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块手表包装盒:李嘉诚永久珍藏的教训

 古今中外 2010-05-04
 

  反求诸己   

  每年6月底,李常出现在他所捐助创立的汕头大学,与学生们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心得,今年,他的演讲主题为“自负指数”。在这一短短10分钟的演讲中,李将傲慢比喻为“能力的溃疡”,将时常自问是否过分自大等问题喻为其成功的秘诀。   

  据熟悉李嘉诚的人说,这种自问从不止息。他每天清早会自问:我的努力和蒙上天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而到晚间,又会如演讲中提及的反思:“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   

hspace=0

李嘉诚 

  或许在外界看来,这种简单的反问并没有太大的效力,但幼年时经历过巨大而绵长的苦难,让李嘉诚并不敢对未来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反思就不可避免的诚实。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没有经受过正规商业学校训练的李坚持着一些极尽基本的商业原则,而它们或者来自于幼年的家教,或者来自于他早年做生意时的教训总结。如果说李嘉诚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敏锐,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强烈反思的能力——他不会寻找宽容自己的借口。   

  比如,李或许是全世界最重视现金流的商人之一,在2007年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而李对现金流的高度珍视,很大程度上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李的身边一直保存着他第一块手表的包装盒。“这里面没有珍宝,也没有秘密,但它却是一个教训。”他说。   

  这个教训可以回溯至1950年代李嘉诚创业之初。还在经营塑料花业务的李收到塑料花买家付款的一张期票,讲求信用的他随即给原料供应商开出一张期票作结数,希望到时买家支付的款项存入自己的户口后,供货商也可兑现李的期票。不巧的是,李的买家未能践诺,而并不富有的李嘉诚必须为自己的信誉东拼西凑,可惜仍未能凑足所需数目:幸好,他平时间会随手把多余的硬币放在那个包装盒里,而这些无意间积攒的硬币竟凑足了不足之数。   

  这种由硬币付款到今天千亿现金的关联,外人很难理解。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他能从5万元的积蓄和借款发展出12家总市值逾万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根本而言,正是因为他能够从最微小的教训中学得避免犯大错误的方法——在与李嘉诚交流时,他总会将话题引向自己的青年时期,这或许说明,当年太多的事情留给他过于深沉的影响,以至于即使他管理着一个业务遍布57个国家的商业帝国,仍不可避免的从过往的教训中汲取经验。   

  在2005年的一场演讲中李谈到,22岁他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知道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是低循环过时的观念,成功也许没有既定的方程式,失败的因子却显而易见,建立减低失败的架构,是步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回顾早年商业生涯,李嘉诚并非没有犯过错误,而他将这些错误提炼为新的人生哲学的能力,实在令人吃惊。   

  1950年,在其塑料花工厂成立时,为了节省微薄的租金,李选择了一个货仓做工厂。不久之后,因香港连降暴雨,刚刚添置的塑胶机器被逐一泡坏,结果开业后不到两个月就需另觅厂房经营。李并未以“运气不好”为由怨天尤人,而是开始思考,未来每做一件事,需将其种种环节考虑周全,并给自己留出余地。日后,当他有钱买下一艘游艇,已经被训练得极为谨慎的李定制了两个引擎,两个发电机,以备不时之需。甚至,“如果两个都坏掉,我船上还有一个有马达的救生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