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皇五帝溯源

 逸心茶舍 2010-04-16
(原载《语言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 10月总第1期。)                     

刘俊男

提要:皇、帝之本义,即凤皇、天翟之义,亦即太阳鸟、三足鸟、神鸟。引申出“美大”之义,又借代为天帝,后人用此美名来称呼先帝先王。五方帝为天帝,与人帝不可相混。三皇五帝原义为三正五行,后来才用来称呼人帝,人间的三皇五帝不固定,随时而变化。我们应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来研究上古史。
关键词:皇  帝  五方帝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家喻户晓的名称,然而何为皇?何为帝?为何要称三皇五帝?五方帝与五人帝是个什么关系?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弄得很清楚的。或者说,还存在不少的争论。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一、释“皇”“帝”
何为皇?顾颉刚在其著名论文《三皇考》中有详论,其文曰:“‘皇’字,我们看惯了,似乎只是帝和王的异称,或是高出于帝和王的阶位。但在战国以前的器物和文籍里,却毫没有这个意思,只当它形容词和副词用,偶然也用作动词,或是有人用它作名字,绝没有用作一种阶位的名词的。所以《白虎通义》说:‘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见第一卷,号)除了‘君也’一解,可以说是对的。”[1]
本人以为顾先生的解释还未追溯到“皇”字的本义,或者说未明皇字为何有“美”“大”之义?其实,战国以前“皇”字也有当名词的,如《山海经》中的“皇鸟 ”,《大荒西经》:“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尔雅·释鸟》“凤,其雌皇”,《诗·大雅·卷阿》“凤皇于飞”;《书·益稷》:“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离骚》:“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郑注:“皇,冕属,画羽饰焉”。因此本人以为,皇鸟为皇字之本义,其他各义皆派生义,凤皇美大之鸟,故有“美”“大”之义。凤皇之鸟最美勿需多证。其又有“大”义,亦即“华、夏”之义,《尔雅·释言》:“华,皇也”,华亦即“夏”,古书华、夏互见,皆指大雉,即凤凰。如《谷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范宁注:“夏谓大也,大谓大雉,翟雉”,引申出华彩、五彩,美大之义。众所周知,中国乃龙凤之国度也,历代帝王莫不以龙凤自居,伏羲、女娲,龙体凤姓,后代皇帝皆龙子龙孙,而龙凤一物而二态,即《尔雅》《月令》《说文》《周书》等所谓“雉入大水为蜃”,《本草纲目》蛟龙条下附录蜃,引历代学者云“蛟之属有蜃”,可知蜃即龙。关于龙凤与雉的关系,笔者有专文论之[2]。总之,只有龙凤才能配得上古帝王之称。故“皇”可用来称古帝王。皇又派生煌字,凤皇五彩耀人也。还派生许多音为皇之字,如遑、湟、篁、蝗、惶等。皇字的造字,秦建明先生说是据凤凰羽毛及其花纹而造[3]。
关于“帝”字,甲骨文多见,而对其本义,仍争论不休,《甲骨文字诂林》总结说:“许慎关于帝字形义的说解均误,帝字初文既不从上,更非从    声,论者多以为象花蒂形。郭沫若引吴大    、王国维之说而加以补正,至为详悉,但帝字究竟何所象,仍然待考,卜辞帝指天帝,并非王天下之号,至于帝乙、帝甲、文武帝之帝,乃人主死后之尊称,所谓德配彼天,直至乙、辛卜辞,殷统治者均自称王,毫无例外,人王而生称帝,当自晚周始。”
本人以为,在甲骨文中,帝字虽有多种写法,但“帝”字形与后世同,可见“帝”乃帝字的正规写法,并流传后世,帝字何象也?象翟鸟之正面形状也。帝字与龙凤同一“辛”头,为鸟头也,“冖”为鸟翅,“巾”为鸟足和鸟尾,尾与足又合为三足,故古名“三足鸟”,亦即太阳鸟,只有此鸟才可配天帝,其居太阳之中,为太阳之“灵魂”,或曰为太阳之使者。天之大者莫过于太阳,上古人们崇拜太阳是众所周知的。河姆渡文化(太阳双头凤或曰日鸟护身符)、仰韶文化(陕西宝鸡北首岭龙凤纹陶壶,半坡陶壶龙凤纹)、良渚文化(兽面纹凤冠)、大汶口文化(象征太阳的陶符)、龙山文化(凤纹冠饰)、陶寺文化(龙凤纹陶饰)、石家河文化二期(罗家柏岭出土的凤形玉环)、长沙陈家山战国楚墓“龙凤导引图”…… 无不崇拜太阳鸟(亦即凤皇)。这方面的论述有:杜金鹏的《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4]李学勤:《论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5];王子今:《文明初期的中族融合与龙凤崇拜的形成》[6]等。
