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超强震周期形成的地球动力原理

 百科书馆 2010-04-26

杨幻遥

一 板块的划分规则及意义... 1

二 关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变化与板块运动和强震周期之间的关系... 3

三 关于二十一世纪强震周期所遵循的时空走向... 4

四 瘟疫,滑坡,灾害性气候与地震的关系初探... 8

五 地震间的连锁或成组现象 大地震与中强震的关系... 10

摘要:本文主要是针对近几年或近百年来的强震所展开的讨论,提出了新的简明的板块和板块运动学说,并依此提出了如何确定全球是否进入强震高峰期的具体方法和板块是按何种动力学机制运动导致地震发生的,指出了地震,火山与灾害性气候和瘟疫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死亡圈 地震 火山 瘟疫 滑坡预防 灾害性气候

一 板块的划分规则及意义

在我发表的恐怖的死亡圈一文中指出:用地球仪“连接东经105——西经75度”为恐怖的地震死亡圈,因为有记载以来全球最大,破坏力最强的几次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圈附近或这个圈域的分支上,2004---2007年印尼的9.1,8.5,8.5,8.3级强震都发生在其附近,中国汶川2008年8.0发生东经103.4,中国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发生在东经105.7,中国1950年西藏8.6发生在东经96.7,中国有记载以来的多数超强震都发生在此圈附近,如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34.5°N,109.7°E)M81/4(震中烈度Ⅺ),遇难80多万,及历史上发生在甘肃的数次8.0级以上地震,几乎就在105度圈上。在智利2010年8.8级发生在西经72.7,智利1960年的9.5级地震发生在西经74.5度,智利历史上1730年曾有过8.7,1868年9.0,1877年8.3,1906年8.6,1939年8.3都在该圈附近,该圈附近的还有1906年旧金山的8.4级强震,1906年厄瓜多尔8.8。近几年的智利,秘鲁在该圈附近都有强震活动, 以下是CNN报道的自1900年以来发生的前10位强震:

1. 1960年5月22日,智利南部,9.5级

2. 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9.2级

3.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

4. 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半岛,9.0级

5. 2010年2月27日,智利中南部,8.8级

6. 1906年1月31日,厄瓜多尔,8.8级

7. 1965年2月4日,阿拉斯加,8.7级

8. 2005年3月28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

9. 1950年8月15日,中国西藏,8.6级

10. 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8.6级

根据数据可知,在此圈附近发生的地震占了6个,就是那4个距此圈较远的点,也分布在此圈的分支上,因为西经75度附近在北纬45度以外的非太平洋地震带不存在地震断裂带的,是不会有强震的,所以必须将阿拉斯加州(环太平洋地震带北段)看成是西经75度强震圈的外延部分,实际此圈西半部整体就是就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在西经的北段加上南美洲板块和纳斯卡板块位于西经75度附近的交界处。如下图南美洲板块边缘约处于西经75,外加环太平洋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和勘察加一线既是所指,用地球仪看会更明了:

我们知道地震都要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位置,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存在裂隙,也就是提供了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裂隙越深,越长,越宽发生大地震的几率就会越大,科学家将地球外壳分六大板块或十几个中小板块,但实际上地球外壳是由数不胜数的板块组成的,如果我们按现有的划分板块的方法去研究地震,会使人进入迷魂阵,我们本来就看不见地球的更深处,又依据这么多的板块之间的复杂作用去研究地震,显然是不行的,科学家划分板块的目的并不是专为研究地震服务的,科学界对所划分的板块间的运动规律不是很准确,并且所描述的运动形式对研究或预测短临地震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所需要的是专门针对地震研究与预测的板块的划分方法,同时我们更需要按照专门针对地震研究与预测的动力学原理去认识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平时在研究板块运动时常会看见,某某板块正在向某方向移动,每年移动几毫米,几厘米……几万年后会怎样……这对地震各项的短期指标研究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思维方式,忽略次要的部分,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根据以上提供的历史强震主要集中的区域可知,历史强震主要集中在东经105度连接西经75度的经线圈附近,设若地球的能量急剧释放,以致将地球从纵向上裂开,此圈域(近似值)就应该是裂开的(不规则)界线,因此我们可以将地球外壳从物理学意义上近似地以此圈为中分线,将地球外壳一分为二,这样整个地球圆形外壳就会由两个近似等分的半球外壳拼凑而成,我们可以将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所在的一侧半球外壳称之为欧亚非半壳,将太平洋,美洲板块所在的另一侧地球半壳称之为太平洋美洲半壳,也就是说整个地球外壳主要是由这两大半壳拼凑而成,拼凑之间的部分就是地球外壳的主裂隙带,主裂隙带的走向是曲折式的,曲折的纬向宽度可以从几公里——数千公里不等,也就是组成地壳外壳的两半壳之间的界线不可能绝对笔直的。并且每一个半壳都由若干个小单元板块构成,为了针对强地震研究起来方便,下面主要就针对两半壳之间的相对和相离运动与全球超强震的发生关系展开讨论。

