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卡尔”600毫米自行迫击炮:为了能攻陷法国建造的“马奇诺防线”, 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对一些重型兵器青睐有加,重型迫击炮便是其中的秘密武器之一。1936年3月,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提出了大口径迫击炮的设计要求,希特勒对此寄予厚望。以负责参与生产指导的炮兵将军卡尔·贝克命名的6门“卡尔”重炮至1941年8月全部完工。由于口径巨大,其炮弹的个头和重量也十分了得。600炮最初用的弹丸为混凝土贯穿弹,弹头长2.51米,重为2.17吨,内装270千克炸药。采用1 装药时,射程为2840米;采用4装药时,初速为220米/秒,射程达4320米。到了1942年,为了增大射程,又研制出轻型混凝土贯穿弹,弹头重1700千克,内装炸药220千克,采用9装药时,最大射程可达到6640米。发射600混凝土贯穿弹时,可以贯穿2.5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这种自行迫击炮只制成十来辆,但它却屡屡出现在欧洲战场上,从苏德前线到镇压华沙起义,希特勒每每将这种超级大炮“用到刀刃上”。
惨烈的苏德塞瓦斯托波尔大战: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揭开了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的序幕。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企图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此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在此后长达250天的攻防战中,德军均未攻克塞城防线。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德军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420毫米固定式伽玛臼炮、“卡尔”610毫米自行迫击炮、“古斯塔夫”800毫米列车炮。1942年3月,德第833重炮营奉命支援塞城攻坚,4月18日,几辆“卡尔”到达指定射击位置的151高地附近。德军工兵连用了22天为它构筑射击阵地,共运去了72发重弹和50发轻弹。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开始了。当天,德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主帅曼施坦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但是,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这时,被称为“雷神之锤”的“卡尔”登场了。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从“卡尔”开始轰击的半个月时间里,122发弹全部打完。后来又运去79发弹。6月17日,德军总攻。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在三巨炮的轰击下,构筑极为坚固的苏军炮台和地下弹药库被摧毁,“高尔基I号”要塞的305门炮直接被“卡尔”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 德军随后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
20世纪50年代,迫击炮取得较大的改进和发展,极具代表性的是50年代中期英国研制的L16式81毫米迫击炮。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携带也可车载和发射的迫击炮,其最大特色是行军时可分解为炮身、炮架和座钣三部分携带。最大初速297米/S,弹重4.2公斤,战斗全重37.85公斤。最大射速30发/分,最大射程5.85千米,最小射程100米。身管由镍铬钼钒高强度合金钢锻造而成,管壁较薄;脚架为特殊钢和轻合金钢结构,呈K字形;座钣由锻铝制成,大大减轻了重量。由于其射程远、威力大、重量轻、精度好、性能先进,于1963年开始装备英国陆军步兵营和机械化步兵营,曾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役中使用过。美国、奥地利、加拿大、印度、挪威、马来西亚、肯尼亚、也门和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此炮。
20世纪60年代,迫击炮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51毫米、60毫米、75毫米、81毫米、82毫米、100毫米、107毫米等中、小口径系列,且重量、射程等战斗性能都有提高。如美国把 米29式 81毫米迫击炮改进为米29A1式,主要用钛合金座钣取代了钢座钣,重量由48.5千克减少到37.5千克;由于采用了新的发射药,射程由3600米提高到4500米,提高了精度和威力。法国1963年装备的米61L式81毫米迫击炮,比旧式的米44式81毫米迫击炮的重量减轻了约20公斤,最大射程提高了1400米。
20世纪70年代,装备部队的迫击炮品种较多。最先具有迫击和拉发两种发射方式的米O-120-RT-61式120毫米迫击炮被法国和荷兰研制成功。它虽然在同口径迫击炮中是最重的,但发射速度快,机动性好,其精度和射程已达到105毫米榴弹炮的水平。由于具有迫发和拉发两种发射方式,既可发射有预制膛线槽的炮弹,也可发射尾翼稳定弹。主要用于为步兵提高直接火力支援和空降作战。最大初速365米/秒,最大射程:榴弹8.135千米,火箭增程弹13千米。最大射速20发/分,全炮重582千克。这种炮弹于70年代中期装备法国、荷兰、伊拉克、乍得等国军队,还被法国驻波黑维和部队装备使用。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迫击炮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度。除了轻型和中型迫击炮外,重型迫击炮较之过去有了突破。例如,前苏联1981年制成的2C9式120毫米自行迫榴炮,是最早可兼作榴弹炮、加农炮的迫击炮。配有自动装填机和地面导航装置,车体采用改进的空降战车底盘,全炮可空运或用降落伞空投,也可以水上行驶,是全装甲两栖空运火炮。该炮于1985年5月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上首次出现,后装备于空降师部队服役,曾在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使用。
