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三十六计虽然现在社会上跟采购知识有关的书籍很多,有些企业此类培训机会也很多,可我一直认为那是很理论化,需是有一定采购资质的采购管理人员,才能学之有用的东西,对于刚入行的同行,我觉得最基本的采购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据我所知,此类书籍和培训少之又少,因此,在此我将朋友和我多年积累的一些基本采购常识整理出来,不知是否能对大家之后工作有所帮助。
所需数量需向一家厂商采购。不主动与供应商洽谈价格。设法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约。积极寻求新的供应商。应保有安全存量。买方应设法做到自给自足应积极寻求替代品。着手工程研究来获取较低的采购成本。自行前往供应商处提货。 其行动方针如下:交货正常则应保持现况;若有厂商发生延迟交货或数量不足,则在寻求其他厂商承诺后,才谨慎转移数量。买方可寻机会要求卖方降价。买方可以兼取现货及合约采购。择优选用新的供应商,替代比较不利的来源。应保持相当存货以为缓冲。若买卖双方配合尚好,则无需设厂制造;但若双方关系日渐恶化,应考虑自行开发来源的必要。引介替代品造成优势。由于价格工程投入不菲,因此价值工程必须因势制宜。视其买方是否较卖方谁有优势?而要求卖方还是 供应来源畅旺不断。3)价格看跌的物品。4)易腐蚀的物品。5)财力不足的企业。 1)生产稳定的企业。2)存量管制的物品。3)耐久性物品且储存空间小者。4)固定购入成本。 所谓“投机采购”即采购数量为正常使用量或采购量的许多倍。通常适用于下列三种状况:1)物品价格的看涨。2)预期来源的短缺。3)财力雄厚的企业。 所谓“长期合约采购”即由买方承诺在某一段时间内,向卖方采购一定数量的物品,并签立合约以为双方信守。其优点:1)期约交货,来源稳定。2)量值巨大,交易条件较佳。3)法律保障,各蒙其利。其缺点:1)价格协商不易,合约形同虚设。2)合约数量固定,难以配合市场调。3)依赖成性,采购功能降低。 所谓“多家供应”即分散来源,将采购数量分配给数个不同的供应商。其优点:1)卖方竞争,使卖方产生危机意识。2)来源分散,不虞中断。3)市场情报较多,有利于掌握趋势。4)较易获取产品专业知识。其缺点:1)分散采购,损失数量折扣。2)买卖双方缺乏依存关系。3)增加交货管理的负担。 多家供应较适合下列状况:1)主要原料或物品的需用数量庞大。2)卖方无法独力供应。3)规格标准化的物品。 所谓独家供应是指仅向一个供应商采购。适用于以下状况:1)买卖双方利害与共。2)来源管制或独占市场。3)精密复杂试制品。4)产品生命周期短,及经常需要变更设计。5)产品需具有独特性。 所谓的联合采购是指汇集同业或关系企业的需求量,向供应商订购。联合采购优点:1)统筹供需,建立产销秩序。2)价格优惠。3)促进同业合作,达成经济外交。联合采购缺点:1)采购作业手续复杂,主办单位必须煞费周章。2)采购时机与条件未必能配合个别需求。3)造成联合垄断。 寻 找供应商广开来源,不管是自行征求或经由报转介绍,必须主动积极,另外供应商的寻求不应局限于本地或本国,也应该利用外地或国外的供应来源。寻找供应商由 下列各种途径来进行:1)利用现有的资料。从建立合格厂商的档案或名册中甄选。2)公开招标。3)透过同业介绍。3)新闻专业刊物。4)公会或采购专业顾 问公司。4)参加产品展示会。 宜由采购、工程、品管及生管人员等组成评选供应商小组,收集思广义之效。 评选厂商的客观标准包括一般经营状况、制造、技术、财务状况、品管能力及管理制度。 合格厂商的分类是按各厂的专业功能予以归类;分级是将各类的合格厂商按其能力划分等级。分类的目的为避免厂商包办各种采购案件,预防外行人做内行事;分级的目的是防止厂商大小通吃,配合采购的需求,选择适当的厂商。 原则上来说,询价的对象应该是愈多愈好,因为报价的厂商愈多,就可精挑细选和让供方竞争激烈,降低成本。 由于买方预估的底价或预算有时并不十分可靠,若能借重供应商的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或许可以事半功倍。 成 本分析使用的报表通常有两种方式:1)由各报价厂商自行提供。2)由采购单位事先编订制式报价单或成本分析表,提供给所有供应商统一填报。