古之圣王死后,配上“帝”之美名,帝亦如皇,皆凤皇之名,翟比凤皇要逊色一点,故五帝比三皇地位也要低一点。《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可见国王死后才配彼“帝”号。《尚书·顾命》:“狄设    、缀衣。”注:“狄,狄人,官名,主持祭礼之官”,狄(翟)人,即谛人,祭“帝”之人,帝狄通可知,也可明帝者翟也。
关于甲骨文中的“四方凤”名,胡厚宣先生有《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的著名论文[7],其文云凤作“风”。本人以为这个“凤”还是作凤为好,这个凤,其实就是凤皇之凤,与皇、帝同类,所谓殷人求年于四方风,其实就是求年于四方帝。甲骨文中的“帝”大多为方帝,即五方帝,如:方帝(佚236)(粹 431),贞方帝(库574)(乙5576),勿方帝(龟1,11,1)(录383)(甲1157),……,胡先生文中所引有关方帝之甲骨文极多,颇便参考。这里的“四方”其实是四季,“四方帝”就是后世所谓的春季太昊帝,夏季炎帝,秋季少昊帝,冬季颛顼帝。甲文中没有方位的帝,大概就是赫赫有名的黄帝。这些方帝名称在《山海经》《尧典》里大体相同,是一脉相承的。
凤皇为何与天帝挂上了钩?唐人孔颖达释《左昭十七年》“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也”曰:“是凤皇知天时也。历正,主治历数,正天时之官,故名其官为凤鸟氏也。分至启闭,立四官使主之,凤皇氏为之长。”凤皇在古代是一种神鸟,其所以为神,就因为它代表天帝,是天帝的化身。
总之,皇、帝二字,原皆指凤凰(翟鸟),引申为“美大”之义,又借代为天帝及人间帝王死后之美称。战国以后,活着的王也称帝。因此《白虎通义》所作的解释除未指明皇鸟之本义外,应当说是较完整的。

                          二、五方帝与五人帝
最早的天帝是指五方帝,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中间黄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原本指阴阳二气消长的五种状态,是五行中的五帝。《白虎通》“昊者大起,万物扰也,其神句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龙,芒之为言萌也……炎帝者,太阳也……祝融者属续……少昊,少敛也……蓐收,缩也……颛顼,寒缩也……玄冥者入冥也 ”。这五方其实是指五节,即春、夏、季夏、秋、冬,每节七十二天。在阴阳五行学术里,炎帝即太阳,颛顼即太阴,太昊即少阳,少昊即少阴,黄帝即中帝,“黄 ”有中和之色故为中帝居中央,不居部职。这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术的一种重要理论。在《尚书·洪范》《礼记·月令》《管子·五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等著作里也讲得很清楚。然而时至今天,相信的人不多了,有人甚至说这是汉人为歪曲历史而编造的一套学术。其实,所谓五帝也不过是古代的五个略带神秘色彩的 “科学术语”而已。
孔子说:“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8]五天帝与五人帝的问题其实在孔子那里有一个圆满的解释,只是今人或以莫须有的理由不相信而已。例如“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闻于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生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昊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昊其始木何?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康子曰:吾闻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乱。称曰帝者何?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称五帝。太昊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可见孔子是很严肃的,从“亦云帝从其号”可知,先有天帝,再有人帝从其号。亦即上文所谓生为明王死而配五行者也。孔子接着说:“昔少昊氏有四叔……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别称五祀,不得同帝。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统,则其所以相变者,皆主何事?孔子曰:所尚则各从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后氏以金德王,色尚黑……殷人用水德,王色尚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此三代所以不同。康子曰:唐虞二帝所尚者何色?孔子曰:尧以火德王,色尚黄,舜以土德王,色尚青。