以81毫米迫击炮为代表的中型迫击炮也取得较快发展,其射程都超过英国L16式迫击炮。如1980年奥地利陆军装备的S米I81毫米迫击炮,采用飞机工业用的轻合金材料,是当今各国装备的同口径迫击炮中最轻的迫击炮之一,射程高达5800米。
轻型迫击炮为了增大射程,一般采用加长身管、研制新弹和改进发射药等措施,使60毫米迫击炮的射程达到4000米以上。英国60毫米远程迫击炮,身管比一般同口径迫击炮的长,配用新式远程弹,最大射程达 5000米。另外,比利时还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而新颖的NR8113A1式52毫米迫击炮,该炮因射击时声音微弱、不出现炮口烟和炮口焰,被称之为无声迫击炮。
迫击炮装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各国目前装备的迫击炮的口径较多,有51毫米、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5毫米、107毫米、120毫米、160毫米和240毫米等多种。
美国轻型步兵营、空降营和空中机动营、机械化步兵营和坦克营均装备有不同型号的自行迫击炮。
英国步兵营和机械化步兵营装备8门L16式81毫米迫击炮。
以色列是装备和生产迫击炮最全的国家之一。师级装备160毫米自行迫击炮,旅以下部队和分队装备有120毫米、81毫米、60毫米和51毫米口径的迫击炮。
法国的空降师,从师到连,全部间瞄火力支援武器都是迫击炮,空中机动师的间瞄火力支援任务也都由迫击炮承担。
另外,西班牙、芬兰、瑞士、智利和埃及等国也都装备有轻型、中型和重型迫击炮。
从1980年至今,我国迫击炮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60毫米、82毫米迫击炮先后研制生产,并经改进后命名为PP87式82毫米迫击炮、PP89式60毫米迫击炮。我国大口径迫击炮的研制也在日新月异,不断地发展,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近年发生的局部战争中,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迫击炮以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射速快、便于隐蔽和防护、后勤支援简单等特点在战场上发挥了较大作用。尤其是在巴以地面冲突中,以色列陆军装备的“梅卡瓦”主战坦克成为地面战场的主宰。而采用60毫米迫击炮作为辅助武器是以色列“梅卡瓦”系列最大的特色。这种迫击炮可在车内从后膛装弹,炮的弹道弯曲,在城市作战中可以杀伤隐蔽在建筑物后面的武装分子。在敌方单兵反坦克导弹武器来袭时,60毫米迫击炮能迅速发射一组发烟弹、照明弹或普通榴弹,在导弹的来袭方向形成大面积的干扰带,干扰反坦克导弹射手的视线,这是普通坦克上的并列机枪或高射机枪难以做到的。60毫米迫击炮的实用功能受到了以色列装甲部队的广泛欢迎,包括“梅卡瓦”Ⅳ、M60改进型“马加奇”等在内的各种现役坦克都保留了这一传统武器。
在今年初的以巴战火中,“梅卡瓦”坦克逞威加沙。据报道,在以色列地面部队入侵加沙的头几天,就打死了很多哈马斯武装人员,而以色列陆军的伤亡比例要小很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梅卡瓦”发挥了作用。在战斗中,一队以色列坦克排成一字阵攻入了加沙城,突然之间,有一辆坦克被巴基斯坦游击队抵近射击击毁。以色列士兵发现发射反坦克导弹的巴基斯坦游击队已撤离阵位,逃到临近街区隐蔽的攻势里。后面两辆梅卡瓦坦克试图迂回消灭它,迂回时受到街道两侧交叉火力的强烈阻击。无论机枪还是坦克都无法攻击掩体,士兵将这一情况报告了以色列长官。长官立即下令用迫击炮开火,前面的一辆坦克用它的车载迫击炮采用大弧线射击,越过了街道一侧的建筑,击毁了临近街道的掩体,以色列60毫米迫击炮在城市战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迫击炮的发展也精彩纷呈,各国都在用高新技术“武装”古老的迫击炮,出现了几种新型迫击炮。如在阿富汗边境反恐作战中运用的机动式精确制导迫击炮,就是为了适应丛林作战应运而生的迫击炮。其中尤以俄罗斯“晶面”机动式精确制导迫击炮为代表,该武器系统包括带激光半主动自寻的头“晶面”120杀伤爆破制导迫击炮弹、带小型激光目标指示—测距机和热像仪的便携式自动化火控系统、2B11式改进型120迫击炮、通行能力强的“吉普”型运输车和制式杀伤爆破迫击炮弹。以色列又推出了圆概率误差仅有1~2米、价格低廉的LG米B激光制导弹。基于制导迫击炮弹的物美价廉,美国国防部已用X米935式120精确制导迫击炮弹研制计划取代第二代“铜斑蛇”研制计划。另外,智能迫击炮、 复合材料迫击炮 、数字化迫击炮、自行迫击炮系统等也大放异彩。
从国际范围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自行追击炮中,主流口径已是120级迫击炮,如法国的TDA、德国“鼬鼠”2、以色列的“阿达姆斯”(ADA米S)、日本的96式、俄罗斯的2S9、2S31和2S23、新加坡的“斯拉姆斯”(SRA米S)、美国的米1064A3和英国的BAE 120迫击炮等。不过,这些120级的自行追击炮都是单炮管结构,为更加满足步兵的高强度的火力要求,各国也争相研制双管自行迫击炮系统,芬兰/瑞典的A米OS先进迫击炮系统在其中更胜一筹。
德国、英国、瑞典、美国等国家正在研制反装甲制导迫击炮弹,它们分别采用激光、波、红外线和光纤制导方式。另外,美国陆军已将生产精确制导迫击炮弹(PG毫米)——即120“灵巧”迫击炮弹提上日程。德国、瑞士、和希腊的陆军已经装备了“灵巧”155智能炮弹,该炮弹的作用可靠性近乎完美,对装甲目标的毁伤概率高达67%。
虽然现代战争武器日新月异,随着对城市作战、山地作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击炮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种类更多、科技含量更高、反应速度更快、弹药威力更大、射击精度更好的自行迫击炮涌现,古老的迫击炮将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来源: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