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17

 寒江雪凝 2010-05-04
国之长城 义名天下——李勣

当我们还在为骆宾王的人生际遇感慨时,有一个人却早已成为徐敬业和骆宾王反武的受害者,徐敬业的起兵让这个人一生的努力都化为乌有,这个人一生的小心翼翼都抵不过徐敬业的一时冲动,而他也因为受徐敬业的牵连,从终点又回到一生的起点,他原本姓徐,现在还姓徐。
这个人就是徐敬业的爷爷李勣。
他姓李,他孙子姓徐,没搞错吧?没搞错!
说起李勣这一生,姓名是多变的。
他原名徐世勣,投降唐朝后就被高祖李渊赐姓李,于是就变成了李世勣;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李世勣就把“世”字收藏了,名字改成李勣;
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原本叫李敬业)吹响反武号角后,李勣一门就被打回原形,剥夺李姓,重新姓徐,此时他应该叫徐勣,只是他本人已经改不了了,因为此时他已经去世十五年了。
一生的努力,都毁于一个孙子的所谓义举。
其实,李勣这个人在古代名将里能排上号的,唐肃宗他曾经把他列为古代十大名将,唐肃宗认为古代名将只有卫青和霍去病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而唐太宗李世民则认为,李靖和李勣,是可以跟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的。
有唐一代,李靖和李勣,堪称唐朝历史上说一说二的名将。
遗憾的是,相比于李勣的战功,他的知名度是打了折扣的,而且是大大的折扣。在他之前的李靖,被后世神话为“托塔李天王”,在他身后的薛仁贵,成为民间美誉度极高的大唐名将,在他身后的郭子仪,被认为是中兴名将,而李勣,则在他们的盛名下显得黯淡无光。
其实不然,以战功,以当时之名,李勣相比于这几位,有过之无不及。
说来,李勣是一个经历复杂的人。
他早年参加了隋末的起义大军,这个大军的首领在后世的名声也很响亮:翟让。学历史的时候,总是提到隋末农民起义的瓦岗军,翟让和李密是相提并论的。李勣最开始的首领是翟让,后来流浪江湖的李密加入到这支队伍,很快李密就和翟让相提并论了。
学历史时,很多农民起义领袖的名字是并列的,比如陈胜吴广,翟让李密,黄巢王仙芝,以及《水浒》中的晁盖宋江,我们看到这些名字时想当然的认为这些领导人之间必定存在着过命的交情和亲密无间的友谊,其实不然。
陈胜吴广是有矛盾的,所以吴广最后死于陈胜之手;
翟让李密也是有矛盾的,翟让最后死于李密之手;
黄巢王仙芝也是有矛盾的,王仙芝和黄巢最终分崩离析;
晁盖和宋江也是有矛盾的,宋江上山之后,晁盖就成为有名无实的头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会你争我夺,这也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毕竟一山难容二虎。
除非一公一母!
李勣人生的第一次险情就出现在翟让和李密的火并之中,当时李密交给翟让一张弓,这张弓做工非常精良,翟让爱不释手,于是李密就说,你不妨张弓试一下!
翟让依言,用力张了一下弓,他没有想到,在他张弓的同时,李密的死士也高高的举起了刀。
别人是摔杯为号,李密改了,张弓为号!