若采用第一种个 别提报的方式,会因各厂商之间报价的内容或成本分析的项目很难获得一致,而增加采购人员将来议价、比价工作的困难,甚至有些供应商可能会避重就轻,因陋就 简,这种草率的成本分析表所能提供的效益就相当有限。反之,采购用第二种制式的成本分析表,则因报价内容与项目已经采购单位予以事先规划,各厂商报价基础 完全一致,不会发生参差不齐的现象,使比价工作事半功倍。 价格分析可相 互比较供应商的报价内容,达到公平竞争之目的。进行价格分析将可获得下列效益:1)事先发现报价内容有无错误,避免造成将来交货的纷争,且确保供应商所附 带的任何条件,均为买方可以接受者。2)将不同的报价基础加以统一,以利将来的议价、比价工作。3)培养采购人员的成本分析能力,也可避免按照“总价”来 谈判的缺失。 经过报价分析与审查,将3~7厂商的报价按高低 次序排列(比价),先找比价结果排行第三低者来议价,探知其降低的限度后,再找第二者来议价。经过这两次议价,“底价”就可能浮现出来。若此底价比报价最 低者还低,表示第三、第二低者承做的意愿相当高,则可再找当初报价最低者来议价,以前述第三、第二低者降价后的底价,要求最低者降至底价以下来承做,若当 初报价最低者不愿降价,则可交予第二或第三低者按议价后的最低价格成交。 供 应商降价的意愿与幅度,常因议价对象不同而有差异,如果采购人员对议价的结果不满意,应要求上级主管、采购经理、甚至总经理出马,邀约卖方的的业务经理或 更高层直接对话,因为高阶主管不但议价技巧熟稔,谈判能力较高,且社会关系良好、地位较高,比较容易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友谊,往往只要招呼一声,就可获得令 人相当满意的议价效果。 应以“化整为零”的议价技 巧:1)请能供应完整产品的厂商提供报价单,但是报价单中必须将各项组件分开报价。2)依各供应商的报价单,找出总价最低者,订为将来成交价格的上限。 3)另请其它专业厂商(不能提供完整产品者)就单项组件提出报价。4)从所有厂商的报价单中,包括提供完整产品及单项组件者,将各单项组件的最低价挑选出 来。5)将前述各单项组件的最低价格加起来,得到的总和订为将来成交价格的下限。6)依据第二项的上限,及第五项的下限,将来的成交价格介于上、下限之 间。不过,下限只是各单项组件价格的总和,须加计组合费用、测试费用等,所以最低的总值应略高于下限。 1) 造成众多劣质厂商:当买方强迫卖方接受不合理的价格时,有些厂商可能会愤而离去,留存的厂商恐怕已无优秀,徒然造成交货、品质方面的困扰,就买方而言说不 定得不偿失。2)造成报复可能:当市场状况好转时,原来委曲求全的厂商,必定会连本来利通通要回来,造成买方成本暴涨。 买 方应采取“欲擒故纵”的议价技巧,不要明显表露非买不可的语态,否则将使买方落居劣势,买方还可采取“若即若离”的姿态,若能判断卖方有强烈的出售意愿, 再要求更低的价格,并作出不答应即行放弃,或另行寻求其他来源的表示。若卖方虽想出售,但利润太低而要求买方酌情加价。此时,买方的需求若相当急迫,应可 略加价格迅速成交;若买方并非迫切需求,则可表明绝不加价的意思,卖方极可能同意买方的降价要求。 请 供应商公开成本资料,然后加上合理的利润来计算价格。就成本而言,须将成本逐项查对,最主要是把供应商可能灌水的项目加以剔除或削减;就利润而言,由于各 行各业的情形不尽相同,因此很难有一定的标准,另外还得看交易金额大小而定,供应商利润通常会随交易金额的扩大而降低。 1)超过产能或制造能力不足。2)转包不善。3)缺乏责任感。4)制造过程或品质不良。5)材料欠缺。6)报价错误或价格太低。 1)购运时间不足。2)规格临时变更。3)生产计划不正确。4)紧急订购。5)选错订购对象。6)催货不积极。7)未能及时供应材料或模具。8)技术指导不周。9)遇有低价订购。 1)制订合理的购运时间。2)销售、生产及采购单位加强联系。3)期中稽催,驻厂查验。4)准备替代来源。5)加重违约罚则。 1、点收数量。2、检验品质:1)确认供应商,物料来自何处,有无错误或混乱。2)确定送到日期与验收日期。3)确定物料的名称与品质。4)清点数量。5)通知验收结果。6)处理短损。7)退还不合格物品。8)处理包装材料。9)对已验收存储的物品加以标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