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鉴赏】 除夕桥头孤寂美

 李灏 2010-04-18

除夕桥头孤寂美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夜除夕,千家万户欢声笑语,院墙内外,大红灯笼高高挂,堂前宅廊,笙歌礼花,喜气洋洋。家乡夜空,冬墨无月。野外静寂,空旷无人。一位年青的布衣人,静静地躇立在家乡小河边的桥头,默默地仰望天空,久久地看着那颗停立不动,亮如明月的郎星。

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在乾隆三十八年除夕夜写下的诗词。读来寂寞凄怆,心感寒凉。然却语言清新,真挚动人。

这位出生在清“康乾盛世”的才子,自幼聪慧,尤善七言律诗。曾在少年科试中拔得头筹。古时男子,是那家境清寒没有基业的,只能靠科举功名安身立命。可后来就不知他是怎么的,连连乡试,却屡屡不中。没办法,便只能四处流荡,偶尔入人幕宾,挣得些生活用度。但收入微薄可怜,也就仅够维持最基本的开销而已。因而他一生贫病愁苦,穷困潦倒。虽有文才天赋,却始终未能登科入仕,终于三十四岁时死于疾病。

诗人年青时,怀才不遇,同唐代李白处境相似。想来诗人也有所感,诗词风格便有太白遗风。“疏星夜落号空山,青枫飒飒阴云寒。千岩出没不可测,白昼足迹留荒滩。商人结队不敢过,山中捕者夜还坐……”诗中书写行者远涉,路途艰难,同李白的《蜀道难》风韵极其相似。都是用白描的手法,状写出深山阴沉,乱石嗟峨,行人惊颤的场面。而且诗体均用律言,节奏流畅,朗朗上口。读时胸襟一开,无堵无塞。李白年青时也曾怀才不遇,然其后来终为玄宗所诏,得以大展文采抱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不乏波澜壮阔的瑰丽诗篇,成为千古一人,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可黄景仁却未能有幸蒙得乾隆宠召,只能清贫一生,英年早逝了。所以,黄景仁的诗词,多是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这也难怪,诗歌是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用自身感受到的深切情怀来创作的。其风韵内容大多与自身所经历的环境有关。诗歌是大众的,但首先是个人的。诗词艺术能取悦于大众,但首先要取悦于自己。没有自身真实情感在内的诗歌,是难以打动人心的。

诗人在万家灯火时,却独自站在寒冷的深夜桥头,冷冷的对着没有月亮的夜空,久久的注视着那颗星星。冷空一寂星,寒地一孤人。这是他贫困处境的形象写照,也是他“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的心情描写。诗人枉有文才,却不能让儿女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后悔不该学了诗词,以致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在当时当地之于他,是一种多么无奈的呻吟和感概啊。文贵情真,诗求“真、善、美”。诗人用真实的情,写真实的景,便产生了真实的力量。语句顺手拈来,毫无刻意追求,却打动了人心。

此诗四句,用词不多。先写万家欢聚,“千家笑语漏迟迟”,为后面的抒发作了反衬铺垫,把自己的孤愁放进了天下欢乐的大环境中。“漏”为名词,是指古时计时的器物。“迟迟”为状词,描写漏中的滴水缓慢样。“漏迟迟”比喻时间在欢庆人家那里很宽裕,无忧无虑。“忧患潜从物外知一句中的“物”,是诗词中常见的意动用法,指家贫四壁的模样。是说自己从“儿女灯前窃笑频”中,默默地生起了对生活的担忧。父亲愁眉紧锁,天真的儿女哪敢开怀畅笑呢,只能是偷偷的欢喜罢了。然而,这位诗人父亲是敏感的,看在眼里,悲在心里。只好走出家门,来到静静的小河边,“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诗句按着动作发生的顺序,沿着时间的流淌,用反衬、白描的笔触,画出了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落寞诗人形象,用词不多,却非常真切。尤其是那个“悄”字,于无声处,渲染出河边小桥的静寂场景,同时蕴含着个人命运的孤凉,还为末句看星创造了气氛基础。七言绝句,因无上下过片,亦无转折之句,此字便担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句“潜”字而出,连接静寂,收于孤独看星,完成了从心境到场景的转换。此诗若无此字,便大大降低了那种孤凉的意境。因此,“悄”字出,孤凉生。此字可为诗中凤眼琴心。

想那景仁诗人,独自躇立于寒风凛冽的除夕夜空,身衣寒凉,心境寒凉,用一颗忧患之心,饱蘸情感之笔,书写出凄楚孤独的除夕夜,读来真切动人,心有泪雨,若有道悟。于是,在今天这个除夕年夜里,品味到了一种凄苦怆然的美。更使我知,天下不仅是千家欢聚的除夕,也是独自悲凉的年夜;既有富贵逼人的红楼琼宇,更有清贫寒怆的瓦屋茅舍;不但有“爆竹声声除旧岁”的喜气,还有“悄立市桥人不识”的心寂。

除夕桥头孤寂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