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是感觉有话说,却也深知自己说的不好,写下来定也不够精彩。那先以一省略号表示,言有尽意无穷,积极或是消极,全当我意识流泛滥吧。 娱乐死还是无聊死。 自从在高中语文卷子上见到“穷极无聊”这个成语后,我惊奇地发现,在高中——那段曾经以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考试中的岁月——之后,穷极无聊这个成语可以应用在大学的各个角落,呃,或者说是一些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之中。貌似一些人都会在大学生活的一些时候(没有考试的时候)会有相当这样的感触想呐喊:无聊死了。 那么就有聊些吧,没有课的时候,可以找点新鲜的事情。于是,这就是有了娱乐。有几个男生无聊找聊,于是在宿舍录制了自己各种搞笑而夸张的表情。于是他们娱乐了自己,传到网上娱乐了更多无聊的人。在当年的娱乐人物颁奖典礼,后舍男生作为了邀请嘉宾。当时后舍男生蹿红的时候,鲁豫有约做了一期节目,好像就叫做《草根娱乐》请他们俩位做了嘉宾。这样的娱乐人物不胜枚举,在此也没有褒贬之意,毕竟本来网聊有聊还是无聊就是个争议的话题。这样的娱乐,我觉得倒是充分体现在信息时代我国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这种现象或者就是必然趋势,无可厚非) 波滋曼诅咒着,电视媒体发展带来的娱乐风暴威胁文化。或许他是有点杞人忧天。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意义,或许真的可以用柴老师所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种表现,资源共享。虽越来越少的人舞文弄墨,越来越少的人静不下来读书,宁愿对着电视换台看广告,或是对着电脑屏幕翻网页。呃,这是娱乐的生活。 于是,在网络中,我们知道什么是寂寞,我们知道什么是哥与传说。寂寞不再是宋词中那个独上高楼的君主口中的梧桐与深秋,这个太酸。在娱乐中,寂寞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吃的不是饭,唱的不是歌,过的不是生活,他们统统是寂寞。我这个OUT的人有天突然发现,原来这个社会人人说自己都寂寞,这个世界事事都让人寂寞。自称是哥的人,我想起码是应该对着自己的弟弟妹妹说。这自称不是寡人(我看这个最寂寞,都 寡了),不是我(“我”多俗啊),自称是哥,也得看个对象吧,倘若是对着一群长辈,叫嚣着“哥不是传说”,那搁到以前,准说你个大逆不道。不过,现在咱不怕,这个娱乐的社会,这个百花争鸣的社会,自称是朕在网上大摇大摆也没什么,就是让人开眼了——这世上欠抽的人不少。 本人把他们看成娱乐的产物。湖南卫视打着“快乐中国”的旗号,做着山寨的事儿,当然无可厚非,山寨也是一种文化嘛~一个堂堂省电视台这么做又有什么错呢?不仅仅是芒果台,这阵娱乐的春风吹过了祖国大江南北。记得最初的娱乐节目是为了介绍文艺界动态的,电影影视剧,后来慢慢变成介绍明星的那些事儿。新娱乐——这个电视台就有点原汁原味的娱乐节目。现在各地方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纷纷改名为娱乐节目,名字改不改有什么不一样呢?本人依旧比较怀念小时候的正大综艺和早期东芝动物乐园。现在什么“周日我最大”或是叫什么“周末乐翻天”,通过整人与恶搞带来相当强烈的“笑”果。台湾过气了的娱乐主持在内陆都找到了自己的黄金台,有一次扫过一个节目,一个大气球,让几位请来的穿着性感美女嘉宾在气球上做各种各样的动作保持不掉,镜头猥琐地照着某些男性观众感兴趣的部位。这就是娱乐节目。观众的趣味有什么,娱乐节目就有什么安排,无论高低。在此抱着不娱乐的精神看《康熙来了》,本人也是相当无语。原来贱也可以让人们觉得很本色,那真是要感谢小S为娱乐做的贡献。 越来越少的幽默,越来越多的恶搞。越来越少的艺术,越来越多的娱乐。 当如今春晚用商业广告和网络用语展示央视的文化年夜饭时,我似乎找不到当时看小品和相声时感受到语言和情境带来的幽默,如果说是二百五来形容某些作品和演员,不喜欢说脏话的我,仍然觉得十分恰当。若是用其中的一些作品,拿来告诉观众这是艺术,那或许是最有“笑”果的。就仿佛是今年的许多电影,所谓的电影人拿来告诉观众,这是电影艺术一样,特别地好笑,谁也不是傻子,没有情节只有明星和广告,这叫什么电影艺术?顶多叫个娱乐影视,制片人拿钱,无聊人叫好又花钱。话说春节前买了份电视报,在大篇宣传春晚的文章后,我找到了一栏节目介绍,叫做《第十放映室》,看到几段对于华语电影的评价后,作为一个想看好节目的观众心生向往,觉得等着栏目播放。但被央视放了鸽子。今天才知道是因为评论过低被和谐了。 我不禁感慨,打开电视,要么是和谐的主旋律,要么是娱乐化的文化,还有的就是无辜被和谐的。我就只是个无聊的人,浮躁的我看不下书,画不了画。于是我选择娱乐下,可是恶搞与低俗戴着幽默的假面,有点批判意义的又会被和谐……看来如此这番,还是面壁无聊死吧,起码不用接受电视电脑辐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