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是什么?

 大长颈鹿 2010-04-28
 
答案: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但有三种理论颇值得重视:
(1)性激素的作用:1972年,Willson首先用放免法测得增生的前列腺腺体内的DHT(双氢睾酮)含量比正常腺体高2~3倍,在同一腺体内最先增生的尿道周围腺体DHT含量比其他区域高,并据此提出了双氢睾酮学说,认为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与双氢睾酮在腺体内的积聚有关,功能性睾丸的存在为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睾酮进入前列腺细胞以后,并不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是被微粒体中的5α-还原酶转化为5α-双氢睾酮(D
HT),5α-双氢睾酮的活性比睾酮强2~3倍,它可与特殊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再与核受体连接并与染色质结合进而影响RNA及DNA的合成。
也有人认为,前列腺增生组织中雌激素与雄激素在结合状态下可刺激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而参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即前列腺增生发生发展变化中存在着雌、雄激素的相互协同作用,雌、雄激素的平衡改变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原因。
(2)前列腺细胞为胚胎再唤醒:有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最初的病理改变即增生结节的形成只发生于占前列腺腺体5%~10%的区域内,即接近前列腺括约肌的移行区和位于此括约肌内侧的尿道周围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最初改变是腺组织的增生,即以原有腺管形成新的分支,长入附近间质内,经过复杂的再分支后形成新的构架结构(即结节),McNeal根据胚胎发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形成新的结构提出了前列腺增生的胚胎再唤醒学说,认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形成是某个前列腺间质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自发地转为胚胎发育状态的结果。
(3)细胞群比例的改变:有人认为,前列腺结构存在着严格的等级方式:干细胞→放大细胞
→过渡细胞,其中干细胞处于基底细胞层,是前列腺细胞正常生长的稳定因素,干细胞中一部分可发育成放大细胞,对前列腺细胞的生长有着正性作用,若其数目过多可致前列腺细胞整体数量的增加,但要通过其中一部分细胞在雄激素的作用下衍化成过渡细胞来实现,即雄激素刺激了所有过渡细胞的克隆增生才导致了前列腺增生的形成。
(4)多肽类生长因子:多肽类生长因子为一类调节细胞分化、生长的多肽类物质,有研究表明多肽类生长因子可直接调节前列腺细胞的生长,而性激素只起间接的作用。目前发现在前列腺增生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等,其中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被证实具有促人类前列腺匀浆中几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在前列腺增生发病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
雄激素和前列腺增生症有何关系?  
众所周知,雄激素是前列腺增生症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睾丸间质细胞所分泌的睾酮并不能直接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睾酮进入前列腺细胞以后,有两种代谢途径:首先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不可逆转地转变为5α-双氢睾酮,再形成3α-雄甾烷二醇;其次是通过芳香化酶的作用变为1β-雌二醇。其中5α-双氢睾酮(DHT)的活性较睾酮强2~3倍,为最主要的雄激素,可与特殊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再与核受体连接并与染色质结合而影响RN
A及DNA的合成,对前列腺增生的形成具有正性促进作用,因而太监和去势犬不发生前列腺增生。
存在于前列腺细胞浆微粒体中的5α-还原酶可分为Ⅰ型和Ⅱ型两个同功酶,人的以Ⅱ型酶为主,犬的以Ⅰ型酶为主,研究证实只有人和犬随年龄增加其前列腺中5α-还原酶含量增加,其他动物均呈下降趋势,而事实上也只有人和犬才会自然形成前列腺增生,若有5α-还原酶缺陷者不会发生前列腺增生。
雌激素和前列腺增生症有何关系? 
随着年龄增加,男性的雌激素浓度较稳定或稍有增加,与青年男性相比,老年雌雄比例升高,有学者认为,这种雌雄激素平衡的改变可能是前列腺基质诱导活性而致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原因。有研究显示,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结合状态的雌激素能够激活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一层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进而参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在最初的间质增生中,雌激素的作用是主要的;在前列腺增生的过程中,雌雄激素具有协同作用,因而有人称雌激素是前列腺基质生长的刺激剂。
由于雌激素刺激垂体释放催乳素,催乳素又可刺激前列腺细胞吸收及利用雄激素,有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时血浆催乳素水平与前列腺细胞中雄激素受体含量呈正相关,故可推测此二者在前列腺增生过程中亦可有协同作用。但用抑制催乳素的药物却未能使其增生的前列腺缩小,故其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多肽类生长因子和前列腺增生症有何关系?  
多肽类生长因子为一类调节细胞(包括前列腺细胞)生长、分化的多肽类物质,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作用,目前发现的在前列腺增生发生过程中起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有:
(1)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
EGF是由Cohen H
小鼠颌下腺中发现,其受体主要存在于前列腺上皮的基底细胞。EGF可直接作用于前列腺上皮细胞,或通过调节睾酮与睾酮受体的结合以及结合的生物学活性过程而发挥作用,前列腺增生时,EGF受体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而前列腺增生时的上皮增生主要表现为基底细胞的增生,说明EGF及其受体在前列腺增生发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T
GF-α是EGF家族成员之一,但基因来源不同,可与前列腺上皮细胞的EGF受体特异结合,并对体外培养的前列腺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有丝分裂作用。
(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又称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包括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其中bFGF的生物学活性是aFGF的10~100倍,且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也明显高于前者。Lawson等的研究发现,bFGF具有促人类前列腺匀浆中几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的作用。许多研究显示,bFGF及其mRNA在BPH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前列腺成纤维细胞可分泌bFGF,同时b
FGF还可以旁分泌的方式刺激前列腺上皮细胞增生,许多学者认为其对前列腺细胞增殖的作用是直接的,而双氢睾酮(DHT)可能是通过增加产生和(或)分泌生长因子间接起作用。
(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细胞生长的双向调节因子,即具有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的两重属性,可构成体内细胞的生长的精细调节。体外实验证明:TGF-β可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增殖,同时又可抑制FGF及EGF的促增殖作用,因此有人认为EGF/TGF-β、FGF/TGF-β的平衡调节着前列腺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该平衡的丧失可能是前列腺增生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
又称促生长因子C,主要在肝脏合成,其分泌受雄激素的调节。该生长因子可协同DHT及bFGF
等共同促使前列腺上皮细胞增殖,主要通过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前列腺上皮细胞,实验亦证实,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过量在BPH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