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学数学(附照片)

 悦读馆 2010-05-02
“+-×÷”≠宝宝学数学(附照片)
    姜澎
    孩子的调皮让你头疼?胆小让你担忧?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让你寝食难安?……家有学前宝宝,如果你有任何养育的疑问都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会找到强大的专家团来解答疑惑;如果你有任何养育的心得也欢迎跟我们联系,让新手爸爸妈妈分享你们的经验吧!
    你是不是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指着数字,不断强化他对数字的概念?是不是为了让孩子今后学好数学,从3岁开始就教他加减法?为了迅速地看到他的数学能力发展,急着要把孩子送到外面的公文数学和珠心算之类辅导班?……学前宝宝学数学,不是学“+-×÷”。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注意,可不是“数字化”的思维方式。
    这也意味着数学的魅力不在于精确计算,而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把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数学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训练,是其它任何学习所不具备的:由于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儿童学习数学,其意义决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
    但是,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大多数关于数学的培训班,都在教孩子运算,并不是真的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专门从事儿童数学教学研究的王顺妹副教授等专家提出,教孩子学数学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并且在生活中就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方式。
   
当我们说到要教学前宝宝学数学时,首先应该了解他们与数学相关的认知阶段。学前幼儿学习的数学内容很多,除了数以外,还必须培养几何与空间概念,以及数理逻辑经验。
    当我们说到数学的时候,往往就把它和“数”联系在一起。固然,数和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幼儿学习数数也是一个漫长的思维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发展阶段:口头数数阶段:儿童多数都像背儿歌似的背诵数字,有时还会脱漏数字或者循环重复数字,此时他们并没有形成数词与实物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也不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按物点数阶段:也就是一边数数、一边点物。初期,这两个动作并不一致,然后逐渐发展到手口一致,但是这一阶段他们还不能说出总数。直到5岁,他们才会进入说出总数阶段,此时他们理解了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数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
    数学还包括逻辑以及几何空间等。而对逻辑和几何空间的认知几乎从孩子出生咿呀学语后就一直在进行,在孩子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处处可见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圆形的饼干,方方的手绢、圆圆的大眼睛、皮球、圆柱体的杯子、长方体的书、各种形状的积木、方凳子等,因此,孩子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几何形体。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学不学几何形体,而是学到什么程度和怎样学。
    家长所理解的几何形体知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确实并不能够掌握,但是孩子可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一些最最初步的经验,这将为以后学习抽象的几何形体概念奠定感性基础。因此,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的情景,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的几何形体,丰富孩子有关几何形体的经验。例如,圆圆的轮子就可以滚动,如果是方形的会怎样呢?积木的形状有各种各样,要搭一个房子需要哪些形状的积木呢?……这些问题,其实对幼儿来说并不难。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完全能够分辨不同的图形及其特征,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能区别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对于数的从感性到抽象认识的时间段大约从3岁开始:
    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初步感知数量的阶段;
    4-5岁是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也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
    5岁以后则是数运算的初期阶段。
    给宝宝两个苹果,再给他两个苹果,宝宝能够数一数说出,有4个了,但是你问他“2+2”等于多少,他却说不出了。即使在你的启发下知道了,可过两天又忘记。这时候,你是不是有些着急上火呢?其实不用急,因为幼儿的数学概念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这与思维发展是一致的。
    所有宝宝最初面临的数学问题都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饭时,给宝宝多盛一点还是少盛一点,给了孩子多和少的概念,给宝宝吃糖,要几块,又给了他数的概念。吃完两块饼干还要吃一块,一共吃了几块。像这样以实物为工具进行的加减运算就是动作水平上的加减运算。动作水平的加减能力是建立在初步的数概念基础和基本的计数能力基础上的运算水平。所有的孩子都将经历这一阶段,并在这一水平上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人不可能也不必要人为地缩短孩子的这一进程。这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没有积累丰富的动作水平的加减操作经验,孩子很难进入到下一阶段——表象水平的运算。
    比如,妈妈问宝宝,爸爸又给你买了两辆小汽车玩具了,你到底有几辆玩具小汽车啊?这个时候宝宝不会去翻箱倒柜,而是想了想,然后伸出两根手指算了算:现在有6辆了。此时,已经不需要用实物逐一从头点数了,而是可以借助物体在头脑中的形象为依托。这种依托物体形象的运算就是表象水平的运算。学前期的孩子大多还处于上述两种运算水平上。
    而最高水平的运算——概念水平上的加减,就是以数群与数群的直接运算为特征的。孩子能够理解每个抽象符号的意义,而且还能运用这些抽象符号进行运算。只有少数孩子在5岁前能够达到这一阶段。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心的爸爸妈妈们在生活小事中就可以培养宝宝的数学思维。
    幼儿学数学应该从分类排序开始。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一起。学习分类是计数和认数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接触到许多事物,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各不相同,要计数这些物体,首先要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即把物体一个个地加以区分,再一个个地归放在一起,然后计数,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数的概念。而幼儿在分类中逐渐归纳出加减的规律。分类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出事物的共同点与差异,然后再分类,所以儿童的分类过程就是积极的思维过程,也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至于排序,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过程。把物体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或从大到小、从多到少反复排序,有助于幼儿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把物体按红、黄、红、黄……等规律排序时,实际上是一种排序推理的练习,将有助于幼儿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买菜或者买水果时多买几种,每种少一点,让孩子把这些水果分类摆放;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也可以让他们玩豆子,不同种类的豆子放在一起,比赛谁分得快——其中既有分类又有集合的概念,顺便还可以锻炼幼儿的手部小肌肉。
    ★让宝宝自己扣扣子;帮助妈妈整理房间,把东西归位;把不同的瓶子和盖子分开,看谁先给瓶盖找到家——这是教会幼儿一一对应的概念。
    ★拿不同的豆和宝宝一起排队,两颗红豆,两颗黑豆,一颗黄豆,两颗花生,接下来该怎么排;书橱里的书从高到矮怎么放——教会幼儿排序。
    ★吃饭时由宝宝给大家盛饭,要多要少都对宝宝提出;吃葡萄之类的水果或者是小零食,由宝宝给大家分,要多少个爸爸妈妈说了算——培养幼儿数量的概念,还会教会他关于等分的概念,这可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内容。
    ★吃蛋糕,由宝宝来切,看看大家都要什么形状的,可以分几块;收衣服,由宝宝来叠小手绢、小衣服,叠成什么形状——培养幼儿的几何概念。
    ★和宝宝说话时,请宝宝帮助大人拿东西,告诉宝宝左边或者右边或者前面,不要说旁边——培养宝宝的空间概念。
    ★带宝宝去超市买东西,从中班开始,每次去超市可以适当地给5元钱或者10元钱,让他去挑自己想买的东西,不论金额是否超过,都让宝宝自己决定,如果金额超过了,也让宝宝自己解决——宝宝很快就会培养出数字的概念,时间长了,他也会逐渐摸索出加减的规律,绝对比教的有效。虽然只有5元、10元,但是宝宝接触的已经是两位数运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