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常用亲属称谓词看四点现象

 pjlily99 2010-04-26


作者:余 哲


  摘 要: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的思想、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一类词。本文主要运用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两组常用 的亲属称谓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讨论其内部所蕴涵的性别差异、血统关系、宗族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讯息,给我们浅层地展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和 心理,让我们从中去窥见古代,预见未来。
  关键词:亲属称谓 性别差异 血统关系 宗族关系 趋势

  亲属称谓词是亲属之间互相称谓的一类词,也是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心理面貌和思想面貌的一类词,它起源很早,可追溯的历史很久远。本文拟通过现 在社会常用的几个男性亲属称谓词和女性亲属称谓词来分析一些现象和问题。看下面的两组亲属称谓词:
  爷 爸 伯 叔 哥 弟 舅 姑夫 姨夫 (男性亲属称谓)
  奶 妈 婶 姐 妹 妗 姑 姨 (女性亲属称谓)

  一、从亲属称谓词的字型、偏旁看性别差异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女性亲属称谓词都是左右结构的,并且偏旁都是“女”字旁,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而男性亲属称谓词的结构不统一,偏旁也不相 同,只有“舅”字的偏旁是“男”,有性别特征,其他的如“爷”“爸”以“父”为偏旁就明显地表示出是位尊的一辈。“伯”以形象字“人”的变体“亻”为偏 旁,也带有明显的崇敬之意,因为“人”代表顶天立地的一个人,只用于男性称谓而不能用于女性称谓,说明在人们的心中,男女是有性别差异的。汉民族有重男轻 女的传统意识,单就男女亲属称谓就可以看出。男性称谓辈高者以“父”作偏旁,而女性称谓不分辈高辈低都以“女”作偏旁。以“女”作偏旁就明显地强调了女性 这一性别特征,女性在人们心中往往是软弱卑微的代名词,其地位不及男性,只是男性的附属物而已,这种不平等的地位源于造字之初的父系社会,这就意味着男性 的地位要高于女性,这种痕迹体现在男女亲属称谓词的偏旁不对称上。

  二、从亲属称谓词泛化的角度看血统关系

  亲属称谓词泛化通俗地说就是亲属称谓词的广泛化、扩大化,即原本只属于亲属之间称谓的词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或处于礼貌或想达到良好的说话效果 而用到了社会交际中,也称之为拟亲属称谓词。一般常用到社交场合的亲属称谓词都是最亲的亲属称谓词,这样可以显示说话人的尊重和礼貌,并增加彼此之间的亲 密感以拉近距离。把关系较近的亲属称谓词变为拟亲属称谓词如下所示:
  爷 爸 伯 叔 哥 弟=>大爷 *大爸 大伯 大叔 大哥 大兄弟(拟亲属称谓)
  奶 妈 婶 姐 妹=>奶奶 大妈 大婶 大姐 大妹子(拟亲属称谓)
  根据上面所示可以很容易把这些拟亲属称谓词代入下面的句子中:
  张XX,看您/你提这么多东西,我来帮您/你拿点儿吧?
  这些拟亲属称谓词都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这样既显示了说话人的修养和礼貌,又让听话人感觉很舒服。但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爸”这个字是怎么 都不能泛化为拟亲属称谓的,没有人会用“大爸”这样的称呼来称呼别人。“爷、奶、妈、叔”等等都可以泛化为社交用语,为什么惟独“爸”不能泛化为社交用语 呢?原因在于,在每个汉族人的心理上,血统是很重要的。血脉相连,血脉是一家人的根,子女的血统和父亲是最亲的,父亲的血统对子女来说是唯一的、无可取代 的。在这方面母亲都比不过父亲的血统,所以汉民族的这种心理很不介意人们称别人为“大爷、大妈、大哥”等,却单单不能让“爸”字随便使用,这也许是亲属称 谓词中唯一保留的一个不被泛化的词。

  三、从亲属称谓词的长幼排序看宗族关系

  汉民族是非常注重长幼顺序的,一个人在家中的地位可以从家人对他的称呼看出来。在古代,家中男性的长幼顺序是按“伯、仲、叔、季”排列的。现 代男性的长幼顺序一般是把比爸年长的称为“伯”,比爸年幼的称为“叔”。但我们看到“伯、叔”相对应的女性称谓只有一个词“婶”。在平时生活中为了区分 “婶”的长幼顺序,只能在其前面加上“大”或“小”,要么就加数字区分,如“二婶”“三婶”。为什么“婶”不用不同的代名词来区分长幼顺序呢?其原因就在 于汉民族非常注重宗族关系,就像汉民族记家谱也只记男性后代一样。非常注重男性,同时又非常注重是否为直系亲属。“婶”对他们来说,是外家族的人,虽然嫁 入了本家族但在本家人心里,她始终是外人,和他们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只是为他们这个宗族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外人而已,说的残酷一点,她只是他们繁衍后代 的工具而已。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和对男性血亲的重视对女性的不重视的思想,使得“姑、姨”的长幼排序也只能在前加上数字区分,如“二姑、三姑”或 “二姨、三姨”。
  以“姑”为例说明:“姑”为父亲的姐妹,和本宗族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在本宗族眼中“姑”始终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了对本宗族人而言可有可 无,所以在本宗族人心中有个排名足已,没必要再另造词来区分长幼。“姨”在本宗族眼中更是外戚了,只和妈妈有血缘关系,因此也只用数字来表示其长幼顺序。 由此可见,汉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宗法制度的民族,在宗法制度中,他们不仅重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且重视男性血亲的长幼顺序和是否为直系亲属。对于直系 的男性血亲不仅在造词称谓上体现出重视,而且在其长幼顺序中还用不同的称谓词来区分。

  四、从社会发展变化看未来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

  从古到今亲属称谓词,不仅数量上有明显的变化,而且词义上也有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据了解,古时的称谓词算起来有将 近上千个,这么多的亲属称谓词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但随着封建政治体制的瓦解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现在常用的亲属称 谓只有四十多个(仅指普通话中),可见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亲属称谓词的影响有多大。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亲属称谓词又将发生变化,主要的 变化就是亲属称谓词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并且会广泛地运用于社会交际场合,消失的亲属称谓词将变成社会称谓词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现在的社会,家庭中兄 弟姐妹减少,并且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随着亲属数量的减少,一部分亲属称谓词必定没有用武之地,从而慢慢地在亲属称谓词中消失或转化为拟亲属称谓 词,甚至将变成永久性的社会称谓词。上面所举例的十七个词中,“姑夫、姨夫、妗”这些词只能用于亲属称谓,如果失去了亲属称谓的作用,人们一般也不会将它 们作为社交称谓来称呼别人,它一旦失去亲属称谓的作用,可能就会从生活中消失。而像“叔、伯、哥、弟”等词即使它们失去了亲属称谓的舞台,也会在社交中发 挥巨大的作用。像“爷、奶、爸、妈”这四个作为最常用的亲属称谓还将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汉民族的亲属称谓词在词类当中是独具特色的,它们体现了我国古代民族的许多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去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叶南.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4]黄俊英.称谓词的文化流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余哲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