火并开始了,翟让和他的亲信倒在了血泊之中,身为翟让亲信的李勣也没有躲开,他挣扎着跑了出去,脖子上还是挨了一刀。
正当杀手还要砍第二刀时,有人救下了李勣,李密知道李勣是自己需要的人才,也就放过了李勣,并对他继续委以重任。
后来,李密在与宇文化及以及王世充的争斗中失利,队伍溃散,不得已投降了李渊建立的唐朝。
此时李勣也跟着投降了唐朝,并以自己的举动赢得李渊的尊重。
李勣做了一件什么事呢?他把原本归属李密帐下的城市的地图包括户籍等资料一并呈现给了李渊,并且声明,这是李密的,不是我李勣的,我只是替李密转交而已。
城市地图以及户籍对于皇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取得这些就能取得最后的统治权,而李勣明明可以把这些功劳归于自己名下,却拱手让给了李密,这让李渊对他刮目相看。
如此忠臣良将,那就赐姓李吧!
这样徐世勣就摇身一变变成了李世勣,而他的父亲徐盖也变成了李盖,别人是儿子跟着父亲姓,他家却是父亲跟着儿子姓!
从此,李世勣就成为大唐王朝的一员战将,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不倒,成为大唐历史上的奇迹。
在这期间,他也曾经有战败被迫投降的时候(投降窦建德),也曾有过猝不及防丢盔卸甲的时候(被刘黑闼打的只剩一人一马),但是他都挺过来了,成为李唐王朝最信任的战将之一。
在唐太宗的贞观年间,他跟名将李靖一起出征突厥,最终让突厥颉利可汗最终无路可走,终于被唐军擒获,猖獗一时的东突厥被美国。
在唐高宗时代,他利用高丽国内发生内乱,率军攻克高丽都城平壤,最终将高丽灭国,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三代皇帝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在李勣手上实现了。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曾不无骄傲的对众臣说,隋朝靠修筑长城防范突厥,而我只把李世勣放在并州防范突厥,结果十六年烽烟不起,李世勣就是朕之长城。
国之长城,由此得名。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常数”,李世勣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在立功的同时小心翼翼,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保持着处世的圆滑。
他的老领导李密伏诛后,他经皇帝李渊同意后,为李密收尸厚葬,并披麻戴孝;
他的老兄弟单雄信伏诛时,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熟后喂给单雄信吃,以此表达兄弟同死之心,而在单雄信身后,他又奉养了单雄信的妻子和孩子。
既坚持原则,又有处世的圆滑,既赢得了有情有义的声名,又保持了对李唐王朝的忠诚。
贞观十七年,太宗李世民将有功于唐的忠臣良将画像凌烟阁,总共二十四人,李世勣名列其中;唐高宗李治即位,重新画像凌烟阁,当时的大臣之中,唯有长孙无忌和李世勣享此殊荣;武则天从昭仪升位皇后,长孙无忌等重臣被贬出京城,最后客死他乡,而李世勣却依然位列高位,恩宠不减。
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恩宠不减的,唯此一人。

