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里的三角恋——曹丕、曹植、甄皇后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说这话的人叫谢灵运,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的山水诗人,同时担任谢玄的孙子,谢安的侄曾孙,一句话,声名赫赫的谢家后人。 谢灵运如此推崇的曹子建是谁呢?曹操的儿子,曹植。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对父子是绕不过去的,一对是三苏,一对是三曹,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三苏中以苏轼文学成就最高,三曹中以曹植文学成就最高。 至于曹植的传世经典,当然非《洛神赋》莫属。 有人在网络上询问,曹植的《洛神赋》经典语句有哪些? 有人回答: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有人回答: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有人回答:无一不是经典! 的确,通读洛神赋全篇,你便会明白,曹子建才高八斗,名不虚传。 忍不住,还是把《洛神赋》的原文和译文附上,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没有兴趣的可以选择跳过,这一段掐了,不看。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译文】 黄初三年,我去京师朝拜天子,回来时渡过洛水。传说洛水神灵的名字叫做宓妃(伏羲的小女儿,玩耍时淹死在洛水,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宋玉将楚王遇见神女的故事写成《神女赋》,我就模仿他将这段经历写了下来,是这样的: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的封邑(鄄城)。翻过伊厥山,越过轘辕山,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这时已经是夕阳西下,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我在树林中安然悠闲地走着,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受到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于是忙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她是谁啊?真是太美了!”随从回答:“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做宓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很想听听。” 我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心情振荡,闷闷不乐。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就用脉脉含情的眼光表达我的爱意,希望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惟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传说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镇定情绪,告诫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五彩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象仙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美丽的羽毛。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她行动轻盈象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像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这时风神将风停下,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六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岗,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 ”还没说完,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 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洛神已去,情景犹在,四下寻找,平添惆怅。我盼望洛神的影踪重新出现,于是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夜晚,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到天光大亮。无奈,命令仆夫起驾,继续我的归程。我揽住缰绳举起马鞭,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洛神赋》原名叫《感鄄赋》,一般认为此赋是曹植被封鄄城时所做。 那么鄄城又在哪里呢?曹植时期的鄄城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下属的鄄城县北,这里或许就是曹植写就《洛神赋》的地方。 提起鄄城,值得多说几句,这里传说是尧出生的地方,也是舜出生的地方,更是兵家孙膑的老家,至今这里还保留有尧陵、曹植吟诗作赋的陈王读书台,2008年4月,投资4.5已的孙膑旅游城正式对外开放,由此可见鄄城的旅游资源真不少。 鄄城的鄄读音为“juan”,甄皇后的甄读音为“zhen”,两个字从读音上没有任何联系,但是从偏旁部首上却有着天然的联系,不知道鄄城读音的读者恐怕第一反应会读成“zhen”,也正因为此,曹植的《洛神赋》就被打上了三角恋的烙印,因为他有一位嫂子正好姓甄,而且是传说中的三国美女。 于是曹丕,曹植,甄皇后,因为一篇《洛神赋》就被后世演绎成了经典的三角恋,想想也很有卖点,一位是曹魏开国皇帝,一位是才高八斗的曹魏亲王,一位是传说中蕙质兰心的三国美女,这个三角组合比起近代徐志摩那个三角组合又高出了几个层次,怪不得后世的人对这一个疑似三角恋津津乐道,流连忘返。 曹丕、曹植、甄皇后真的存在三角关系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的经历,看看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多少交集。
