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概述

 芙蓉书阁 2010-05-02

       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是一所具有64年办学历史的公办普通中专学校,是粤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普通中等农业学校。

       这所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开办的公立中等职业学校,带着抗战的硝烟,曾经一路坎坷,历尽艰辛。从1943年至198440年间,它历经二度停办、五易校名、八改关系(隶属关系)、九次搬迁(其中一次避难东迁,远徙龙川)。

       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将军与夫人女士为解决收容在广东儿童教养院(简称“儿教院”)的许多青少年的读书就业问题,先后于1941年和1942年创办了工艺院和农艺院。19438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在工艺院和农艺院合并的基础上设立了一所五年一贯制的中等专业学校,即“广东省立北江农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北职”)。它就是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的前身。

       北职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只招收儿教院系统学生(第一批学生绝大部分是从工艺院和农艺院接收过来的,其中工科有三个年级,农科有两个年级;还有少数学生是从儿教院各分院录取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面向社会招生。

       北职是公费学校,不但学杂费全免,而且提供食宿,以使学生安心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在马坝办学期间,由学校给学生发给大米和海外华侨捐赠的奶粉、罐头、被帐和少量教学仪器等等,学生只负担自己的课本费、来往旅费、自用衣物费。

       校址初设在广东乐昌县罗家渡。校舍原是当地一大富人家的砖瓦房,有很多的厅堂、房间和走廊,能住几百人。1943年冬天,学校流行疟疾,时值战乱,由于缺医少药,一些染病的学生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不幸夭折。

        1944年秋,北职从乐昌罗家渡迁至曲江县桂头圩(今乳源县桂头镇)原省立文理学院校址(今桂头中心小学所在地,文理学院于当年夏迁往广东罗定)。

        19451月中下旬,由于日寇从南北两面直迫韶关,而省政府所属机关团体已决定东迁龙川县,北职奉命向粤东紧急疏散。原定取道大坑口、翁源、连平、和平等地到达龙川,因日寇已逼近曲江县乌石,东南向路线受阻,不得不临时改变迁徙路线,取道始兴、南雄,翻越粤赣边境高的九连山后,经江西省的“三南”(即全南、龙南、定南三县)前往龙川。北职师生五六百人,跋涉数千里,经历千辛万苦,于19452月中旬到达龙川县鹤市欧江村,借用金兰书院复课,部分学生参加青年军,奔赴抗日前线。

        19458月日本投降后,疏散到广东东江各地的院校,自19459月中旬起陆续向广州转移。按当时广东省教育厅安排,北职师生于194510月到达广州待命。

        19461月,北职按省教育厅的指示,迁曲江马坝复课。校本部设在马坝黄家祠堂(今马坝镇第一小学所在地)

        19478月,北职从曲江县马坝迁至英德县学宫(在英德县城西,今英德县教师进修学校)。1949l0月英德解放前夕,北职停办,未毕业学生提前结业,学校由英德县人民政府接收,校产交由英德县人民师范学校保管。

        19502月北职奉广东省文教厅指示筹备复课。按照北江专署部署,北职迁至韶关北郊十里亭复课。1950年五六月间北职部分校产在英德登船运至韶关市区。因十里亭校舍正在兴建,乃借用韶州师范学校部分校舍筹备复课。当时只有教职员8人,学生20人左右。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备(建校舍、招生等),学校于当年9月在十里亭正式复办。1951年前后校名改为“广东省北江工农业技术学校”。当时学生增至370多人。教职员工亦增至50多人。

        1952年前后,学校曾接收由韶关基督教北江浸信会开办的普光中学的学生数十人。

        195210月,根据中南区中等技术教育会议精神,以一个专区办好一间中等农校的原则,学校工科(土木工程科)调出,学校成为单纯的农业学校,并改称为“广东省北江农业学校”,是广东当时8间省办中等农校之一。

       195631撤销粤北行政公署,成立韶关专员公署。随着行政区的变更,“广东省北江农业学校”于1956年三四月间改名为“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

        19577月,省农业厅召开农业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二五”计划期间农业系统一般不再增加编制的精神,对中等农校实行“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巩固提高、适当压缩”的方针,全省农校减为11间, 农校实行内部招生,培训在职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当年清远农校并入韶关农校,学生达607人。

       解放后,学校复办初期隶属省文教厅(后改称教育厅)领导。19537月学校改由广东省农业厅主管。1958年“大跃进”掀起大办农校的高潮。这一年全省农校多达40(中等农校33间,初等农校7),除省仲恺农校仍由省农业厅直接领导外,其它农校均下放所在专()署领导。于是韶关农校改由韶关专员公署领导。

       19589月,在韶关农业学校基础上创办华南农学院韶关分院(下简称“分院”),由韶关专()署领导。分院内部实行两块牌子(“华南农学院韶关分院”、“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一套班子的体制。原韶关农校校长巢海周任副院长,主持分院日常工作(1959年后地委副书记郑群曾兼任分院院长)。因有大专和中专两个办学层次,分院设大专部与中专部分管其日常教学工作。大专部师资在原韶关农校师资队伍中调配,华南农学院给予必要的支援或代为培训华南农学院派出刘荣基教授担任教务长主管大专部教学工作。

       分院成立后不久即迁至今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时属乐昌县)。这是学校二进桂头。校本部设于原韶边瑶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旧址。大专部在校本部,中专部在桂头西山。

        19637月华南农学院韶关分院停办后,韶关农校恢复原办校办学模式。

        1968年底韶关农校停办,该校址改办广东省委直属机关党群“五七”干校,韶关农校全体教工编入该“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学习。