其实,李世勣之所以能够恩宠不减,归根结底还在于他有一双洞察世态的眼睛,在伴君如伴虎的氛围下,这双眼睛尤为重要。
唐太宗执政末期,太宗李世民开始寻找托孤重臣,在锁定大舅哥长孙无忌后,李世勣是他重点考察的对象,在这期间,李世勣受到的恩宠别人无法比。
李世勣患病,需要一例药引子:胡须灰,这时李世民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了灰,用来给李世勣配药,李世勣无言,唯有叩头谢恩,一直叩出了血;
李世勣与李世民闲聊,李世民说,我现在正在寻找托孤的大臣,在我看来,只有你了,李世勣闻言,两眼含泪,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生生把自己的指头咬出了血;
李世勣参加宫廷宴席喝高了,躺在席上沉睡,李世民解下自己的黄袍轻轻给他盖上,此“黄袍加身”比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早数百年!
恩宠至此,一般人都容易模糊双眼,而李世勣保持着清醒,他知道自己的地位,也知道自己的本分。
很快考验来了,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重,这时突然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诏书:将李世勣贬出长安,出任叠州都督。叠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当天晚上,李世勣的家人还在等他回来吃饭,等了许久还没回来,一问才知道,出差了,去哪?叠州!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
为什么李世勣接到诏书连家都不回呢?因为他是个聪明人,他看出了这道诏书背后的杀机。
在贬黜李世勣的同时,李世民对太子李治说,李世勣的能力出众,而你对他没有恩宠,恐怕不好使用,我现在把他贬黜,如果他有片刻犹豫,你就杀了他,如果没有犹豫,你即位后将他召回来重用。
这道诏书是什么?这道诏书是李世民父子给李世勣出的考试题,试一试李世勣是否是唯皇命是从,试一试李世勣是否将一颗心全献给了李唐王朝。
幸亏李世勣聪明,没做片刻停留,也没有回家拿刷牙的牙刷。
不然他就死牙刷上了!
所谓君王恩宠,说到底是一张美女画皮!
在太宗驾崩之后,李治即位成为皇帝,李世勣避李世民名讳,将“世”字收藏,更名为李勣。
自此李勣成为李治的肱骨之臣,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
这个关键时刻,就是武则天升任皇后的时刻。
由于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的才人,朝廷内外都知道这个事实,现在李治想把武则天扶上皇后的宝座,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大臣们坚决不答应。
这不符合礼仪!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反对武则天当皇后,一是因为礼仪,二是担心皇帝李治和武则天联手后会大大压制相权,这是长孙无忌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皇权与相权之争,古往今来一直存在,两者就如同弹簧,你弱他就强。
就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拼命反对时,李勣已经看透了这个局,这既是在争皇后,也是在争未来的权力主体,说白了争的是权,这时他沉默了。
当皇帝李治征求他的意见时,老到的李勣给出了这样一句话: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去问别人!
窗户纸一捅就破,形势急转直下,主意已定的李勣力排众议将武则天扶上了皇后的宝座,而且将反对立后的褚遂良等人贬出长安,从此远离权力中心。
对于李勣的立后中的表现,史家有很多指责,很多人认为正是李勣的纵容,才让武则天登上了皇后之位,后来还革了唐命。
其实,李勣很明白,他知道武则天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他的背后站着皇帝李治,即使他李勣不支持,自然有人支持,即使他李勣不说话,自然有人说话。他李世勣所要做的事,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
公元668年,李勣达到了一生的巅峰,他以远征军统帅的身份,率领远征高丽大军攻破高丽首都平壤,太宗李世民终其一生未能完成的任务被李勣给完成了,也算了了李世民的遗愿。
这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皇帝李治在长安郊外祭祀天神,向天神禀告大唐攻克高丽的消息,而在皇帝李治之后,李勣作为第二个献祭的人,在儒家的思想里,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也是李勣一生荣耀的顶点。
然而,即便如此,李勣的头脑依然清醒,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的,所谓荣耀,所谓富贵,都是虚的。
一年后,李勣病重,他对自己的弟弟李弼说,我死以后,严管子孙,发现谁的思想危险,谁在外结交行为不端之人,一律先行打死,再报告皇帝。
除此之外,李勣再不说话,直到病逝。
关于他的年龄,《旧唐书》和《新唐书》打起了架,《旧唐书》说他享年七十六,《新唐书》说他享年八十五,总之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李勣算高寿了。
在他身后,哀荣极盛,皇帝李治恩准他陪葬昭陵(太宗李世民陵寝),他的陵墓修筑的如同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表彰他攻破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的不朽功绩,谥号“贞武”。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李勣曾作出如此评价:

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

此言不虚!
遗憾的是,尽管李勣一生功高至此,谨慎如是,他还是没有想到,自己的数十年功业就毁于小小的一根肇事火柴!
这根小小的肇事火柴就是他的孙子徐敬业!
在徐敬业反武之后,李勣的所有官职被追夺,棺木尸体被毁坏,同时被剥夺李姓,改回徐姓,此时他应该叫徐勣了;
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徐勣得到了平反,李显诏书曰:宜特垂恩礼,令所司速为起坟,所有官爵,并宜追复!
后来在《旧唐书》里李靖、李勣列传中有如此评语:功定华夷,志怀忠义。白首平戎,贤哉英、卫。

从徐世勣到李世勣,从李世勣到李勣,从李勣到徐勣,从恩宠到毁坟,从毁坟再到平反,生活对于李勣而言就是一张张票根,幸好他早有一颗驿动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