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赏读二十五 范仲淹《苏幕遮》

 十八小子 2010-04-20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3.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思,心绪、情怀。
4.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他的词突破了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这首《苏幕遮》词出自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之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诧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词笔绚丽,深情惟妙,体现了他别样的性情和才华。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

上阙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色彩绮丽鲜明。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点明时令,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开曲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范仲淹此词点染而成,由气象无复绮丽高远,转为传统秋色之凄清。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天、地、山、水,大开大合,浑然一气,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层层推进,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用碧、黄、翠等来状“秋色”,也一扫传统中秋天衰飒之气,将秋天美妙空灵的境界呈现笔底。

上阙结尾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进一步将天、地、山、水与斜阳、芳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寥廓画面,引出乡思离情。这里的“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前辈道出的正是借景传达心声的名言经典。为下阙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追旅思”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意为心情忧郁;“”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此乃自求解脱之道。好梦偶成,但更多的还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故“除非”一词,强调舍此别无可能,语加委婉,而情更深长。之两句正写出了天涯孤旅,乡愁之深,无时不在,“好梦”难得,无计可消的惆怅心情。

  “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是感慨之言,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依”之叹。

  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以此反观上阙,亦皆写登楼所见之景,故能开阔辽远如此。后两句,是实话实说,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

  这首词构思谨严,意境开阔并有咏叹之佳句,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与情的过渡,连接紧密,转换自然,情景交融,境界深远。上片描写秋景从大处落笔,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景观极其开阔;下片抒情,羇旅之愁,离别之思,无由排遣,辗转难眠,思好梦而难成;明知独倚高楼更添相思之苦,却只有独坐高楼,借酒消愁,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奈之情跃然词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遂成千古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