票价格虽然有些下降,但最终还可以涨上来,他们根本就不是最终的受害者,而那些投资者的损失则是永远没有人替他们弥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