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捉刀人”一词古今含义有何不同?

 下雨了天晴了 2010-04-22

“捉刀人”一词,最初出现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原文如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甚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对于这一片段,综观历史文献,可谓笑话百出。而最厉害的,得算是曹操“床头捉刀”的解释。

  在本文发出之前,各网络的百科全书上都解释为“曹操抗着刀站在床头”,当然也有说“提着刀”或是“举着刀”的。实际上,这种解释是非常不合乎情理的。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操是让崔季珪代替自己,也就是说,崔季珪是一个假丞相,而曹操自己假扮成了“曹操”的一个旁侍。旁侍举刀,提刀,抗刀,其实都不符合当时的礼仪,更何况曹操老奸巨滑,他是不会允许左右的人持刀的。越是演戏,越是演得得象。

  那曹操当时手里的“刀”究竟是什么,我们得研究一下。

  中国最初的文字是直接用“刀”刻在器皿上的,所以,“刀”就是最初的“笔”。竹木简出现后,官员身边往往有一个“刀笔隶”。“刀笔隶”手里拿着两种工具——用笔写字,用刀修改。也就是说,如果写错了字,用小刀把错字刮掉,再写。这里的“刀”,和“笔”的作用仍然类似,也不是后来的那种杀人武器。

  原文中的动词“捉”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不用“举”“抗”“提”之类的动词,原因就是这里的“刀”实为一种书写工具,一个“捉”字正说明小刀之小!

  也就是说,曹操当时扮演的是“丞相”身边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小“文书”形像!

  这样解释,曹操的奸诈之相就更显得淋漓尽致,而且“捉刀人”的“代替别人作文章”的解释更容易让人直观地理解。

  可是,笔者查阅所有书籍材料,均把此处的“刀”解释成为“杀人之刀”,连很多大师亦是这种解释……幸甚,我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