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达

 庶民临风 2010-05-05
  徐达

  

  目录

  徐达

  徐达与朱元璋的故事

  三种花代表“名利权”

  火烧功臣楼

  徐达之死

  徐达其人

  徐达后代

  [编辑本段]

  徐达

  1332~1385,汉族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编辑本段]

  徐达与朱元璋的故事

  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编辑本段]

  三种花代表名利权

  “你们一定要注意徐达所唱的歌词。”扎西刘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茉莉花的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原唱歌词。”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

  [编辑本段]

  火烧功臣楼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编辑本段]

  徐达之死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不过也有人认为第一名将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终。

  很多书上记载,徐达得病后不能吃蒸鹅,而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蒸鹅,徐达含恨而死。这一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生,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干起,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姹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

  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编辑本段]

  徐达其人

  投奔朱元璋后,徐达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时时以王霸之略进”(李贽:《续藏书》卷3,《开国功臣徐公传》),协助朱元璋收编了定远的几支地主武装,攻占滁、和等地,被朱元璋授为镇抚,“位诸宿将上”。此时,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首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而徐达与汤和等人则“奉约束甚谨”(《凤阳府志》卷18,《人物志》),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不久,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拘捕了孙德崖,而孙之部众则扣留了朱元璋。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直到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后,他才被放出来。朱元璋因此对他非常感激,也更加信任。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执掌全军大权,挥师南渡长江,攻占采石、太平,谋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皆冠军,而达独参与进止”(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8上,《徐达》),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一员战将。此后,他统兵“廓江汉,清淮楚”,击灭陈友谅势力,升任总兵官、大将军;又“电扫西浙”,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消灭张士诚势力;后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席卷中原”,克复大都(今北京),“声威所震,直达塞外”(《明太祖实录》卷171),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

  徐达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同上)。归朝之日又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明史》卷125,《徐达传》),因此熟知古代兵法。他还善于通过战争锻炼自己的军事才干,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尤长于谋略”(《明太祖实录》卷171)。如洪武元年攻占大都后,朱元璋令孙兴祖留守,徐达与常遇春攻取山西。北逃的元顺帝派部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北上,出雁门关,入居庸以攻北平。徐达闻讯,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明史》卷125,《徐达传》)于是引兵直趋太原,扩廓帖木儿急忙回师救援,结果遭到徐达的夜袭,败逃宁夏。

  徐达治军严明,不仅要求部下听从号令指挥,“令出不二”,而且严禁他们骚扰百姓,“有违令扰民,必戮以徇”(《明太祖实录》卷171)。他还注意优待俘虏,以分化瓦解敌人。凡是俘获敌军将士和间谍密探,他都“结以恩义,俾为己用”(《明史》卷125,《徐达传》)。所以他带兵出征,特别是在率军北伐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军勘定者犹少,先声归命者更多”(《明史纪事本末》卷8,《北伐中原》)的局面。

  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徐达不仅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而且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他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握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吴宽:《平吴录》),过起穷奢极欲的生活。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图货利,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