二 关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变化与板块运动和强震周期之间的关系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其内部会产生过剩的能量,这部分能量主要是靠海水在循环的过程中以热传递的方式散向地表空间的,因此全球的高温,干旱,台风,暴雨不仅与人类的活动有关,与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过剩有很大关系。地球内部的过剩能量同时也要通过地震和火山活动向地表空间释放,因此全球的极端气候与强震周期并存都源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过剩所致,但地震对地球内部剩余的能量的释放是微乎其微的,只能将地震看成是地球内部能量积聚过剩的一种现象。

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过剩的时候就会使地球圆形外壳向外显著的膨胀,进而就会拉宽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距离,板块与板块之间是有连续性间断裂隙的,拉宽到一定程度加之在地球内部能量应力的作用下就会使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裂隙沿着某一端断裂,进而发生地震,小板块与小板块之间发生小规模断裂,生小震,大板块与大板块之间发生大断裂,生大震。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导致强地震的主要原因不是板块之间的相向撞击,而是在膨胀力的作用下致使板块与板块之间在相离的过程中产生的断裂地震,这类地震可定义为相离地震(我认为这类地震的震级相对最高,上世纪65年之前发生的8.5级以上的超强震都属于相离地震),例如:我们将一定体积的气球上贴满纸片,我们吹气球的时候纸片与纸片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大,我们假设气球在没膨胀之前,纸片与纸片之间有不稳定的衔接,那么当气球膨胀的过程中,纸片就会在衔接最脆弱之处首先断裂,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离运动原理及相离过程中所导致的相离地震与气球上的纸片模型近似。

当地球内部的多余能量由高峰向正常值回落的过程中,会使地球外壳由向外膨胀变为向内回缩,回缩的过程中会致使各组大小板块之间同步相向运行,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在靠拢的过程中,因为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处是不规则的,加之在相互分离的过程中各个板块会不同程度的在经向上发生旋转等原因,会促使板块之间在会合的过程中无法完全的按没有相离之前的原模型衔接会合,这样在会合的过程中,有的部分之间就会提前相遭遇,在继续相互靠拢的过程中,先遭遇的部分之间的水平应力(挤压力)会逐渐达到高峰,进而会再次使板块的交界处发生中强震或小震,这种地震可定义为相向地震(我认为这类地震的震级相对相离地震会小很多)。有的板块组之间在相互靠拢的过程中受外力的影响等原因也会忽然加速相撞,进而导致地震的发生,这种地震可定义为撞击地震。撞击地震是由地球外壳向地心方向回缩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类地震震级相对要小很多。

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由高峰降至正常值时,地球外壳就不在回缩,也不再膨胀,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距离就达到了最近,不会相离断裂,也不会相向撞击,此阶段就是全球(强)地震的平静期。地球内部的能量也不再大规模的向地表空间扩散,全球的气候就会恢复除人为因素之外的正常。当地球内部的能量再次积蓄过剩到一定值时,就会按以上的原理周而复始……

那么地球内部能量的变化周期(短周期)会有多长呢?很显然这要根据上世纪的强震规律去探讨,从强震开始到结束再到下一次的强震开始共经历了多少年,地球内部的能量变化周期就应该与此相一致,自1900 年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8.5 级以上的地震共22 次, (有的资料统计15次)前21 次主要集中发生在1905 ―1965年期间, 持续时间整整60 年, 平均3 年就发生1 次。但1965——2004 年之间再没有发生过8.5 级以上地震。这说明强震的高发周期在上世纪持续时间是60——70年,强震的平静期约40年(1965——2004),也就是说在上世纪地球能量由显著增强到显著回弱的变化周期是100——110年(1900——2004),因为上世纪全球的强震集中诱发的时间段也就是地球内部能量高峰持续的时间段(约1905---1965),同时也说明上世纪地球内部能量由高峰值向正常值回落需要约40年(1965----2004)或20----40年之间,也就是超强地震的平静期,平静期只是相对超强地震来说,中强震还是要发生的,对平静期的认识也要分很多阶段,后文会简单的论述,我认为当地球外壳向地心方向回缩的时候,也就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距离在拉近的过程中就是全球中等强度地震的高发期,当完全拉近到不能在近时就是中强地震的相对平静期。例如:中国大陆的7.0级以上的中强震主要集中在78年之前,1978年之后中国大陆就很少发生了,这说明70年代末全球大部分各大小单元板块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到最近了,地球外壳停止回缩,也就是地球内部的能量恢复到了正常值或弱值。从70年代末至2000年初,这3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是地球能量积聚的的时间段,印尼的9.1级地震就预示了能量积蓄完成,过剩能量积聚过多,地球外壳开始逐步膨胀……并且我认为地球外壳向地心回缩的速度要比向外膨胀的速度快很多,可能要快3-----5倍,也就是板块之间的相向运动的速度要远快于相离运动的速度。相离超强震的周期要长于相向中强地震的周期。

