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城记忆之:白野房记
作者:石斯 出自:仿佛的流水 浏览/评论:757/0 日期:2007年6月5日 22:07
白野房是废城曾经的一处大户人家的宅院,这个名字的来历现在无人知晓,而且多半讹称为“白药房”。那片宅院在我看到的时候,已经是长满荒草的瓦砾堆,南边与著名的当铺义和当的高墙为界,北面则是一座只有一进五开间两层正屋加东西间厢房的小四合院;东边直到东大直河,都是倒塌的旧宅院瓦砾堆成的废墟。那是抗战初期,日本人飞机投弹的,飞机的目标是东大直河蒌面的小洋楼,结果投下的弹不准,洋楼一点事也没有,把整个白野房炸没了,这片广阔的宅院及其主人们也不知所终。
我家就是白野房北边的那座小四合院,是我外祖父的老宅,由我外祖父和他的哥哥两房分别住着,以中堂为界,东边属外祖父一房。当时外祖父兄弟都在上海谋事,家中留守的多是妇孺,有房子空出来,偶尔也租给在废县工作的一些职员。有位曾经租住过我家二楼的一位律师后来在回忆中说,那一年听到空袭警报响,还来不及躲,前面的白野房就响起了巨大和爆炸声并腾起了冲天的大火,当警报消除,前面的白野房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他记述亲眼所见的这一幕,其实很是有些后怕,如果炸弹再偏一些,北边的这座院子也一样眨眼就没了。
几年前我看到他的回忆后,曾经向家里人求证,外婆说当时确实有这样一个人租了我家的房子,是在废县县政府里工作的,看来是言之不虚。他在回忆中其实已经搞混了一个概念,他说他租住的地方就叫“白药房陈家”。我外祖父姓陈,陈家没有错,却不是“白药房”。事实上被炸的大院才是真正的白野房,至于被讹称为白药房,想来那一家是从事药材生意出身,或者后来的房子主人是药商。
废城出过许多药商,北京的同仁堂最早的主人也是废城人。所以白野房被讹为白药房是后来人因那大宅院的主人从业之故变化过去的。自从白野房被日本飞机所炸,这个名字就渐渐地成为我外祖父家的代称了,小时候人家介绍我总是说这是白药房陈家的外甥,为此我很是疑惑了很久,一直以为这房子有些古怪。但小时候正是文革,过去的话题总是非常忌讳的,所以尽管有些神秘,却也只是一种感觉罢了。
那时候,陈家大院有好几个进出的门,没有大事,大门基本上是不开的。我家走的是东南的角门,开门出去是一小块菜畦,属于我们家在废墟上私垦出来的,在上面种些青菜南瓜之类的蔬菜,门外墙边有一口古井。沿着菜畦由青石板铺出一条曲曲弯弯的路,向前通到义和当的后墙边折向东,在东大直河上有两块大石板搁出一座桥,便算到了大街上。这座桥的位置一般以当铺的名称笼称呼之,所以,有一阵父母回答别人问住哪里的时候,便称住在义和当。其实这都是模糊了,包括白野房,都有些名不副实。
真正的白野房其实就是瓦砾堆,一片废墟之地。这片废墟对我的童年生活却是影响深远,因为方便,几乎与邻居的同龄伙伴天天在废墟上疯玩,有时候也有意外的收获。有一次在菜畦边帮闲,帮着帮着就去爬瓦砾坡,没想到从泥土里露出几枚铜板,顺手一扒拉,竟是一大堆。那个时候铜板还不算稀罕物,家里角落里也常能找到,但在废瓦砾堆里一下子挖出一大堆,也很是高兴。那时候想不到其他,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位置原来该是白野房大院的腹地一堵墙的位置,或许是曾经的老主人的藏钱的暗库,现在自然已经不得而知了。
这些年读废城的旧县志,读出了一些旧地名以及来历。那片曾经的瓦砾堆确是白野房没错,而且在晚期末期很是有些名气,但它的来历与主人却仍是一个谜。如果那房子曾经多次易手,那更是没有后人能说得清楚了,再说那一年被炸了,能烧的全毁于大火,剩下的也只有碎砖旧瓦与至少三十多年尘土的堆积。
我离开废城的时候,那片瓦砾堆一半被辟成了苦楝树的苗圃,另一半被辟成了一种中草药的药草园,那但真的与“白药房”有些暗合了;再过了几年后,在白野房的废墟上,建了一座预制厂和一个加工五金零件的车间。一点也看不出曾经豪华的大宅院、或者是曾经豪华的废墟的模样了。
20061202晚上草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