        197011月学校又在韶关市西河九公里建校复办,校址在今韶关市畜牧研究所所在地(原为韶关地区五七干校第六营十七连驻地,前为韶关儿童教养院)名为“广东省韶关地区农业学校”,隶属韶关地区农业局领导。

        19783月韶关地区革委会决定韶关地区农校与广东农林学院翁城分院合并成立“广东省韶关地区农林学院”并搬到乳源县桂头镇办校(农校校址改办地区畜牧水产研究所);后由于缺乏人力、物力、财力,“韶关地区农林学院”未能办成。

        19784月学校搬迁到在桂头的旧址(西山等处已划归乳源县安排)。这是学校三进桂头。学校为地区正局级单位,隶属韶关地区农委领导。

        19793月学校再次归口地区农业局管理。

        19836月,韶关地市合并,学校改名为“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隶属市农业局领导。学校于当年降为地市副局级事业单位。

        1984年下半年,学校由桂头迁到韶关市西郊西联镇原韶关地委党校校址办学。学校在桂头的校舍、土地移交乳源县使用(曾办乳源县桂头镇中学,现办桂头中心小学)。

学校迁西联后,新建和改建了不少教学、生活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其中新建部分有:教学大楼2栋(4层、5层各1栋),实验楼、电教楼、图书馆大楼各1栋(均为4层),有跑道的室外田径运动场1个,五层学生宿舍楼1栋,教工宿舍楼2栋(在市区)等等。

        19918月学校在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全国中等农业学校首次办学水平评估中评为“B等二级学校”。

        1997年学校招生660余人,招生达到历史最高峰。

        19984月学校获韶关市“园林式单位”称号。

        1999年学校在省高教厅组织的广东省普通中专学校办学水平评估验收中评为“广东省二级普通中专学校”。

        20006月学校被广东省农业厅定为“广东省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从,学校被韶关市有关部门排除在教育单位之外,列入“差额事业单位”,“活工资部分由单位负担”,仅此项,学校每年的财政拨款即减少四十余万元。

    由于各种原因,从2000年起学校招生大幅度滑坡,办学步履维艰。为解决学校的出路,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并取得一定效果。

        2003年学校新办“韶关市信息工程学校”,采取校名与场地共同出租的办法进行经营。

       2004119,韶关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将韶关农业学校、韶关市农经成人中专学校和韶关市贸易成人中专学校等三所学校纳入韶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

       2005523在韶关农业学校举行“韶关市第三技工学校”的挂牌仪式。市政府朱金雄副市长在出席该挂牌仪式的讲话中提出要在韶关农业学校与韶关农经成人中专两校合并的基础上设立“韶关市第三技工学校”。

        200511月,经韶关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韶关农校设立“韶关市第十一职业技能鉴定所”。

        2006年下半年,由于韶关市新建韶关大道,学校被征用的校园面积达16800平方米;跑道田径运动场、1栋学生宿舍楼(5层),2栋教工宿舍楼(3层、4层各1栋)、12户教工宿舍(平房)以及学校唯一的一口水井(供应韶关农校师生员工及西联片部分群众生活用水)等均被拆毁。

         20076月,韶关市政府宣布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韶关市农业经济管理成人中专三校合并,设立“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及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校址定于韶关市学院路大塘山麓原曲仁新岭煤矿处。

       办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万名中、高等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为我省特别是粤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附一】韶农历史一览表

 

(起讫时间)

 

(起讫时间)

隶属关系

(起讫时间)


乐昌县罗家渡(1943.08)

广东省立

北江农工业职业学校

1943.081949.10

广东省教育厅

1943.081949.10


桂头(原属曲江县,今属乳源县)

1944年秋-19451月中下旬)


龙川县鹤市欧江村金兰书院

(19452月-9月中旬)


曲江县马坝黄家祠堂(1945年底-)


英德县学宫(1947.081949.10)

194910月前停办(第一次停办)


韶关市北郊十里亭

(1950.091958.09)

广东省

北江工农业技术学校

1951年前后-)

广东省文教厅(1950-)


广东省北江农业学校

1952.10-)


广东省农业厅(1953.07-)


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

1956年三四月间-)


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


华南农学院韶关分院

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

1958.091963.071


桂头(1958.091968年底)


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

1963.071968年底)


1968年底韶关农校停办(第二次停办)


韶关市西河(1970.11-)

广东省

韶关地区农业学校(1970.11-)

韶关地区农业局1970.11-)


桂头(1978.04-)

韶关地区农委(1978.06-)


韶关地区农业局1979.03-)


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1983.06-)

韶关市农业局(1983.06-)


韶关市西郊西联镇(1984.08-)


韶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4.01-)


     【注】(1)1958.09-1963.07:内部实行两块牌子(“华南农学院韶关分院”、“广东省韶关农业学校”)、一套班子的体制。

    【附二】校址迁徙图(无法显示)

     校址迁徙:(1)乐昌罗家渡—→(2)桂头(时属曲江县)—→(3)龙川鹤市—→(4)曲江马坝—→(5)英德—→(6)韶关市十里亭—→(7)乳源桂头(改属乳源县)—→(8)韶关市西郊九公里—→(9)乳源桂头—→(10)韶关市西联镇—→(11)韶关市大塘山脚(韶关学院斜对面)

    【附三】东迁与回迁路线图(无法显示)

  【 特别说明】附二、附三两张图均由池俐英老师制作。图片在此无法显示,请在本人馆藏之“图片类”中查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