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氏家族

 布老神话 2010-04-29

翁氏家族 

我姓“”,这是一个比较稀少的姓氏,小时候翻阅古代识字典籍《百家姓》时,殷切希望能早早看见自己的姓氏,却读至篇末,排名甚后,倍感遗憾,可见此姓并不壮大。

家为浙江金华,整村人皆为翁姓,据先祖所言,我们并不是本地人,而是先前因战乱、灾乱而迁徙至此的,而具体是何时、从何地迁入,因无文本记录,已不得而知了。

时至今日,不久前见有新版百家姓排行,“王”姓占有中国人7.25%的人口,占首位,而“翁”姓仍未见其上,故搜寻各处资料,以此了解“翁”姓之起源、发展、近日之概况。

姓氏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为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就表示有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

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从一些不同的老祖母(母系族群)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来分别属于两个按不同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其中炎帝姓姜,皇帝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族称号,即列山和轩辕。

祖先

话说从头,且自四千六百多年前的始祖黄帝谈起。

黄帝是在公元前二六九八(BC 2698)年成为天下的共主的,由于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姓。他有四位妃子,共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元妃螺祖,生了昌意、玄囂、龙苗三子,次子玄囂又名挚、穹桑氏、青阳氏、金天氏、少昊、或云阳风,于黄帝驾崩后继位为天下共主,建都于現在山东的曲阜,他便是此后翁姓家族的传世元祖。这样,如果认真地追本溯源,天下翁姓的人的最早根源,应该就在现在的山东曲阜地区。

玄囂死后,没有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蛟极,而由其兄昌曰意子高阳氏继位,就是顓頊帝。七十八年后,顓頊帝驾崩,又由蛟极的儿子俊即位,就是帝喾。帝喾共有后稷、尧、契、挚等子,都是构成此后庞大中华民族的最初基干,其中尧继位为王,后稷,由于擅长相地耕农,教民种稼,被帝尧举为农师,别姓姬氏,就是后来周朝王室的远祖,也是今天翁姓中国人的远祖。

后稷的农师之官,后来由其子不窟继承,不过,当时由于夏朝的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耕稼,就丟了官,逃到西北的戎狄间,并在那里生子鞠,成为有邰之君。这位生活在戎狄间的姬鞠,依照他系,应该是自黄帝以下的第七代。

鞠的兒子公刘,成就便很大了,他虽然身處戎狄间,卻继承祖业,后修后稷之业,并自土沮漆渡过渭水,迁国于幽,跟随他迁移的百姓成群结队。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其后周文王父子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帝业,主要的凭借,就是公刘所奠定的稳固基础。

公刘是第八代,自他以下,第九代是国都于幽的庆节,第十代是嗣位的皇朴,第十一代是弗差,第十二代是毁喻,第十三代是公非,第十四代是高幸,第十五代是亚幸,第十六代是叔非,第十七代是古公,第十八代是季历,第十九代就是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的儿子也不少,于得国后分封各地为诸侯,其后他们的子孙并分別发展成群多的姓氏家族。翁姓,则是传自用文王的长子姬发,也就是周朝的实际开创者周武王。翁姓的得姓始祖翁山王溢,便是用武王的玄孙,周昭王姬瑕的儿子,是自黄帝以下的第二十三代。

翁姓

翁氏的来源,可以原原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圣君周文王,其是中华始祖黄帝轩辕的姬姓子孙。《姓攥》书曰:“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姓氏考略》书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

据台湾省【翁氏族谱】载【翁山王来历序】的记载,是这样的:

