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加快推进荣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原来你也在这里☆ 2010-05-03

关于加快推进荣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是荣成市委市政府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战略抉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在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经济和文化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必然阻滞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根据市里的意见,我校组成了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课题组,现将调查与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一、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根据荣成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指标在全省全国的位次,我们认为:在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以下10个方面的指标和工作应当保持在全省全国的上游和前列:
         GDP、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茅;民生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就业状况和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到更先进的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人均保障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得到更好更快发展;独具荣成特色的多元先进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党政干部和全体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二、荣成市具有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诸多独特优势
        认清优势正是为了发挥优势,历史已经赋予我们这样的使命:我们不但要在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中有所作为,而且要在威海和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强省中发挥骨干作用。荣成市的突出优势至少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具有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优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参加的3大系列、33个指标的综合考核中,荣成市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0位,山东省首位。同时,荣成市还荣获“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市”、“全国文化先进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这些位居前列的指标和荣誉称号,既是对过去荣成综合竞争实力的肯定和评价,又是今后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2、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经济优势。荣成市是全国第一渔业大县(市),渔业经济总收入连续27年稳居全国县级首位,2007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2%。今后荣成市海洋经济发展仍具有独特的巨大潜力,这是其他县域经济不可比拟的。

3、具有新兴产业和大项目后劲较足的优势。经过多年的积淀,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能源化工、临港工业、外包服务、港口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每年100多个大项目落户荣成市,以中国石油、国华电力、三星重工、扬帆造船、石岛湾核电站为代表的一批大项目不断成长壮大。这些都是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4、具有区域板块和镇域经济竞相发展的优势。经济开发区、石岛管理区和成山旅游度假区三大经济板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港西、俚岛、虎山、人和、滕家等为代表的镇域经济迅速崛起。这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区域板块和镇域经济,是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强力支撑。

5、具有旅游产业后势强劲的优势。近些年来,荣成的旅游产业已经得到了超常规发展,但仍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以成山头、法华院、野生动物园、好当家高尔夫球场、圣水观为代表的一批享誉中外、游客青睐的旅游景区景点;二是具有以铁槎山等为代表的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优势;三是具有以千里海疆文化为代表的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四是具有强势企业担当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主角”的体制机制优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独具活力的“增长极”。

6、具有对外经贸接轨国际市场的开放优势。荣成市的开放优势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货物、人员出入境方便快捷;二是距离韩国最近,开展对外经贸成本低,比较优势明显;三是具有海产品、花生等产品资源优势和出口产品加工的产业优势。与其他县域经济相比,我们的开放优势在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中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7、具有以“创新、争先、奉献、和谐”为主要元素的荣成精神。荣成精神是荣成的灵魂。荣成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不同时期的荣成精神,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荣成人民。正是凭着荣成精神,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过百亿、上小康”;正是凭着荣成精神,我们连续多年综合实力位居山东第一强;正是凭着荣成精神,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而新时期的荣成精神,更能全面深刻体现出荣成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这是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8、具有以“热情、豪放、好客、包容”为主要元素的滨海文化。大海的磅礴澎湃和世代依海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荣成人爽朗豪放、热情好客和宽容谦让的性格,荣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善于接纳新生事物,积淀和形成了具有荣成特色的千里海疆文化,这些既承接着深厚的齐鲁文化,又沐浴着发达的海派文明。这不仅是“人文荣成”的一张名牌,而且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

9、具有以“爱国、为民、忠勇、智慧”为主要元素的将军文化。荣成是革命老区, 150多位荣成籍将军使荣成市一直享有“将军市”的美誉。伟德将军碑廊作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时刻激励着我们学习和弘扬将军精神。同时,通过多年的广泛宣传,将军文化已成为荣成特有的“标志性”文化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将军们深深眷恋着故土,大力支持家乡的建设。以“爱国、为民、忠勇、智慧”为主要元素的将军文化造就了荣成人民坚强果敢、不怕困难的干事创业性格,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人脉资源和思想财富。

10、具有以“朴实、勤劳、友善、敬老”为主要元素的民俗文化。荣成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逐步形成了以渔民号子、渔家锣鼓、谷雨祭海、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海草房、石头楼等为代表的民俗风情和勤劳创业、扶贫济困、团结友善、尊老敬老的淳朴民风。荣成健康的民俗文化对凝聚人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内涵,促进和扩大了对外交往。这些民俗文化只要得到利用和升华,就能够在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应予正视

 

通过调查情况看,以下5个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通胀、能源供应偏紧及不确定因素增加等会给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带来诸多冲击和压力;部分产业和企业技术含量低、管理粗放、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现实和潜在的制约因素;部分村庄特别是部分内陆村庄观念落后、人才缺乏、经济薄弱是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难点之一;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服务观念差、自身素质和工作效能低是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单位某些环节不够和谐稳定是我们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正视的又一问题。

 

四、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对策及着力点

 

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和荣成市实际,我们认为,应把以下8个方面作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着力点:

1、用“抗震救灾精神”和“全新的创业姿态”,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的最强音,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这次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又一次创业的伟大征程中,只要各级干部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带领全市人民去攻坚克难、履职尽责,我们的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就一定能够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

