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张(五)
------读《《小鹿》译后》之感想 “《小鹿》是一九三九年得到普里兹奖金的小说。曾经摄成彩色影片,也非常成功。作者玛乔丽 .劳林斯(MarjorreRawlings)于一八九六年生于美国华盛顿,她所写的长篇小说总是以美国南部佛洛利达州偏僻的乡村为背景,地方色彩很浓厚。书中的人物都是当地的贫民,她以一种诗意的伤感的笔调来表现他们,然而在悲哀中常常掺杂着幽默感。当代的批评家一直承认她的作品最精彩的时候确是不可及的,有风趣与温情,而又有男性的力,强烈的泥土气息。” 张爱玲在译后语中还说道: “有一种书,是我们少年时代爱读的作品,隔了许多年以后再拿起来看,仍然很有兴味,而且有些地方从前没有注意到的,后来看到了会引起许多新的感触。看这样的书,几乎可以说是我们自己成熟与否的一个考验。这样的书不多,像这本小鹿就是一个例子。 谈到近人的作品,说“不朽”总仿佛还太早,然而《小鹿》在近代文学上的地位已经奠定了。《小鹿》里面出现的动物比人多——鹿,响尾蛇,八字脚的老熊,牛,马,猪——像一个动物园,但是里面的人物,尤其是那个男孩子乔弟,是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 那孩子失去了他最心爱的东西,使他受到了很深的刺激,然而他从此就坚强起来,长大成人了。我们仔细回味,就可以觉得这不至于是一个孩子的故事,任何人遇到挫折的时候,都能够从这样得到新的勇气。 这故事具有真正的悲剧的因素———无法避免,也不可挽回的。书中对于儿童心理有非常深入的描写,可以帮助做父母的人了解自己的子女。写父爱也发掘到人性的深处。 它是健康的,向上的,但也许它最动人的地方是与东方人的心情特别接近的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的两段更是充满了一种难堪的怅惘,我译到这里的时候,甚至于译完之后重抄一遍,抄到这里的时候,也都是像第一次读到一样地觉得非常感动,眼睛润起来。我相信许多读者一定也有同感。” (原载于一九五三年九月香港天风出版社初版《小鹿》) 读罢张爱玲的《<小鹿>译后》,首先,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张爱玲的每篇散文都有一个深刻的寓意在内包含: 《非走不可的弯路》一文,揭示出来是一种很有趣的,并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于一种自然的,成长中的需要,常常要挣脱大人们的教诲;尽管从大人们成熟的,理智的角度出发来看,大人的建议完全是有道理的,并且是可行的。但孩子们为了自己的独立个性,对大人们的建议拒不接受,执意要走这《非走不可的弯路》。张爱玲在该文最后总结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在《<小鹿>译后》中,张爱玲借乔弟的故事,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励志之歌:任何人遇到挫折的时候,都能够从这样得到新的勇气。 其次,我感觉张爱玲一有机会,就每每不放过倾诉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的机会。 如本文开篇,“有一种书,是我们少年时代爱读的作品,隔了许多年以后再拿起来看,仍然很有兴味,而且有些地方从前没有注意到的,后来看到了会引起许多新的感触。看这样的书,几乎可以说是我们自己成熟与否的一个考验。” 我认为,张爱玲的这种做法,是出于一种对人的博爱的动机:我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体会告诉你们,让你们少走弯路。 再者,我认为张爱玲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是由于她倾注了自己的真实的情感,以情动人。 如文章的结尾,“它是健康的,向上的,但也许它最动人的地方是与东方人的心情特别接近的一种淡淡的哀愁。最后的两段更是充满了一种难堪的怅惘,我译到这里的时候,甚至于译完之后重抄一遍,抄到这里的时候,也都是像第一次读到一样地觉得非常感动,眼睛润起来。我相信许多读者一定也有同感。” 以上所谈,乃一孔之见,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