“昔时周昭王即位三年,公元前一零五零年(BC.1050)女子,貌甚美丽,昭王悅之,纳入后宮,封为翁山夫人。有一日昭王与人游玩,见白虹贯日而有孕,及至十二月生下一男,两手握拳,三日不开,王命水泽之,两拳即开,左手有纹曰:公,右手有纹曰:羽,王奇之曰:此神胎也。加公于羽合为翁,遂赐姓翁名溢(弘公?),食采翁山,其地属监官郡,后取名庶任,加封翁山王,为翁氏开基之始祖也。姬溢的被封于翁山,大约是距今兩千九百七、八十年前的事,當时的翁山,指的究竟是現在的哪個地方,由于文献无稽,已不得其祥。不过从翁氏家族古自世传的郡望“钱塘”看來,很可能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方三十里的翁洲这个地方,唐朝时曾经设置过翁山县,所以迄今亦名翁山。而另外根据上述“翁山王来历序”一文中所提及的“其地属监官郡”,浙江的海宁县一带,过去也曾经有一度以监官为地名,因此,翁姓很可能便发祥于此,成长茁壯于此,所以长时以來才以“钱塘”为整个家族的共同标志,世世代代相承相袭。

至清代,有蒙古族人卓蒙古特氏改姓为翁,使得翁姓家族得以壮大。

目前“翁”姓在我国北方不多见,但在南方,特别是闽、粤,台湾以及南洋一带却是大姓,在台湾版的百家姓中位列第四十九。

郡望堂号

郡望

临川郡:三国的时候吴国置郡,今天的江西省抚州至南城一带。

监官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宁县一带。

钱塘郡:也写作钱唐,南北朝时代的陈祯明元年(西元587年)置钱塘郡。隋开皇九年(西元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堂号

资善堂:宋代,翁甫讲学於资善堂,声名广被朝野。

赐鱼堂:唐代,翁洮曾为员外郎;后隐居,被召而不出,作《枯鱼诗》作答,当时的

       皇帝阅诗后知其心志,就索性赏赐他很多曲江鱼。

六桂堂:“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六桂堂”,

出现於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子弟。翁氏的来源,提起来光彩无比,因为他们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孙。

此外,翁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本堂”, “始平堂”,“明德堂”,“大有堂”等。

 【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夏代;

望出钱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翁姓的源流和郡望。

 

千搜预宴;

六桂联芳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家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年号苏斋,直隶大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曾出席千叟宴(乾隆等清代皇帝为了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全是老人参加的大型酒宴,赴宴者达数千人)。精通鉴赏,经他考证题跋的著名碑帖很多;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谨守法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又能诗文,论诗创立了“肌理说”。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石洲诗话》等。

下联典指北宋崇安人翁仲通及儿子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孙翁挺,曾孙翁蒙之,当时人称“六桂联芳”。翁钟通字济可,历官武平、黄岩知县,自费买地建学校,又率民众兴修水利;翁彦约字行简,政和年间进士,官知高邮军,革除私贩茶、盐的弊端;公彦深字养源,绍圣年间进士,官右司员外郎、国子祭酒、秘书监、太常少卿;翁彦国字端朝,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御史中丞、江淮荆浙制置转运使、江南西路经制使,曾写信责备金人所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翁挺字士特,翁彦的儿子,博学而善写文章,政和年间官少储监丞,上书所陈都是朝廷急务,后因忏怒权相而罢官,自号五峰居士;翁蒙之字子功,翁彦深的孙子,南宋绍兴年间官常山尉,后因得罪郡将而罢官,孝宗时官司农丞。

 

传谷梁学;

咏梅花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翁君传梁之学。下联典典指唐翁承赞咏梅花诗云:“忆得当年随计使,马蹄终日为君忙。”

 

百姓名重;

六桂望高。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翁德广事典,淳熙年间(1174-1189年)任溪县知县。朱熹曾奏荐之,称其“不务赫赫可喜之名,而有肯肯爱民之实。”

下联典指宋·翁仲通事典。翁仲通,字济可,宗安人。知平武时,自买民地,建学以教之。

 

状元门第;

帝师世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常熟市翁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清·翁心存世家,翁家是官宦世家,有名的书香门第,翁同龢与其父翁心存均为两朝帝师兼宰相,与其侄翁曾源都是状元及第,当时人称“父子宰相,叔侄联魁”,有清一朝,似乎只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海宁查家可以媲美。