以上的统计说明上世纪强震高峰的开始至结束,再到下一次强震高峰的开始约需要100——110年的时间。当然按此原理去认识强震的变化周期还有待验证。但至少现在可以基本认定,自印尼的9.1级强震到智利8.8级强震说明全球正在进入另一个强震周期,此轮强震周期是否还会持续60---70年,有待时间的考验和进一步探讨,但至少可以肯定,从2004年——2010年的强震只是强震周期的开始,也是地球内部能量向主高峰期发展的初期或是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初期。

三 关于二十一世纪强震周期所遵循的时空走向

上世纪强震周期主要集中在1900----1965年,并且多数8.5级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东经105度连接西经75度的经线圈附近,或发生在该经线圈域的分支上,上面已经做了详尽的说明。现在让我们依据上世纪的强震记录资料,运用强震集中诱发的地球动力学原理模拟出二十一世纪强震周期应该遵循的时空走向规律。上文的第一,二部分分别得出两个结论:

1. 地球外壳可以根据强震的地域规律,以东经105度连接西经75度形成一经度圈,并近似地以此圈为界限将地球外壳一分为二,一侧半球外壳称之为欧亚非半壳,另一侧地球半壳称之为太平洋美洲半壳,此圈所在的曲折断层就是全球最长(设最深,最宽)的断层。

2. 强震的周期与地球内部的能量变化相对应。

上世纪的强震高峰是从1902年之后开始的,也就是说地球内部的能量经十九世纪的积聚,到二十世纪初达到了相对的高峰,并在1900年之后使地球外壳开始向外显著地膨胀,这样就会使组成地球外壳的两半壳沿着曲折的衔接处(以上所论的圈域)逐渐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不断的使衔接的脆弱处发生断裂,进而不断的使两半壳的交界处发生强震(一般指8.5级以上如1965年之前的强震),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由高峰向正常值回落的时候,会促使地球外壳由膨胀向地心方向回缩,此时会使两半壳都向对方靠拢,在靠拢的过程中,因为两半壳的交接处是不规则的,加之在相互分离的过程中两半壳会不同程度的在经向上发生旋转等原因,有时会促使两半壳在会合的过程中无法完全的按原模型衔接会合,这样在两半壳会合的过程中,有的部分之间就会提前相遭遇,在两半壳继续相互靠拢的过程中,先遭遇的部分之间的水平应力(挤压力)会逐渐达到高峰,进而会再次使两半壳的交界处再次发生中强震(如65年---2004年之间的中强震,低于8.5级),当两半壳完全靠拢或衔接完毕后,两壳交界处就会相对的平静,平静期相对要短得多,不久地球会再次逐渐膨胀……

根据上面的论述可知,上世纪1904---1965年之间发生的超级地震都是在两半壳相离期间发生的,可主要定义为相离地震,相离地震是两半壳(或两板块间)在做相离运动的过程中沿着某原始裂隙的某一端被再次抻断导致的地震,是断裂性地震,震级一般都很强,破坏力大,而且一般只能在地球外壳向外膨胀时发生,也可定义为断裂性地震。后期(1965---2004)发生的中强地震都是在两半壳(或各个板块)相合期间发生的,可定为相合地震,相合地震一般不会超过8.0级,超过8.5级的几率就更小了,1965年---2004年期间所发生的中强震多数都属于相合地震。

我认为大地震的震级主要受地球内部的能量控制,地球能量越大,地震就会越强,反之越弱,这是不容讨论的事实,因此上世纪1905——1965年期间发生的强震必然是地球能量在逐渐变强的时候发生的,并且最强的几次都发生在强震期的最后的时间段,且后期强震最频繁,这说明是地球内部的能量到强震的后期达到了最强导致的结果。不然为什么1966——2004年12月26日之间没有8.5级以上强震呢?而且是一次没有,很显然这段期间正是地球能量由高峰阶段回落的过程。我认为主要的原理只有这一种,地球的能量最弱的时候不可能是强震的高发期,最强的时候更不能是强震的平静期,并且大地震现象不可能在脱离地球内部的能量的作用下独立存在,因此大能量导致大地震,小能量导致小地震是最合理的动力学现象,既然这两点是成立的,那么上文所论的就是地球内部的能量变化与强地震和弱地震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能量变大地壳膨胀板块相离沿裂隙某端断裂大地震发生,65年之前8.5以上。能量变小地壳回缩板块相向运动生中强震,65年之后。

