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管窥(席明纳言谈纪要):《论语》, 学会做人才是学有所成 张 《论语》抄录(学而篇第七章):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学有所成,在中国语境中,是一个高频用语,表达出许多人的期待。 在许多当代人眼中,学是学知识和学技能,学有所成的成是学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要获取学识和掌握技能,就要求学,而求学就是从师或上学。 这种认识隐含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学的矮化。 人立于世间,学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做人更加重要。不会做人,学识与技能再多,也不一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好处,给人带来真正的与长期的好处的,只有真知与善知,只有以真知与善知为支撑的技能。真知与善知,源于做人的真与善,也指向做人的真与善。 会不会做人,甚至是不是在做人,由小而大,或由私密到公开,在夫妻相处、事父母、事君和与朋友交往等四个方面,最见区别。 成年人进入夫妻二人世界时,一切言行都不会为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所知,更不会为外人所知。在二人世界,有人终日缠绵,沉于色事,弄得血气亏损、精神空虚,德业俱废;有人相敬相爱,浸于雅事,或琴棋书画,或道德文章,相提相携,德业皆进。这里,有两种趣味,有两种人生境界。 事父母,有人看成苦事,有人看成乐事;有人不得不做,有人竭尽其力。当成苦事勉强为之,和当成乐事尽力为之,发于心,见于行动,形于气色,烦恼与喜悦都难以掩饰,这就是《论语》另一处所说的“色难”。心向苦者,不会有喜悦与福乐;心向乐者,才会有喜悦与福报。 事君,广义地讲,是公职。于公职,有人玩忽职守,敷衍塞责,损害事业,损害国家;有人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推进事业,报效国家。有人私公不分,或以私压公、以私扰公,或以公肥私;有人公私分明,不以私压公、以私扰公,不以公肥私,当然也不一味地因公废私。在公私上,有两种思维、两种行为,它们不仅决定私人生活和公职活动的质量,而且决定整个人生的质量。在和平时期,在正常状态下,公职活动质量越高,私人生活质量就越高,反之亦然。 和朋友交往,一是一、二是二,以真面目和真心性相见,不浮饰,不遮掩,使朋友的期待值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相符。不做与自己的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许诺,尤其不做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的许诺;食言,不止是不愿兑现许诺,还有不能兑现许诺。帮助朋友,要尽力而行,更要量力而行,既不能敷衍了事,又不能打肿脸充胖子。食言与敷衍,会失信于朋友;打肿脸充胖子,容易让朋友产生内疚甚至负罪感,最终也会失信于朋友。于朋友,只有真实才能言而有信,只有言而有信才能交往持久。 会不会做人,体现在许多方面,上面四个是基础,是试金石。 第二个错误是求学途径的窄化。 无论是获取学识、掌握技能,还是学会做人,要求长进,途径不止有从师或上学。从师或上学,主要是获得外在的信息;而外在的信息并不能真正提升知识与技能,更不能真正提高做人的层次与境界。 要真正地提升学识与技能,真正地提高做人的层次与境界,就要有内在的知识,而内在的知识,不来自从师或上学,而来自生活,来自体味,来自践证。如“海水是酸的”和“海水是咸的”,或“清明前茶是苦的”和“清明前茶是甜的”,无论是从师傅口中听到的还是从教科书看到的,是等值的外在信息,即使根据学徒标准或课程标准选择并牢记“海水是咸的”和“清明前茶是甜的”,也只是信息的储存,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只有亲自品味过海水和清明前茶,自己达到“海水是咸的”和“清明前茶是甜的”等认识,才是真正地获得知识,才是真正地积累学识。 内在的知识,来自生活,来自体味,来自践证。这种认识,不止是儒家给中国人的贡献,更是儒家给全人类的贡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信息、知识、理解”论、和《世界高等教育宣言》的“信息、知识、理解”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这种儒家认识的强烈呼应。 学,在目标上和内容上,不止是学识和技能,而是做人,后者更为重要;在途径上,不止是从师或上学,而是体味和实证,后者更重要和更有效。 一个人从过师或上过学而没有学会做人,不能说是学有所成;而一个人在生活中通过体味和践证学会了做人,即使未从过师或未上过学,肯定可以说是学有所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