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冥王星“降级

 雨中笠翁 2010-05-02



冥王星

  “为什么冥王星不再是行星了呢?我们教科书上写的错了吗?”还在上小学的儿子的诘问,源自8月25日早间播发的一条新闻。消息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二十六届大会8月24日已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习惯了有冥王星的太阳系的人们不解:为什么从儿时起就一直熟知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概念如今要被重新定义?为什么冥王星要改变归属“降级”为“矮行星”?

  资料显示,“行星”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

  不过,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这一传统的结论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处在距离地球40亿公里的太阳系边陲地带,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质量最小的一颗行星。而且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外围地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

  “冥王星是否应保持其作为行星的地位,科学界—直存在着争议。”出席本届大会的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研究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以前我们对太阳系了解不够,随着我们不断观测和了解,现在给个明确的定义,是很正常的事。”

  作为中国《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参加了决定冥王星是否能继续留在行星家族的投票表决,并投了将冥王星“降级”的赞同票。

  朱进解释说,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国人克莱德?汤博发现的,在当时的天文观测水平和观测条件下,这很了不起。但冥王星刚被发现时就与其他行星不太一样,个头儿小,没有足够大的质量。最近十来年,在冥王星轨道附近发现有许多小天体与它类似,“个头儿”大小皆有,这就使人们对冥王星是大行星的地位产生质疑。

  随着天文观测上的新发现和理论上的深入,人们对太阳系的结构有了更好的了解,而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质疑的冥王星的“身份”问题,给如何在明确和一致的框架内处理新发现的若干太阳系天体的分类和命名带来了困难。

  朱进认为,这次在IAU大会上通过的太阳系行星定义的决议,针对原有的行星划分体系给出了不同的、更为明确的新的太阳系天体的分类,特别是对行星的概念给出了确切的定义,也是意在弥合传统的行星概念与新发现的差距。当然,“对在操作和实施中将要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处理,还需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相关机构在未来给出更进一步的规定。”

  据IAU大会的最终决议,新定义的“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眼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这些天体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而与行星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称为“矮行星”,

  其他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物体被统称为“太阳系小天体”。

  据此,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而冥王星因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而失去了行星资格,成为“矮行星”一族。

  尽管IAU大会上关于冥王星定义问题天文学家们并未达成共识,但客观地说,这个事件本身还是科学事件,这种分类更合理、更科学,它反映出我们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过程。”参加此次大会的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小淳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

  孙小淳介绍说,在大会决议最终通过前,IAU曾提出过将太阳系行星由9个增加到12个的草案,把小行星谷神星、冥王星的一颗卫星“卡戎”和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齐娜”星(2003UB313)也包括在行星行列,但该草案在初步讨论中得到的是普遍的反对意见。随着会议进程,草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行星家族不仅没有“添丁”反而“减口”。

  孙小淳告诉记者,有些人习惯上把科学和文化对立,认为新的行星定义是科学战胜了历史与文化,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上,过去的行星定义也是科学的,反映的是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现在重新定义行星,实际上既是科学事件,又是文化事件,说明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在的科学前沿认识要靠科学家们来“民主”决定,要顾及公众的理解,这说明,认为科学是绝对真理、具有绝对权威的看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科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科学知识要用投票来决定,并要把它变成公众能了解和接受的知识,这就是个文化现象,是科学的社会性方面的体现。”

  他认为,科学家说的、书本上写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的观测正在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因此我们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修正。”作为天文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技史杂志》主编,孙小淳表示,重新定义行星只是表明当今世界上多数天文学家关于行星的认识,是一种科学的结论,但未必是绝对正确的结论,只不过如今它被更多的人认可。

  “这一次关于行星重新定义的事件,可以作为科普教学的好事例。它传达出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任何一种科学结论都可能是被修正的。”孙小淳强调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