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浠水人陈沆——中国历史上《一字诗》的魁首 - 黄州论坛 - 黄冈论坛 - 东湖社区 - 荆...

 小竹123 2010-04-14
浠水人陈沆——中国历史上《一字诗》的魁首


                                 文\夜雨一江



    陈沆(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航,浠水巴河陈家大岭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赞赏。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保和殿对策,陈沆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浠水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北京,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陈沆于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他对龚自珍十分倾倒,称其所著古文为"奇宝",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他著有《诗比兴笺》,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主张"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杂诗》)。


    陈沆的诗较富有现实内容,反映了嘉庆年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乐府四章》、《濮州道中》、《兰阳渡》等,揭示了吏治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贯穿着作者济世悯民的胸怀。赠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实感。不过由于作者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有性理色彩。


    陈沆的诗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语言琢炼而达于质朴,才情流溢而气韵沉深。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学时,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说他用人人能识之字、能造之句,经匠心熔铸,"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当时嗣响,颇乏其人"(《石遗室诗话》卷二),指出了他在晚清诗发展中的地位。
    近代文学史列陈沆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他的著作颇丰。其诗组《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女儿》、《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辛酸之笔调写河南道上惨淡悲伤之景象,活灵活现,犹如历历在目,有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正义感。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著作有《简学斋赋存》、《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课馆试律续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水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陈沆与黄冈刘子壮、天门蒋立镛,是清代260余年湖北省的三位状元。 陈沆5岁入私塾读书,10岁随父游湖南,12岁为诸生,并是县案首(即第一名),成绩出众。

    陈沆少年早慧 ,传说有一年除夕,陈沆正和父亲围炉谈心,炉子上着一罐肉汤。他父亲即兴地出了一个对联让他对,“汤开罐滚,红火炉中三层浪”,陈沆好久没对上,他父亲要生气,忽然外面传来迎春的炮竹声,陈沆马上冲口而出:“烟飞炮响,青云路上一声雷”。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青云路上一声雷”。他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到殿试及朝考,七试均获第一。科举史上,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及第少见,更何况“七冠其军”。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殿试时,相传主考官面试问他的家世,他回答:“家有七里茶铺,四十里菜园,日有千人打网,夜有万盏明灯”。“家有七里茶铺”,其实家住巴河七铺(地名)。“四十里菜园”,是指巴河伍洲,长约四十余华里。“日有千人打网”,是指巴河望天湖,面积约有十多平方公里,是浠水第二大湖,渔民作业,何止千人。“家有万盏明灯”,指的是黄石港、石灰窑。他把黄石港、石灰窑区纳入他家视野,他对这两个集镇是相当熟悉的。因为他家祖坟、家祠就在西塞山斜对面的山洲坪。或许他预见到不久将来在他家对面矗立一座繁华的城市。今天的黄石市不是万盏明灯,而是百万盏明灯;不是油灯,而是电灯、霓虹灯。已经超越了状元公的预料。令人惋惜的是,他英年早逝,41岁而卒,入世不足七年,故不获大用于世。
    还有一个传说在清朝嘉庆年间,陈沆去黄州赶赴选拔举人的乡试,求取功名。刚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船上早坐满了各乡秀才。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将船开回岸边,一道渡他过河。

那艄公见站在岸边的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请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黄州,上岸再喝上二两老酒,慢慢过来接你。”


    陈沆一听急得直跺脚,忙说:“小生遵命,乞求贤翁先将渡船撑回头,我好赋诗,贤翁也好听得清楚,给予指点。”老艄公捋须微笑:“也好。”随即把船撑回岸边。


    陈沆一脚跨了上去。这时,恰好江心划过一条渔船,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双手划着桨,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见江心秋波,正随波荡漾。


    陈沆灵机一动,当即高声吟出一首《一字诗》道: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艄公和满船秀才无不拍掌称赞,高兴地让出座位让陈沆坐下。


    后来,陈沆不但乡试中举,而且连中进士、夺取状元,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嘉庆二十四年,陈沆得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陈沆出任广东乡试主考官。道光三年,充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在京师就与魏源中书友善。有人说你何必失身份与贵不如你的人相交。陈沆不听他人之言,与魏源结为挚交,不论官职卑微。魏源也很赏识陈沆。故人称陈沆的为人如金石一般。其实,陈沆诗文早已闻名海内。上门与他接触的人非常多,而他交友也是十分慎重的。陈沆还曾与董桂敷、姚学、龚自珍等讲学论道,交往甚密。道光六年,卒于任上


    陈沆一生性格清纯,孝顺父母。母亲患病,他变容失色。早晚煎药,服侍不休。甚至常常萌生弃官回家侍奉亲人的念头。


    陈沆文采亮拔,诗文以独到为宗,学识渊博,把握经史,无所不窥。他认为“为学之道,静虚为本,深密为要”。


    陈沆诗文独辟路径、自成一派。且大多扬善惩恶、关心民间疾苦之作。人称其怀抱深远、立心忠厚;读之,令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


    上面的这首《一字诗》,虽然是即兴而作,但却写活了在烟波浩淼的碧波之上,远远只见一渔舟荡浆而来,渔翁手持钓钩,钓得鱼来满心欢喜的情景。真是碧空如洗,皓月当头,秋色满江。诗中用了十个“一”字,真是错落有致,含义不俗,有“独”、“一”、“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
    据诗话记载,清代女诗人何佩玉也有一首数字入诗的杰作,“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诗意浑然一体,丝毫不觉累赘,也算诗话里的佳话了。
    清代大儒王士祯,据说祯也写过一首《一字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们知道,清代“最有名气”的,当然是《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了。据说他也写过一首《一字诗》:“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钓一江秋。”
    可见,数字入诗“难度最大”,但是,细心的读者可看出,我认为这浠水人陈沆的《一字诗》不仅写的好,而且写的早。
    何佩玉也好,王士祯也好,当然还有纪晓岚,他们的诗中都或多或少的借用了陈沆的意境。因此,尽管后人也有许多认为纪晓岚的《一字诗》写的最好,若要我说,那是因为他的名声大,仅就这首《一字诗》而言,我却不想苟同此说也!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一字诗》魁首,我认为非浠水人陈沆莫属!
    哈哈,也许是乡情作怪,谁叫我也是个浠水人呐!

    2010,4,14,于武汉竹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