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独不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孔子曰:古之平水土及播百谷者众矣。唯勾龙氏兼食于社而弃为稷神。易代奉之无敢益者,明不可与等。”[9]此《孔子家语》之言,对五天帝与五人帝的关系可谓讲得很透切,近来有人证明《孔子家语》非伪,其说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三代之色是按黑、白、赤三正之色依次相代的,即《白虎通》所谓,“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株,黄泉之下,万物皆赤……十二月之时,万物始芽而白……十三月之时,万物始达,孚甲而出皆黑”[10]而云尧火德尚黄,舜土德尚青,这与五行之色相异,可见在夏以前,五行之色尚未确定,或者三正之色与五行之色不可兼用。而金-水-木的次序则是五行相生之序。孔子的这番话很可能反映了历史之真实。
五行与五方帝相配是尧舜时的一种历法理论,而与五色相配则可能是尧舜以后的事。五方帝的记载遍及上古典籍,不用赘言。上古天地是对应的,五方帝还分管五方土,即《淮南子·时则训》所谓“五位”:
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丘]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中央之极,自昆仑东绝西恒山,日月之所道,江汉之所出,众民之野,五谷之所直,龙门、河、济相贯,以息壤堙洪水之州,东至于碣石,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国,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此五帝明显为天帝,祝融等五神亦为天神,不得混于五人帝之史迹。而当今很多人就没有弄清这一点,古史遂乱。如《左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有人引此证明太昊伏羲氏生活在山东。其实此中“太昊”是指天帝,非人帝,按《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诸侯方祀……”,《疏》云:“诸侯方祀者,诸侯既不得祭天地,又不得总祭五方之神,唯祀当方,故曰方祀”,山东四小国住在东方,当然只能祭东方之天帝太昊,焉得云太昊伏羲是住山东之人帝乎?太昊本为天帝之名,并无名太昊的人帝,伏羲之称太昊也是以人帝比附天帝。《盐铁论》云“黄帝杀两昊蚩尤而为帝”中的“两昊 ”,或释为太昊,少昊,非。此两昊者魉昊也,丑化蚩尤之辞。[11]山东又云少昊之虚,《史记》云“以少昊之虚曲阜封周公长子伯禽”,何也?此亦蚩尤之虚也。蚩尤因曾“宇于少昊(西方之土为少昊之天帝主管故西方之土名少昊――引者注)”[12]故《路史》后纪四称蚩尤为“少昊”。蚩尤葬山东,故山东称少昊之墟。黄帝后裔青阳也被称为少昊,其居今湖南。[13]
《左昭八年》:(史赵)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左昭十七年》“宋大辰之虚,陈太昊之虚,郑祝融之虚,卫颛顼之虚”等等皆指天帝(言天时,如“大辰”之属),《路史·发挥五·论舜不出于黄帝》有辩,罗泌引隋崔仲方之言曰:“史赵之说谓天时”,因此我们不能以此得出上述各帝就是人帝并生活在这些“虚”中的结论。而今之史家大都将此看作人帝。妄。其实按《水经注》卷三十八,祝融墓在南岳;按《山海经》颛顼墓在河水附禺之山;按《路史》等太昊伏羲葬南郡。
古人以五天帝之号来称人间之圣王,虽今日也还有歌曲磁带《红太阳专辑》,按《白虎通》“炎帝者,太阳也”,则此专辑便是古人所说的“炎帝专辑”。研究上古史而不能区分天帝与人帝,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史学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为治史之座右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三、三正五行与三皇五帝
区别了天帝与人帝,我们便可以研究“三皇五帝”的问题了。《古今注》:“程雅问董仲舒曰:‘自古何谓称三皇五帝?’对曰:‘三皇三才也,五帝,五常也,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岳也。’”所谓“三才”即《易》所谓“兼三才而两之”之“三才”,指天、地、人三才,亦即天、地、人“三正”,所谓“五常”即,太昊、炎帝等五帝。可见,三皇五帝最先是指“三正五行”,三正五行是古代制定历法的理论,“五行”是一年阴阳二气消长的五个时段(一年五节,每节七十二天,余五至六天为过年。),是古代司历的必备要素。“三正”是以天、地、人为参照物而确定年首的司历方法(详专文《<尚书甘誓>“三正”“五行”辩》)。三正五行可以说是古代最为“美大”的事物故可称为“皇”“帝”。《白虎通·号》引《礼记·谥法》曰:“……号之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可见所谓“皇”亦指美大莫违的客观规律。三正五行乃历法之规律也,故可称三皇五帝。
