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无动于衷怎么办?
如果教师强迫学生用更多的时间抠教科书;学生的学习被作业功课塞满而思考的时间少;背诵那些不需要背诵的东西;掌握知识的时间没有正确利用;忽略了由深入思考事实向记熟规则过度的特点,那么这些都可能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并且无动于衷。 如果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就这个词的狭义来说,就是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同时也通过间接的思维)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学生也会非常珍视它们。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我任教的两个班级由于分班的种种原因,学生基础和学风都不甚理想,有很多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不感兴趣、无动于衷。有一个班级先后转走5名优秀学生,所以初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年级15个班级中优秀率和合格率居全年级倒数第一,平均分也是在倒数二、三名之列,但经过改变教学方式,有非常大的改变: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全年级15个班级中优秀率和合格率居全年级第二了,平均分也居中上,分别居第6名和第8名。优秀人数从原来的4、5个人上升到13人,也让我感到意外,还有5、6名同学与优秀分数相差几分,只要他们再仔细认真和努力一些,完全可以进入优秀同学行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