同时根据上文的论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设A,B,C三板块相邻,当B板块逐步远离A板块时,并不一定代表B板块就会向C板块靠拢,往往是三板块会同时远离,尤其当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地球上所有的大单元板块之间都会做相离运动,这是主要趋势,即便地球外壳在向外膨胀的过程中,有的板块之间做相向运动,那也是极个别的,或这种相向运动也是短暂的。根据上世纪的超强地震资料可知,一般强震期后期发生的地震要较前期强,上世纪智利,阿拉斯加,勘察加三次9级以上地震都是在后期发生的,这说明两半壳在做相离运动的过程中,两半壳衔接处相对最脆弱的裂隙的某一端先发生了地震,因衔接处岩石层较薄,所以当断裂发生时地震释放的能量就会很少,震级相对就会小,因为衔接处相对最不牢固,所以先发地震,并且震级相对较弱。两半壳在做相离运动的过程中,两半壳衔接相对最牢固的裂隙会滞后发生地震,因裂隙的两端衔接相对较牢固,说明裂隙两端的岩石层较厚,当两半壳在做相离运动时,相对最不容易拉断,所以最后才会被拉断,而且一旦拉断,释放的能量也要较先期被拉断的脆弱岩石层释放的能量大,地震每增加0.1级,能量相差3---4倍,可想而知,后期发生的地震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后期地球内部的能量会相对前期强,板块之间相离的力会相对最大,所诱发的地震也就大。

按照以上的地球动力学原理去认识上世纪发生的超强地震,我认为是合理的,超强震的确就是围绕这两半壳的交界处(此交界包含太平洋地震带北段阿拉斯加,勘察加一线)发生的,我们一直认为日本地震最频繁,但要论及超强震,日本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将日本定为是两半壳交界处的一部分是不合理的,别的震区就更不用多论了。如果诸位专家学者不赞成将地球外壳一分为二的去论及全球的强震,那也没有关系,至少此片文章可以改变我们对地震在力学上认识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我们盲人摸象式的去研究诸多板块间复杂的运动方向与地震的关系。此文中所描述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同步相离,同步相合的运动形式应该是板块运动方式的一种类型,而这种类型是主要针对研究地震(强震)提出的,我认为这种板块与板块之间运动模式的提出,对地震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即:地球膨胀,板块间的运动,以相离为主,地震主断裂性,震级最强,反之……也就是相对导致大地震的主要力学机制就这两种为主,板块的其它运动模式对地震的各项短临指标研究没有太大意义。板间裂隙绝大多数都隐藏在地极的深处,根本无法直接观察,我们对于看不见的板块之间的运动,在假说的基础上所建立起的运动理论越繁琐,越复杂,就会越不准确,进而就会自我矛盾,进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上世纪的魏格纳曾提出板块漂移说,很显然这是合理的,也就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距离会逐渐远离或逐渐靠近,我认为这主要是各大板块之间按以上所论的动力学原理做同步相离相合的运动时,在相合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恢复到相离前的原始状态所致,地球外壳在向外膨胀的过程中,各个单元板块之间的裂隙距离会越来越远,板块之间的裂隙就会越来越宽,越来越深,这时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会因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等原因向裂隙处填充,进而使板块在地壳回缩时无法恢复原位,进而就拉开了距离,并且填充的部分就成了新大陆,由于地球的总面积(体积)是一定的,因此有生的部分,就必须同时伴有消亡的部分,因此科学家所论的板块存在消亡的边界是合理的。由此可知,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山川也有一天会消亡,由新的土地和山川代替它们。如果我们的身体被划处裂痕,身体内部的物质就会向裂痕处填充,止血,生肌长肉,道理类似。

现在我们按照上文所论的对上世纪强震集中诱发的力学原理,来模拟本世纪可能已经来临的强震周期的时空走向,1964年——2004年的40年间全球没有发生过8.5级以上的巨震,说明地球内部的能量经过漫长的积蓄,已经处于相对的高峰阶段,并促使地球外壳逐渐向外膨胀,在膨胀的过程中首先会主要拉开欧亚非半壳和太平洋美洲半壳之间的距离,这样超强震一般会首先在两半壳之间的衔接处发生,那么两半壳衔接最脆弱的地方会首先断裂,进而发生强震。两半壳在做相离运动的过程中首先断裂的点是两半壳衔接处或其衔接处附近的印尼,并导致这里分别发生了9.1,8.6,8.5,8.3级强震,接着是中国的汶川,导致那里发生8.0级地震,接着是海地,导致那里发生7.3级地震,导致近30万人遇难,故此相提并论,接着是智利,导致那里发生8.8级地震,这四个点都处在两半壳的交接处或交界处附近,这四个点仅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致使约70万人遇难,我认为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新理论是建立在恐怖的死亡圈上得出的,这四次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是依次发生的,印尼汶川海地智利,这四次地震还有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震源都很浅,印尼10公里,汶川14公里,海地10公里,智利约50---60公里,这四次破坏力最强的地震恰好绕两半壳交界(地球)一圈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两半壳在相互做分离运动的时候,这四个点在两半壳之间衔接之处相对最脆弱,于是就先被拉断了,智利的震源较前三次深,同时也是最后被拉断的,说明智利震点的衔接处要牢固一些。这也是智利强震后发的原因。智利地震使康赛普西翁市向西整体移动大约3米,另据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指出,此次地震为复杂的断裂型地震,很显然这种结论是正确的,说明两半壳,或全球的板块正在彼此做相离运动,拉断了板块间的原始裂隙的某一端,上世纪和近几年全球发生的强震都出此同一动力学机理。