人间之圣君,亦人之“美大”者也,比之于三正五行,故亦可称为三皇五帝。而三皇五帝,只能同时比附八人,奈何?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有详说,不赘,其大意是:人间之政事皆象天,故三正五行与人间之“三皇五帝”或“五帝三王”相比附,新一代圣王去世,三皇五帝便往后推一位,最前一位便升为“九皇”(即从三皇五帝往上算第九位),“九皇”再往前则变成“六十四民”,董氏是一代儒宗,是汉之权威学者,其说是可信的。这种人帝与天帝的比附见之于众多古籍。如《管子·侈靡》:“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孔子·孔子世家》“据鲁,亲周、故殷”。另外《逸周书·周月》,《孔丛子》,《礼记檀弓上》《周礼·冬官·考工记》等都有记载。 所以司马迁说:要“通古今之变”。
近百年来疑古派学者多以董仲舒等学术为不是。其主要理由是认为三正五行之学术是战国至汉人的造作,他们举出《荀子·非十二子》的一段话作为证据:“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敬之曰,此直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柯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嚣嚣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柯之罪也。”荀子将“五行”学术归为“往旧造说 ”,说明五行学术早就有之。这段话主要是批评子思、孟子之徒“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并非批评“五行”本身,亦即只是批评以人帝去比附“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这种批评无疑是正确的。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一个历史循环论者,孟子认为历史是循环的,就象一年四季五节之循环,“终而复始,故有始终也”,因此以五行学术来说人类社会。疑古派学者则认为荀子批评的是五行学术。妄。关于三正五行的问题因有专文故不赘。
按董仲舒《三代改制质文》等理论,种种三皇五帝的排列只在某一代是正确的。只有某个时代的三皇五帝,没有永恒的三皇五帝。因为三皇五帝是轮流坐桩的。三正五行的学术始创于帝尧,成熟于夏,故三正五行、三皇五帝的名称只能追溯至夏。至于夏、商、周三代的三皇五帝何所指?《三代改制质文》有佚句,别的古籍也无载,我们无从稽考,不可妄言。
不过汉时出现数种三皇五帝之说法,当为某一具体时期的三皇五帝。当然也有按以前之理论,由汉人推算的。我们研究三皇五帝,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清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帝。这样才不至于混乱。因此,“三皇五帝”之称号就象八张椅子,可同时坐八人,而且这八人,在不同的时代又可坐在不同的位置上,即没有什么固定的位置。例如,神农在商代坐在“炎帝”的位置上,到了周代便挪到了“九皇”的位置了。这些变化常干扰着上古史的研究,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本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古训,深入古代神人不分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古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顾颉刚.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第三册) [M], 中华书局,1996, P29.
[2] 刘俊男. 龙凤文化源于南方的  雉崇拜[J], 人文杂志, 2000(3).
[3] 秦建明. 释皇[J], 考古, 1995(5).
[4] 杜金鹏. 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J], 考古, 1992(10).
[5] 李学勤. 论新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J], 文物, 1987(12).
[6] 王子今. 文明初期的中族融合与龙凤崇拜的形成[J], 文博, 1986(1).
[7] 胡厚宣. 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J], 复旦学报, 1956(1).
[8].皇甫宓. 帝王世纪(艺文类聚引) [M].
[9]. 孔子家语(五帝)[M].
[10]. 班固. 白虎通[M].
[11] 刘俊男. 炎帝就是蚩尤[J], 山东师大学报, 1997(6).
[12], 逸周书(尝麦)[M].
[13] 刘俊男. 黄帝生于长沙考[J], 株洲师专学报, 199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