曹丕出生于公元187年,曹植出生于公元192年,加上曹彰,曹熊,他们四人均是曹操的嫡妻卞皇后所生,因此关于曹操霸业的继承权,从一开始也就锁定了这四个人。 这四个人中,曹熊早薨,也就被排除在外了,而曹彰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也被曹操早早排除在外,数来数去,能够竞争曹家霸业继承权的其实只有曹丕和曹植。 《三国志曹冲传》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当巧用浮力原理秤象的曹冲夭折之后,曹丕把这个悲痛的消息通报给曹操,没想到曹操却对曹丕说了一句: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意思是说,曹冲夭折,是我做父亲的不幸,而对于你来说,恐怕却是一件好事。言外之意,要是曹冲活着,以后我讲传位与他,也就没你什么事了。 曹操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即便说过这句话是否意味着曹操原本中意的是曹冲? 在我看来,要么曹操根本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要么只是拿这样的话敲打曹丕,要知道“立嫡立长”的原则已经根深蒂固,难道曹操会别出心裁去“立贤”吗?况且曹冲留下的事迹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早慧的儿童,至于长大如何,其实很难说,毕竟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其实无论从嫡,还是从长,早慧的曹冲都是曹丕和曹植的对手,曹操说出那样的话,或许只是心痛,或许只是为了更好的敲打曹丕。 四个嫡子中已经排除了两个,剩下就是曹丕与曹植的正面PK。 事实证明,在这场PK中,曹植本来是有机会的。 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这一年曹丕23岁,曹植18岁,这一年,曹操在邺城新建铜雀台。铜雀台落成之后,曹操率领大臣们以及儿子们登临铜雀台,一身文学细胞的曹操兴致大发,于是命曹丕、曹植各自为赋,曹植援笔立成: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译文: 我跟随父王快乐的四处游览,登上了铜雀台来娱乐心情。 我见到四周宏伟高峻的宫殿,见到父王以贤德苦心谋营。 建起铜雀台的高殿巍然耸立,两侧的望楼像浮游在天顶。 我站在冲入云霄的华美台观,高高的阁楼西面连着北城。 临近看着彰河的水缓缓流动,远远望见园中的果树繁茂。 迎面徐来的春风柔软而舒服,耳边是鸟儿不绝的叫鸣声。 帝王不朽的功业早已经成就,曹家得偿所愿,何其称心。 弘扬仁厚的恩德以泽被天下,对许昌的天子要毕恭毕敬。 齐桓、晋文开创了太平盛世,又哪里比的上父王的圣明? 多么吉祥,何其美妙!恩泽惠及远方的黎民百姓。 尽心辅佐我汉室的朝廷社稷,使四方永享安宁。 恢弘的气度能与天地相媲美,无私的品德像日月的辉光。 愿父王永享无穷无尽的尊贵,有如东公王一样年寿无疆 曹植的《登台赋》成,曹操看后大为高兴,他知道这个儿子有文采,没想到竟然到了如此程度,由此对曹植更加刮目相看。 其实在曹植之后,曹丕也写出了一篇《登台赋》: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尽管从意境和华美程度来看,也算不错的作品,只可惜有曹植的赋在前,曹丕虽心有不忿,却只能甘拜下风,这就叫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兄弟二人的争夺从此就拉开了帷幕,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丕出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而曹植则被封为平原侯,从职位上看,曹丕在上,然而并不意味着曹植没有机会。 建安十九年,曹操出征孙权,临行前,留下曹植镇守大本营邺城,曹操对曹植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这话看你怎么理解,可以理解成一句普普通通勉励的话,也可以理解成暗含玄机的话,总之此时的曹操,态度是游移的,曹丕,还是曹植,在他的心里还没有准谱。 如果事态一直如是发展,或许曹魏的开国皇帝就会变成曹植,而不是曹丕,然而,世间的风云注定是变换的,一度领先曹丕一个身位的曹植还是被曹丕超过了。 性格决定命运,曹植和曹丕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可以说曹丕很修边幅,曹植却不修边幅。 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曹植做到了前者,却没有做到后者,因此也就注定在这场继承权的博弈中,他要以失败告终。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这一年曹丕30岁,曹植25岁,而立之年的曹丕终于得偿所愿,被曹操立为太子。据说在立曹丕为太子之前,曹操曾经命擅长相面的高元吕为曹丕相过面。 曹操问:如何? 高元吕曰:“其贵乃不可言。” 曹操问:“寿几何?” 元吕曰:“其寿,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 曹操闻言,放下心来,看来曹丕四十岁时会遇到一道坎,过了这道坎,也就没事了,把魏国托付给他,可谓托付对人了。 然而,曹操没有想到,高元吕的话其实是一句活话,一句可以有多种理解的话。 “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过了,无忧,可是如果没过呢? 无论如何,曹丕还是得立为太子,曹植这个同台竞争者就成了落寞的失意者。 其实,即便这个时候,曹植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只要曹操还健在,只要曹丕还是太子,曹植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然而,遗憾的是,仅存的翻盘机会也被曹植浪费了。 在一次酒醉之后,他居然“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是皇帝才有的权力,连曹操这样的权臣都不会侵犯的皇帝的权力,而酒醉的曹植却侵犯了。 不是没有政治素质,而是太没有政治素质。 在这之后,曹植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大将关羽围困曹仁,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打算派他率军救援曹仁。然而等到曹操命人召唤曹植前来受命时,曹植却迟迟没有来,为什么呢?因为曹植喝醉了! 跟谁喝的呢?以饯行名义招待他喝酒的曹丕!此时纵使曹植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曹丕只是饯行而已,谁让你喝多呢?你不喝难道人家还硬灌你不成? 有了这次经历,曹操对这个儿子彻底失望了,看来文采和政治素质是完全不搭界的两回事,一个人可以是文坛巨匠,同时也可能是政坛的矮子,曹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从建安十五年开始,到建安二十二年结束,曹丕与曹植的兄弟之争结束了,曹丕最后胜出,而曹植只能无奈接受这个无言的结局。从曹丕得立太子开始,曹植一生的悲剧就此埋下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