因上文所论强震周期内,最强的几次地震一般会集中在后期发生,因此在强震周期的后期可能会有超过印尼9.1级的强震发生,发生的点几乎100%都会处于两半壳的交界处,一般在环太平洋的部分,如阿拉斯加州,勘察加千岛一线,智利中南段,秘鲁和厄瓜多尔交界近海,中美洲部分……在新的周期之内中国除汶川8.0级地震外,西部其他区域发生超过8.0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上世纪强震周期内海原,墨脱发生过8.5,8.6级地震,尤其是宁夏海原强震所形成的断裂带附近会很危险,龙门山断裂带向西南走向经过攀枝花,汶川主震后,那里发生过6.1级地震,再往西南就会经过云南大姚楚雄,那里应该加强强震监测。

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当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无论膨胀的力有多强,两半壳在做相离运动的时候,两半壳都不可能彻底的按明晰的断裂圈或界线完全分开,所有的大单元板块之间做相离运动时都一样。如果两半壳彻底的从不规则的衔接处分开,那是不可想象的,很可能在远古时代真的裂开过,导致了部分生物的灭绝,又闭合在一起了。地壳在向外膨胀的过程中,对两半壳交界处影响是最大的,会促使两半壳交界处原始的地震断裂带再次沿着其中的某一端被继续拉开,进而导致超级地震,因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强震的地方,在其附近经若干年后往往还会发生强震,因为发生过强震的区域会留下断裂带,当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板块间的相离运动会再次将断裂带沿着某一端或某一端附近撕开,进而诱发强震,也就是板块在做相离运动时,强地震产生的原因几乎100%都是再次拉断某一原始的断裂带的某一端所导致的,因此这类地震最大的特点就是该地震的震源点附近历史上都发生过与之近似的强震,因为原始的断裂带都是由强震产生的。以上所发生的这四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都符合此特点,印尼地震震源点附近1941年发生过8.7级巨震,汶川震源点周围上世纪强震不断,震源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其北部1920年曾发生过海原的8.5级地震,震中位于东经105.7度。海地也是沿着断裂带的一端震的,智利8.8级震源的南部1960年发生过9.5级地震,北部奇廉1939年发生过8.3级地震,这次地震是9.5级地震所在断裂带北端的延续……

因为估计此次地球的强震周期至少要持续几十年,所以现在只是初级阶段,说明地球内部的能量正在继续向高峰发展,因此地球外壳此时正处在向外膨胀的阶段,那么以上所论的两半壳就还会继续做相离运动,也就是二者相对脆弱的衔接处就还会发生断裂,进而诱发强震,很显然衔接的脆弱处应该首选两壳之间的断裂带,例如:上世纪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发生过3次8.5以上的巨震,最高震级9.2级,那里会有断裂带,因此下一个8.5级以上的地震那里会很危险,与此类似的还有俄罗斯勘察加半岛至千岛群岛一线,厄瓜多尔近海,智利北段,美国加州,中国西藏墨脱至印度边界附近在未来数十年内发生8.5级地震的可能性大,其中阿拉斯加州,勘察加至千岛一线可能不会幸免,发生接近或超过9.0级强震的可能性高……这些危险区布满了断裂带,我认为此轮强震周期无论发生多少次8.5级以上的巨震,地震的区域90%以上都会围绕以上所论的两半壳衔接处附近发生,即:东经105度连接西经75度的经线圈附近,外加阿拉斯加州,勘察加千岛一线沿岸。实际上可将东经90度经线与西经90度经线相连成为一经线圈,将东经105度经线与西经75度经线相连成为另一经线圈,那么两经线圈之间的部分或其附近也可以称之为全球强震的中心圈域,这样加勒比海诸震点,中国西部诸震点,印度,巴基斯坦诸震点……便都在其中。

四 瘟疫,滑坡,灾害性气候与地震的关系初探

2009年初我写了一篇题为“新型流行病毒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的论文,提出了H1N1流感病毒毒株可能源自墨西哥东南部靠近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地震带的假说,文章中指出,该地震带附近的某一个原始裂隙或新的断层可能正在因某种原因正在被拉宽和拉深,隐藏在地层深处的新型或原始病毒就会在巨大的压力下乘隙而出,流散到地表后就会与其它毒株相结合进而形成新型流感病毒。起源于墨西哥东南部的甲流正在被人们广泛关注之际,病毒的起源地附近就发生了2009年4月27日,5月22日的5.6,5.7级地震,28号其邻国洪都拉斯又发生了7.0级地震,三次地震的点都处在病毒的起源地附近,我写此篇《新型流行病毒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时,28日的7.0级地震还没有发生,这更加说明我的推测可能是有道理的,也就是病毒起源地所在的地壳裂隙两侧的板块正在相互分离,裂隙的宽度,深度正在扩张,最终导致病毒毒株乘隙而出,同时也导致了这几次地震的发生,运用前文所发现的理论恰好可以证实我的推断可能是成立的,自2004年12月26日印尼强震以来,地球外壳正在向外显著地膨胀,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距离正在被拉开,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裂隙正在逐步加宽,加深,地球内部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轻物质都会尽最大努力的向地表空间输出。而此次流感起源地不但位于地震带上,而且也处在上文所论的强震圈域上,根据上文的理论此圈为整个地球外壳最长,最深,最为主要的裂隙带,恰好是两半壳的衔接处,病毒正是在两半壳做相离运动时,乘两半壳之隙而出的,因为相离运动会使两半壳之间的原裂隙处加深,加宽。今年海地地震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是两半壳在做相离运动过程中拉断了海地的某一原始断裂带所致,并且海地距离洪都拉斯,墨西哥病毒起源处很近。

