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 实现“富市裕民”目标

 独爱枫8886 2010-05-05
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 实现“富市裕民”目标
发布日期:[2007-11-22]    共阅[268]次




          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

          实现“富市裕民”目标

            —洮南市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情况介绍

  
 
  我市西北部半山区,为大兴安岭余脉,低山丘陵区,属典型的山前台地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立地条件较差,土质为石质型栗钙土,建设区内辖有9个乡(镇)、2个国有林场,共有大小山头1517座占全市总幅员面积的30%。过去该区域到处生长着耐干旱、耐脊薄的野生山杏树种,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虽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由于生态脆弱,气候干旱,农业生产十分困难,农民连年欠收,甚至绝收。

  从200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立足从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入手,在充分考察论证基础上,做出了以北部半山区为重点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的战略决策。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北部半山区恶劣的生产、生活、生存和生态环境,逐步实现“以杏治山,以杏治旱,以杏致富”的目标。建设范围涉及万宝镇、胡力吐、万宝乡、东升、那金、瓦房、野马、聚宝几个乡镇和永茂林场、万宝林场二个国营林场。项目规划设计八年(2003年到2010年),完成计划总投资1亿元,可使森林覆被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2.68%,可使北部半山区1517座荒山秃岭重新披上绿装,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0多万亩,庇护农田100多万亩。现已完成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万亩,封育35万亩,目前,已有15万亩人工山杏林挂果,20万亩天然山杏进入盛产期,年产杏核1000万斤,产出达2000万元,计划从2006年到2010年再完成山杏造林35万亩,实现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目标。百万亩山杏基地建成进行盛果期后,年可产山杏干果2亿斤,创产值5亿元,同时,还可为我市提供新的林业产业,即山杏加工业,其效益更为可观。

  经过多方论证和从洮南自然条件及栽植山杏的实践看,我市有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的许多有利条件,而且切实可行。一是自然条件适宜山杏生长。山杏是一种耐干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寒、抗病虫害强的品种,对我市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近年来,我市结合封山育林,大面积人工种植的山杏获得成功,体现了其它树种不可比拟的生存力。二是山杏种植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目前,我市的44.5万亩山杏大部分都已承包到农户,农户经过人工管护,不仅大大地提高了成活率,而且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那金镇群昌村王玉山从1999年开始承包荒山,当年新植山杏300亩,仅此一项2000年收入近万元,2002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在典型的示范引导下,农民栽植山杏的积极性很高,为全市山杏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三是我市有种植山杏的基础。山杏在洮南生长具有较长的历史,特别在北部半山区,山杏的生长在天然次生林中最为突出,每到收获季节,广大农民纷纷上山采摘,山杏已成为农民创收的一个来源。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农民纷纷承包荒山荒地种植山杏,并摸索出了成熟的经验,为人工种植山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山杏市场发展前景看好。山杏果实含有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同时含有无机盐、钙、核黄素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山杏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其中山杏仁、山杏饮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作为纯天然绿色医疗和保健食品的山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量极大,前景广阔。五是我市有充分的宜林地资源。从我市宜林地情况看,还有50余万亩荒山荒地适合栽植山杏,这就为我市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提供了土地保证。

  可以说,在我市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不仅可以改善我市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起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还可形成一个产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增加北部半山区农民收入的长远大计,也是我市实现富市裕民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目标,我市主要坚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市委、市政府在做出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战略决策前,首先对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从而保证了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这一决策的科学性。2002年在野马乡建立了人工栽植山杏试验基地,为今后大面积营造积累了经验。2003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市直相关部门和21个乡镇的主要领导参加的考察团对辽宁朝阳和河北承德的山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考察,找到了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这次考察,不仅坚定了我市发展山杏产业的信心,而且找到了我市发展山杏产业的模式。2004年5月至8月份,先后组织市级五个班子成员又对野马乡的山杏栽植、生长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召开了两次论证会,从而统一了市级五个班子的思想,敲定了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的长远规划。之后,我市又组织了乡镇党委书记在野马乡召开了发展山杏产业现场会,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百万亩山杏基地的共识。前段,针对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现实,市委及时召开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会议,决定将山杏纳入农作物一个主推品种进入农田,扩大营造面积和加快建设速度。

  (二)立足长远,科学规划。

  为了保证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科学、有序进行,我们组织了40多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与乡村干部一起,深入到现场进行踏查,用GPS进行定位,实拉实测面积,掌握各地块的立地条件,历时一个多月全面完成了规划设计,健全了图、表、卡、册等材料,科学制定了《洮南市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同时还编写了《洮南市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和《洮南市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并先后几次向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争取立项。

  (三)全民参与,合力攻坚。

  在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中,动员了全市广大机关干部和农民群众,采取城乡联动、干群联动方式,齐心协力向荒山进军。一是明确责任,精心组织。为了建设好百万亩山杏基地,市委、市政府已把山杏产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纳入日程,抓在手上。层层建立了组织,成立了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指挥部,为了加快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速度,从2004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开展了“万人治理千山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活动,即每年发动干部群众一万人,以部门和单位包山头、包地块的形式,在7月中旬至7月末,统一时间、统一上山,到北部半山区开展栽植山杏活动。各乡镇在同一时间内,也组织了本地农民上山栽植山杏。今年从7月19日开始,我市共组织全市干部群众1万余人,开展了到北部半区栽植山杏活动,共完成1.5万亩山杏造林任务。二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在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中,我市坚持舆论先行的原则,切实加大了宣传力度,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在新闻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的共识。各乡镇通过发动乡、村两级干部深入村屯宣传,广大农民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的热情高涨。同时,我市还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通过主动与上级新闻媒体沟通,赢得了舆论支持,引起了上级关注,扩大了外界影响,为加快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中,市五个班子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各部门和单位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亲自带队参加劳动。各乡镇在做好协调配合的同时,还精心组织了本乡农民参加到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活动中。四是严格技术规程,确保栽植质量。为了保质保量栽好山杏,在各部门、单位栽植现场,我们都选派了一名懂技术、责任心强的干部为技术员,负责山杏栽植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把关工作。严格按照山杏栽植技术规程,重点把好苗木关、挖坑关、栽植关、踏实关和检查验收关,确保了栽植的数量和质量。

  (四)明确产权,巩固成果。

  对于已经栽植的山杏和治理的荒山,我们通过包租卖给政策,正在做产权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通过明晰山杏产权,使后期管护力度得到加强,巩固了造林成果。到目前,全市共签订山杏承包合同3.8万份,承包面积45万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