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身先养心

 怕瓦落地818 2010-04-15

养身先养心

 

文/李健帮

 

 

养身先养心


    本文所说的心,是指大脑的自我意识,是神经中枢的生理功能,是人体所有器官的最高统帅。心就是我,自从有了心,就有了我;心累了病了,我就累了病了;心死了,就没有我了。可见护心养心是多么重要。
养心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使心态平衡。
    心态是心理状态的简称。心态平衡就是人的心里对事物的看法不偏不倚,对他人的行为不过分计较,对自己的处境心安理得。使心态平衡,就是要使偏激的心理回归到不偏不倚的平和状态。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决定和解决都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在心态好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多半是正确的,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事后会后悔不尽。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官场不顺,被贬出京,被放逐到“巴山蜀水凄凉地”,此一去便是漫长的二十三年。被召回京后,好友白居易写诗为他鸣不平。然而刘禹锡却十分大度,他在答诗中写出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他对被贬一事抱超然的襟怀和达观的态度。正因为刘禹锡如此超脱释怀,所以他晚年又被朝廷重用,而且健康地活到古稀之寿。
    可见,人的心态平衡与否,对人体的健康和一生事业影响巨大。因为有了心态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人体各器官的代偿功能才能处于平衡状态,许多疾病都能避免。
    怎样做到心态平衡呢?
    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心理压力就小,待人处事就能够心平气和。自我寻开心是很好的心态平衡机制。因为发自内心的笑能够使人体产生益性荷尔蒙,使精神强壮;而焦躁不安,则会产生毒性荷尔蒙,会把身体搞垮。主动保持快乐的心境是一门健康的科学,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对待同样的事物,你既可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可以“春风得意马蹄轻”。在你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具体说来,还有以下一些措施。
    1、放弃过分的欲望。人应该有合理的欲望,有自己的抱负,但有些人的抱负、欲望不切实际,无法实现,便会产生抑郁情绪。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消除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2、心中有烦恼就找人倾诉。当你遇到烦恼和不顺心的事之后,切勿闷在心里,而应向你信赖的人倾诉。自言自语或写成文字也行。
    3、读书,读感兴趣的书,读使人轻松愉快的书。读书可以转移注意力,可以把尘世间的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何况,书中还有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对平衡心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去运动。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都可以使心情放松,使心理得到平衡。
    其次是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具体说来,还有以下一些措施。
    1、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常做好事,可以获得友谊和信任,可使自已忘却烦恼,开心快乐。
    2、不要苛求别人,不要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有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忘却一些人和事。忘却烦恼、忘却忧愁、忘却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忘却自己曾有过的羞愧和耻辱,这样你便可乐观起来。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对于荣辱、富贵、贫穷、诽谤、嫉妒等,可一笑置之。
    4、减少竞争,抵制诱惑。当今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所以,必要的竞争与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是必要的竞争就要坚决放弃,因为处处与人竞争会使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对身体不利。另外,当今社会也有很多陷阱和诱惑,也要注意提防和抵制。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心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在心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养心的第二步,使心平静。
    我国的古代文献《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生于气也。”中医说的气就是西医说的生理功能,而这里说的气主要是指大脑的生理功能——心气。心气不平,如怒、悲、惊、恐等,是人体致病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也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与情绪不良有关,紧张、愤怒、敌意等不良情绪容易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人就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所以,人要保持健康,首先要心气平静。正如一条健康格言所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食物,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平静。”
    心的平静就是心海没有波澜。身心自然放松才能使心保持平静。心情达到平静状态就意味着从心理上淡化了自我,从生理上回归了自然。对健康而言,这是一种良性状态。
    睡眠是心灵的抑制状态,有利于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是,心态不平衡,心情不平静的人就会失眠,就很难入睡。人该睡而睡不着时就要胡思乱想,如果这时能进入什么都不想的平静状态,那就不会失眠了。换一个角度讲,如果真的能做到什么都不想的平静状态,睡着和不睡着差别并不大,使心平静同样能使人的精神变得轻爽。
    怎样使心平静呢?
    第一步,需要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然后使控制大关节的肌肉放松,逐渐做到全身肌肉放松。第二步,做做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心中默念“放松”。第三步,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幅画、一个工艺品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第四步,闭上眼睛,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使心情完全平静下来。此外,为了使心平静,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如游泳、洗热水澡、听音乐、与人闲聊等。
    需要提醒的是,使心平静,并不是叫你不要思想,相反,在平静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才能有非凡的创造力。平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工作。比如你在演讲时,如果心里很紧张,你就不容易获得好的演讲效果。如果你在演讲前先放松身体,使心平静下来,那你的演讲就会很自然,很成功。
    心情平静了,就可进行养心的第三步,使心入静。
    使心入静,就是使心(大脑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特别静的状态,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入静位于醒和睡的交界处,主要特征就是什么也不想。醒是心的工作状态,睡是心的抑制状态,入静是心的自我休息调理状态。醒和睡都容易,入静难,所以入静需要修炼。气功的本质就是入静的修炼。寺庙里的和尚、道士都练入静。要注意的是,静和动是相辅相成的。当你痴迷入静时,却莫丢了运动;你如果经常运动,最好也给心一个入静的时间。
    如果能使心由平静状态进一步进入绝对静的状态,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那么,人体的大部分慢性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所以,人要是有疾病先应该自我调理,使心入静,如果调理不能凑效,再求助医生。
    如果身体没有疾病,我们应该以预防为主,每天让心有足够的时间处于平静状态或入静状态,这对维护健康非常重要。

 

养身先养心


    要由平静进入入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是选择身体的姿势。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但要“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其中以盘腿坐定效果最好。其次是注意呼吸的方式。最好用腹式呼吸:把气吸到下丹田,呼出时让气经过上丹田。下丹田就是肚脐下一寸半的地方,上丹田就是两个乳头之间。要让气感觉好像在上下丹田之间交替流动。然后是调息入静,让心完全静下来。
使心入静有很多种方法,都需要特别训练才能学会。这里介绍一种能使心入静的最简便的方法:你心里可不断重复默念两个字,比如“入-静”或“1-2”。当你默念这两个字时,你头脑里可能会出现这两个字的字型或声音。若是字型,你的头脑就比较清醒;若是声音,你的意识就比较模糊,就离入静状态更近一点。默念时,采用越来越慢的方式。刚开始时是“入-静”,然后间隔越来越大,变成“入--静”,“入---静”……在破折号所表示的间隔里,你的心就是静的。在扩大间隔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在间隔里面插入任何意念,否则就从头再来。这样练习到后来就变成了“入——静——”这就是完全入静了,适当保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来访的朋友们,请你牢记:“无病不疑病,得病不惧病,身病心不病,心静治百病。”人生短暂,人心脆弱,如果你能经常保持心态平衡,心里平静,早晚做做运动和入静,那你就一定能长久保持身心健康。祝愿你永远幸福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