此次流感流行是发生在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上世纪1919---1920年的世界流感大流行也是发生在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那次流感大流行致使2000——4000万人遇难,是上世纪地震灾害导致遇难人数的20---30倍,那次大流行起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邻国葡萄牙近海1755曾发生过著名的里斯本地震,震级估计达到9.0级,那次地震几乎改变了一代哲学家的思想,是研究世界地震的开端。很显然那里一定会存在极大的裂隙,在地球向外膨胀的过程中,裂隙不断的扩大,最终导致地层深处的新型毒株乘隙而出,与地面固有病毒毒株相结合后形成新型流行病毒,最终导致全球流感大流行,当年的流感最先流行于西班牙,很可能起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之间的主裂隙带上,并且1915年西班牙邻国意大利曾发生过7.5级地震,历史上意大利的强震也是频频发生,1908年的7.5级地震,完全毁了震中所在的城市,很显然两国之间也会存在显著的裂隙带,意大利的这两次地震都是在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发生的,也就是震中所在的裂隙带正在裂开,病毒毒株同时也存在由此裂隙带乘隙而出的可能。 1920年中国海原8.5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8.3级地震也正是地球外壳向外膨胀的过程中发生的,是膨胀导致了脆弱处断裂进而地震,因为前文已经论证上世纪地球外壳大约从1900年初开始显著膨胀,直至1965年阿拉斯加州最后一次8.7级为止,基本达到膨胀的最高峰,65年之后开始向回逐渐回缩,而根据实况许多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都是处在强震周期内发生的,也就是地球外壳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发生的,因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扩张会使地球深处的病毒乘隙而出……如:1918年----1919年的H1N1流感,至数千万人遇难,1957年的H2N2,1968年H3N2。而在强震的平静期所发生的流感很多都是重复强震周期内的原始病毒,如70----80年代数次流行于俄罗斯和美国的都是H1N1,流行性流感病毒的其它形式也都是类似的变异,上几个世纪的主要的流感瘟疫大流行,也基本在强震期之中,如:里斯本大地震之前的几年正是欧洲流感大流行的阶段。近几年的禽流感,萨斯病毒,H1N1流感大流行,也正是强震期的初始阶段。2003年非典的下一年就发生了印尼9.1级地震,2009年4月起源于加勒比海的H1N1世界大流行,不到11个月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就发生了7.3级致约30万人遇难的地震,接着又在智利发生8.8级强烈地震,此次H1N1大流行的病毒与上世纪1919----1920年的H1N1相似,并且都处在强震的高峰期发生,这不应该是巧合,正是地球显著地向外膨胀所导致的结果,这也是二者并存的根本原因。可能并不是所有的新型病毒都来自地下,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也应有关。

全球气温的显著变化除了与人为之外,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过剩也有很大关系,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过剩会导致地球向外膨胀,这时过剩的能量就会通过海水和板块间日益加深,加宽的裂隙,以热传递的方式向地表空间扩散,进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极度的干旱,洪涝,风暴就会频频发生,而这些现象最严重的地方往往就出现在地震带上,如最著名的2008年5月2日登陆的缅甸风暴,至10多万人直接或间接遇难,2006年的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都发生在上文所论的强震圈附近,其中缅甸的飓风走向与汶川相一致,仅10天后,汶川就发生了8.0级地震,2009年台湾莫拉克台风登陆的地点,2010年3月也发生了6.7级地震,其中干旱,滑坡也多数会发生在地震带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地震带是板块的交界处,因此是造山运动的中心,那里的地貌必然山川林立,这是滑坡的基本条件。二,地球外壳在显著地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板块与板块之间会做相离相合的运动,会导致板间两侧的山体处于相对显著地位移开裂,如果恰逢雨季,这种开裂的速度会呈几何级的增长,宛如自由落体加速度,此时就会大规模的导致滑坡。例如:1981年四川遇到特大暴雨袭击,导致滑坡6万多处,其中规模较大的达四万七千多处。特别是在盆地北部边缘山区和中部丘陵区分布尤为密集,它们中断了交通,破坏了灌溉渠系、耕地和山林,毁坏房屋七万四千余间,使六万人无家可归。滑坡数量之多、发生时间的集中和造成灾害的严重程度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此次四川滑坡最重最多之处恰好是四川此次8.0级强震震中周边。所处地域恰好位于上文所论及的两大半壳之间衔接处,我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滑坡的原因不能全部归因于暴雨,应该是四川滑坡的诸多山体在经过长时间的地质活动的过程中,导致山体变得松散所致,历史上此次滑坡区域多次遭遇7级以上的强震,强震也可以震松山体,最终留下滑坡的隐患,待强暴雨临至就会导致大规模滑坡,我认为那次特大暴雨只要是首次降临到任何一个地震带上,都会导致近似的滑坡结果。此次汶川8.0级地震,及多次余震同样会促使主要的有感区域的山体出现严重的松散现象,如四川,云南,重庆,山西,甘肃近几年某区域受暴雨突袭时都必须要加强防范,加之这些地点都处在上文所论及的两大半壳之间或两板块之间,又正值两半壳的裂隙沿着衔接处分裂,会加增山体的不稳定性,由此可推测这几个省份在强降雨期间滑坡的数量与规模要远高于其他省份,四川地震后重庆,云南,山西,陕西等地都发生过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尤其在每年雨季暴雨期间应该加强防范。