 

父子宰相;

叔侄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六桂流芳远;

五侯延脉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六桂望重第;

百梅名高风。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父子双进士;

明清两状元。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道光进士翁心存及其子同书,父子皆第进士。

下联典指明状元翁正春,清代状元翁同和。

 

吟诗宜赏雨;

持卷爱听莺。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翁春,字曙鸠,江苏华亭人。有《赏雨茆屋诗》。

下联典指清代学者、书画家翁广平,有《听莺居文钞》。

 

 

骐骥思千旦;

鹪鹌老一枝。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六桂家声远;

八壶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门联。迳美村翁氏宗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雄伟壮观;大门外有子孙塘,塘中央有天然香炉石,祠堂左前方是笔架山,景观独特,祠内悬挂二块横额牌匾:“都卫府”、“竹俊品”。该祠曾失火被焚后重建。

 

六桂家声远;

百梅世泽长。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侃公祠)“大有堂”联 。

 

-----------------------------------------------------------------

 

【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福生六桂家声旧;

德应三春禄泽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翁氏宗祠“六桂堂”堂联。

 

绵世泽莫如为善;

振家声还是读书。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撰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清·翁同龢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翁同龢自题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清·翁方纲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内阁学士、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撰题北京陶然亭联。 

 

城西风雨老树立;

夜半星月玄谈生。

——清·刘可毅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刘可毅赠翁佩孚联。

 

万山尽孝留贤德;

六桂联芳传盛名。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进士翁运标,因父赴粤失踪,他走遍万山中,得父骨归葬,以孝廉闻名,官知道州。

下联典指宋代名人翁乾度,居泉州,生六子,均中进士,时有“六桂联芳”之誉。翁姓以“六桂”为堂号亦本此。

 

诗礼承先传家业;

文章启后共天朝。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联,祠祀本支翁氏先祖翁远望。据说清同治某年(约1861-1865年),太平天国拜“上帝教”、排斥神佛,所到之处遇见祠堂庙宇一律烧毁。但到梓洲翁家祠堂,因见正厅有这副对联的下联末句内容中有“共天朝”句,与太平天国的国号“天朝”相呼应,故不但不烧还加以褒奖本宗族文才高超,并有政治先见之明。最终使翁家祠堂免遭兵燹之灾。据公元2004年7月,新加坡翁氏宗亲会寄与27代孙翁萌的福建莆田翁氏一支脉派世系图引来看,梓洲翁氏系蒲田翁氏二世巨隅公后裔确认无疑。

 

北宋徽猷学士第;

南明副帅总戎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大门联。

 

六桂名高光史册;

百梅望重振家声。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中堂“敦本堂”联。

 

-----------------------------------------------------------------

【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地接炉峰,云腾瑞气;

山横笔架,星焕文章。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上厅联。

 

家住翁源,人多寿考;

地处梓洲,物产丰饶。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建德市姚村乡梓洲村翁氏宗祠下厅联。

 

传谷梁春秋,开来继往;

建武平学校,易俗移风。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学者翁郡。

下联典指宋代知县翁仲通,字济可,宗安人。知平武时,自买民地,建学以教之。

 

明基礼荐其馨,宜念秋霜春露;

德可钦容可度,当思法祖敬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迳美村翁氏宗祠堂联。

 

六桂文章,洪、江、翁、方、龚、汪分异姓;

百梅甲第,厚、恭、易、朴、廉、休乃同宗。

——佚名撰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福清市江阴镇翁氏宗祠联。全联典指翁乾度六子为避难改异姓之事,在五代乱世时期,翁氏家族在朝中当大官,处在改朝换代关键时刻,为了防止断子绝孙,把自己或子女分为异姓寄养作为掩护,待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之后,各子女被接回,恢复原来身份姓翁,或许有个别子女长年失踪或迁移在台湾、东南亚各地,未能恢复原姓翁,繁衍生息,形成了六姓原一宗的“六桂联芳”堂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