2、大力强化“转变发展方式”的观念,引导企业超前应对市场变化与竞争带来的诸多挑战因素。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企业的竞争更加惨烈,一部分靠拼资金、拼资源、拼劳力的粗放经营的企业越来越难以支撑甚至倒闭;而另一些靠技术创新、靠提高员工素质、靠科学严细管理的企业却不断发展壮大。从荣成市企业当前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看,以下两个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一要特别注重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应对资源、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诸多成本上升因素。二要特别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关乎企业的长远利益,注重品牌建设就能赢得市场。要用战略的思维去打造品牌,用过硬的内功去夯实品牌,用不懈的投入去塑造品牌,用以人为本和诚信的企业文化去树立品牌。通过强有力的品牌建设,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和区域竞争的“拳头”和“助推器”。

3、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民关心的热点话题。我们认为,现在最要紧的问题是:第一,把“全民关心”变成“全民行动”。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国务院开展的“全民节能行动十项举措”为契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岗位本单位做起,从日常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第二,抓住重点,解决难题。从产业来说,工业是这项工作的重点;从区域来说,市区、石岛城区和镇、街道驻地是这项工作的重点;从生产生活方式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是重点;具体到每个单位,也都要找准自己的重点问题和突破口。抓住了这些重点和难点,也就掌握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主导权”和“主动权”。第三,建立多层面立体型的“考核奖惩问责”制度。通过真抓真管真落实,引导和保障全社会坚定不移地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4、牢固确立“大开放”观念,再创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增长的新优势。当前,在开放问题上,我们认为要突出三个重点:一要突出对“国内开放”这个重点。从近年来荣成市引进大项目的实践看,国内许多大企业的资金、人才、科技实力并不比国外差,并且具有招商成本低、成功率高、税收贡献大等诸多优势。因此,把对“国内开放”作为工作重点,应当成为我们今后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二要突出教育、文化、体育和旅游招商这个重点。哈理工落户荣成市,央视中秋晚会、国际旅游日中国主会场暨滨海旅游度假周、全省田径锦标赛的成功举办等,这些都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荣成市在教育、文化、体育和旅游方面的招商具有特别大的潜力,我们应当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三要继续突出软环境改善这个重点。特别要在转变机关作风、强化服务效能上狠下功夫,使荣成市的开放质量和效率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牢固确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沿海帮扶内陆、强村强企帮扶弱村的机制。无论是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程看,还是从十七大的要求以及荣成市的实际情况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沿海帮扶内陆、强村强企帮扶弱村,都是今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选择。一是从政策上向农业和困难群体倾斜。在落实好上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市里要更多地从财政资金、科技投入、人才配备、信息指导、社区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向“三农”和困难群体倾斜。二是实施企业与村庄项目牵手工程。鼓励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强企与内陆村“结亲”,利用强企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扶持农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共建共享。三是实施“强村帮扶弱村”工程。借鉴市直部门和强企帮扶贫困村的成功做法,将帮扶活动拓展到“强村帮扶弱村”上来,以发挥强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带动作用,使更多的贫困村与强村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6、深入进行“大安全观”的教育,建立和完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形象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的保障机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社会治安的新动向,安全的内涵已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安全的含义。在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中,哪一个区域哪一个单位出现不安全因素都有可能对全社会造成危害。我们认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树立“大安全观”,在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治安安全的同时,突出抓好以下三点:一要特别重视政治安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遵守党纪国法,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二要特别重视经济安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避免投资失误,遵守财经法规,确保国有和集体资产安全。三要特别重视形象安全。形象安全是一个综合广义的概念,不论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勤政廉政、干群关系、舆论导向、突发事件、社情民意、社会稳定等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区域一个单位一个人的形象。我们必须以如履薄冰的心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深入扎实的作风做好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以本单位本岗位的安全稳定保障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7、广泛进行“弘扬优良传统”的教育,继承和升华独具特色的“荣成精神”、“滨海文化”、“将军文化”和“民俗文化”。荣成精神和特色文化是荣成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先进文化是不可替代的巨大生产力,文化力是综合市力的重要体现。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升华力度。要对零散潜藏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其升华为显现系统的精神财富,还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与申报。二是大力培育和激励文化带头人。文化带头人是荣成市不可多得的人才,要在思想感情上尊重他们,在开展工作上支持他们,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表彰激励上向他们倾斜,使他们在京剧、书法、摄影、绘画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好的“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三是加大文化交流的力度。加强文化交流能够催生出新的思想火花和文化亮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和团体多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结合发展旅游产业,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借鉴深圳“锦绣中华”和北京“世界公园”的模式,有选择地建立特色鲜明的“国内外民俗文化园”,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丰富荣成的文化内涵。

8、深入进行“共同的思想理念”教育和文化载体建设,注重发展文化产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全市人民的思想文化方向。第一,要下大气力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坚持以德治市。只有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整个社会才会有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为全市人民当好“道德形象”的楷模。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争做“道德模范”、“模范市民”等引领时代进步的活动,进一步优化全市良好的道德风尚。第二,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使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实行多元化投资策略,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向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面向全市全省全国建立多渠道多层面立体型的文化投入机制。第三,要进一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重视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建设,彰显“渔村”、“戏村”、“花村”、“画村”等文化特色村的魅力,扩大京剧、大鼓、奇石、根雕、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影响力,推广各种健身操、舞蹈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等。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我们坚信:只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善谋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实现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目标,再创“荣成奇迹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