智利8.8级大地震之前的一个月,秘鲁曾发生过山体大滑坡,并且海地近海在智力地震发生的前三天又发生了一次7.0级地震,这两次地质活动经度位置与海地7.3,智利8.8级地震震源一致,都位于西经约72度,也就是都位于上文论及的强震圈上,这也验证了此圈,及此圈的分支部分地质活动很活跃,说明上文论及的两半壳正在沿着衔接处开裂,即便我们认为这是两个小单元板块之间的作用所导致的地震和滑坡,那么地震和滑坡也是这两个板块之间在开裂的过程中导致的。海地,秘鲁,智利三处的地震和滑坡都处在近似西经72度,并且近几年智利的北段,秘鲁都在72度附近发生过很强的地震,因此从智利南段8.8级地震的震源至海地7.3级地震震源之间应该存在一条相对笔直的不连续的裂隙带,随着此裂隙带两侧的板块继续做相离运动,相对脆弱的裂隙的某一端就存在继续断裂引发强震的可能,智利奇廉以北,秘鲁与厄瓜多尔交界近海,秘鲁滑坡处附近会很危险。再者,智利的康塞浦西翁是一个很特别的震区,因为这个地方1751年,1835年,1960年,都发生过很强的地震,这次2010年2月27日的8.8级是第四次,同一区域短期重复这么多次强震,只能说明此震区的断裂带分布很绵密,随着地壳的继续膨胀,加之强潮汐的作用,这里近几年发生8.0级左右的强震的几率很大,厄瓜多尔1906年发生过8.6级强震的区域,也有类似性。上世纪的8.5级以上的强震周期内,也就是65年之前,智利南段不同的点发生过3次8.5级以上强震,阿拉斯加州不同的点,勘察加千岛一线不同的点都各自发生过三次,中国西部两次,也就是强震周期内,强震在近似邻近的震区具有重复性,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五 地震间的连锁或成组现象 大地震与中强震的关系

最近几年的超强震可能会加速主要板块之间的相离速度,环太平洋区域应该加强8.5级以上的地震防范,同时各个小单元板块之间的也正处于相离的运动状态,只是相离的方式会复杂些,在潮汐和超强震的作用下,有的小单元板块之间有时也可能会做相向运动导致地震,但总的趋势我认为还是受地壳膨胀的影响,大体应该以相离运动为主,我认为小板块之间的相离运动相对大板块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会使大地震的间歇期,各个小地震带中强震频繁发生,应该加强防范,现在让我们去确定强震是否真的会存在百年周期还为时尚早,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准确地掌握地球内部能量的变化规律,或能准确地对地球外壳的膨胀与收缩期做定位,我认为对研究强震周期规律会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在地壳的膨胀期间,板块与板块之间会有很大的间隙,因此一次特别大的地震,足以导致大型的板块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很强摆动,因为存在间隙空间,进而使其碰撞挤压到其邻近的板块,使其与邻近的板块之间发生地震,例如:智利8.8级地震后不久印尼以远7.0,台湾6.7,汶川,河北均有地震,这就是太平洋板块因强震摆动的结果,因此阶段地壳在向外膨胀,地震必然是震源两侧的板块在做相离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断裂导致的强震,因此震源两侧的板块在大断裂的瞬间在强大相离惯性的作用下,两侧板块必然会加速相离运动,导致两侧板块发生摆动,地球内部的能量是以流体的形式存在,板块是近似漂浮在上面,因此受到如此大的相离惯性的作用下,一般都会使两侧的板块发生摆动,断裂的能量或震级越高,震源越深,相离的惯性就会越大,导致的摆动幅度和速度就会越大,因为全球的板块都是相连的,当断裂地震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全球板块同时相互撞击挤压,进而导致全球的连环地震发生。这种情况下导致的连环地震,不一定都表现在近似在短时间内同时发生,有些受影响的地震点要延后很长时间才会发生。

从宏观上看非常大的地震都发生在上文所论及的两半壳的衔接处,即东经105度连接西经75度线所形成的圈域附近,外加此圈域的分支,我认为只要在此圈域发生一次特别大的地震,如8.5级以上,都会再次激活此圈附近所有的大小地震带,因为这么大的地震必然会导致两半壳同时发生摆动,相对此圈的同一经线摆动的方向是同时相向挤压,紧接着又同时相离分裂,反复若干次之后停止,在随着地球外壳的继续膨胀,彼此在继续做相离运动。在大地震发生后,导致的两板块之间的反复摆动所产生的水平方向的挤压应力积累,会促使以上所论及的强震圈的某些点在短期内或长期内再次发生类似的强震,当然一次强震导致的板块摆动不会是导致另一次非同一地点的强震的起因,所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中国西部很多地震带都处在105度附近,那里也有所论及强震圈的分支,包括印尼和此次智利这几次8.5级以上地震,都会影响到此圈在中国西部的地震带,此圈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9.1级地震不久,印尼震区又发生8.7级余震,接着2007年9月印尼震区又发生8.5,8.3级强余震,这都是地壳继续膨胀的结果,同时这几次强震也是相互影响,它们的发生会不断的激活此圈的地震带,也加快了后几次强余震的发生,印尼2007年9月8.5,8.3级强震发生前,此圈的秘鲁,哥伦比亚曾有过7.8,7.0级地震,发生后此圈得到进一步激活,导致此圈智利11月发生7.9级地震,接着位于此圈的中国西藏,印尼,新疆,汶川发生6.9,7.7,7.3,8.0级地震,新疆在此圈的分支上,当然汶川这么大的地震受印尼强震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还是与地壳膨胀有关,印尼强震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若是没有印尼强震,汶川地震可能会延后发生很长时间。

2008-05-12 14:28:04.0 31.0 103.4 14 Ms8.0 四川汶川县

2008-03-21 06:33:02.6 35.6 81.6 33 Ms7.3 新疆于田县

考交界

区区

2008-02-25 16:36:34.6 -2.4 100.0 33 Ms7.6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地区

2008-02-20 16:08:32.6 2.8 96.0 33 Ms7.7 印尼苏门答腊

2008-01-23 02:43:35.5 32.4 85.2 33 Ms5.5 西藏改则

2008-01-23 01:14:53.2 0.9 97.5 15 Ms6.7 印尼苏门答腊北部

2008-01-16 19:54:46.7 32.5 85.2 33 Ms6.0 西藏改则县

2008-01-09 16:26:47.0 32.5 85.2 33 Ms6.9 西藏改则县

2007-12-16 16:09:18.2 -22.6 -70.1 33 Ms7.0 智利北部

2007-12-09 15:28:22.6 -26.1 -177.3 160 Ms7.7 斐济以南地区

2007-11-30 03:00:21.0 15.0 -61.3 150 Ms7.3 向风群岛

2007-11-15 23:06:01.0 -22.9 -70.1 33 Ms7.1 智利

2007-11-14 23:40:50.0 -22.1 -69.7 33 Ms7.9 智利

2007-10-25 05:02:43.8 -3.9 100.9 33 Ms7.0 印尼苏门答腊西南海中

2007-09-13 07:49:06.4 -2.5 100.9 15 Ms8.3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2 19:10:23.9 -4.4 101.5 15 Ms8.5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

2007-09-10 09:49:15.2 3.0 -78.2 33 Ms7.0 哥伦比亚沿岸

2007-08-16 07:40:58.5 -13.3 -76.5 33 Ms7.8 秘鲁海岸近海

2007-08-09 01:04:58.0 -6.1 107.7 300 Ms7.8 印尼爪哇岛以北近海

还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近几年在以上所论及圈域附近每一次发生强震后,我国云南,西藏,台湾一些地震带都有地震发生,说明这些强震导致的两半壳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首先影响到这些区域,因此这些区域近几年应该加强监测,如云南楚雄附近,西藏改则,墨脱,仲巴,台湾花莲,西南,东南海域……尤其此次智利8.8级地震发生后。根据经验,进入强震高峰期我国的西藏,新疆,台湾发生特大地震的几率最大。7.0以上的中强震在上世纪全球强震周期内,中国西部的云南,四川,甘肃频率最高,有时呈按序接替发生。随着地球外壳的继续膨胀,全球各个板块之间的运动模式还会以相离运动为主,尤其是我国西部应该加强监测。一项重要的新发现可以衍生出很多新的发现,这篇论文的初稿还有待完善,希望能给相关学者一些启示,并提出质疑和给予指正。

杨幻遥

2010-3-16

参考文献:http://www./manage/html/4028861611c5c2ba0111c5c558b00001/_content/10_03/10/1268201486282.html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http://www./manage/html/4028861611c5c2ba0111c5c558b00001/_content/10_03/09/1268103081898.html法新社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DZRT198201014&dbname=cjfd1982 81年四川滑坡

http://news.qq.com/a/20100129/001020.htm 秘鲁2010年1月27日山体滑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