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间传统数千年老医人的经验耳穴定位图

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实践中提高,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耳廓解剖结构名称
1、耳轮:
定位: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功能:按压整个耳轮边,可镇静消炎、提高免疫功能、预防肝炎、高血压等,而且脚相当于人体的消化系统、对便秘、腹胀、胃痛、安心灵神、失眠、减肥及减少皱纹都有显著效果。
2、对耳轮:
定位: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功能:对耳轮相当于人体的脊椎、下肢、臂部,在此部按压,可促进躯体血液循环、防治颈、背、腰、膝、小腿、脚跟、踝关节竣痛、骨质增生、脱发、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并且有疏经活络,活血止痛等功效。
3、三角窝:
定位: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功能:三角窝相当于人体的生殖器,在此处按压可防治妇科病、男科病、安心宁神、消炎止痛。
4、耳舟
定位: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船形沟,又称舟状窝。
功能:相当于人体和上肢,按压耳舟可疏通经络,活血止痛、防治肩周炎、手肘痛、落枕、皮肤敏感、鼻敏感等。
5、耳屏
定位: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功能:耳屏内外相当于人的鼻、咽喉、耳等,在此处按压可防治鼻、咽喉、耳发炎预防感冒、鼻过敏等。
6、屏上切迹
定位: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功能:
7、对耳屏
定位: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功能:相当于人体的头部,在此处按压可防治后枕痛
8、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9、屏轮切迹
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10、耳垂
定位: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功能:相当于人的面部,在此处按压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预防工作疲劳时出现的眠累、眼袋、黑眼圈、黑斑、雀斑、皱纹、扁桃体发炎。
11、耳甲艇
定位: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功能: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部,在此处按压可补肾益精、疏肝理气、养血强筋、更可防治低血压或高血压、头痛失眠、脱发、腰背酸痛、黑斑、雀斑。
12、耳甲腔
定位: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功能:耳甲腔相当于人的体心、肺,在此处按压,可防治感冒、咳嗽、气管炎、还可安心宁神及防治神经衰弱。
13、外耳道开口
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耳 穴 索 引
耳轮脚
耳中 【曾用名】零点、膈、神经官能症 【位置】耳轮脚 【主治】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症、咯血等 直肠 【曾用名】直肠下段 【位置】近屏上切迹的耳轮处,与大肠同水平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痔疮等 尿道 【位置】直肠上方,与膀胱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等 外生殖器 【位置】尿道上方,与交感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睾丸炎、副睾炎、外阴瘙痒症等 肛门 【曾用名】痔核点 【位置】与对耳轮上脚前缘相对耳轮处 【主治】痔疮、肛裂等 耳尖 【曾用名】扁桃体1 【位置】耳轮顶端,与对耳轮上脚后缘相对的耳轮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肝阳 【曾用名】肝阳1、2,枕小神经 【位置】耳轮结节处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等 轮1~轮6(共六穴) 【位置】在耳轮上,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分,共六个点,由上而下依次 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主治】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
耳舟
指 【曾用名】阑尾1 【位置】将耳舟分为五等分,自上而下,第一等分即为本穴 【主治】甲沟炎、手指疼痛和麻木等 风溪 【曾用名】过敏区、荨麻疹点、结节内 【位置】指、腕二穴之间 【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等 腕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二等分即腕 【主治】腕部疼痛等 肘 【曾用名】睡眠诱导点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三等分即肘 【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等 肩 【曾用名】阑尾2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四等分即肩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锁骨 【曾用名】肾炎点、阑尾3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五等分即锁骨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对耳轮
趾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后上方近耳尖部 【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 跟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前上方,近三角窝上部 【主治】足跟痛 踝 【位置】跟、膝两穴之间 【主治】踝关节扭伤 膝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中1/3处 【主治】膝关节肿痛 髋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臀 【位置】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坐骨神经 【位置】对耳轮下脚的前1/3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交感 【位置】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颈椎 【曾用名】甲状腺 【位置】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输上、下脚分叉处分为五等分,下1/5为本穴 【主治】落枕、颈椎综合症等 胸椎 【曾用名】乳腺 【位置】按上述分法,中1/5为本穴 【主治】胸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等 腰骶椎 【位置】按上述分法,上2/5为本穴 【主治】腰骶部疼痛等 颈 【位置】颈椎前侧耳甲缘 【主治】落枕、颈项肿痛等 胸 【位置】胸椎前侧耳甲缘 【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等 腹 【位置】腰骶椎前侧耳甲缘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等
三角窝
神门 【位置】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症等 盆腔 【曾用名】腰痛点 【位置】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下方 【主治】盆腔炎等 角窝中 【曾用名】喘点、肝炎点 【位置】三角窝中1/3处 【主治】哮喘等 内生殖器 【曾用名】子宫、精宫、天癸 【位置】三角窝前1/3的下部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早泄等 角窝上 【曾用名】降压点 【位置】三角窝前上方 【主治】高血压等
耳屏
外耳 【曾用名】耳 【位置】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等 外鼻 【曾用名】鼻眼净、饥点 【位置】耳屏外侧面正中稍前 【主治】鼻前庭炎、鼻炎、减肥等 屏尖 【曾用名】珠顶 【位置】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 【主治】发热、牙痛 肾上腺 【位置】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主治】低血压、风 性关节炎、腮腺炎、间日疟、链霉素中毒性眩晕等 咽喉 【位置】耳屏内侧面上1/2处 【主治】声音嘶哑、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内鼻 【位置】耳屏内侧面下1/2处 【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等
对耳屏
对屏尖 【曾用名】平喘、腮腺 【位置】对耳屏的尖端 【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肤瘙痒症、睾丸炎、副鼻窦炎等 缘中 【曾用名】脑点、遗尿点 【位置】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 【主治】遗尿、内耳眩晕症等 枕 【曾用名】晕点 【位置】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头晕、头痛、哮喘、癫痫、神经衰弱等
|
|
|
颞 【曾用名】太阳 【位置】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主治】偏头痛等 额 【位置】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 皮质下 【曾用名】卵巢、睾丸、兴奋点 【位置】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等
耳甲腔
心 【位置】耳甲腔中央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等 肺 【曾用名】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 【位置】耳甲腔中央周围 【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 气管 【位置】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喘等 脾 【位置】耳甲腔的后上方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等 内分泌 【位置】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痤疮、间日疟等 三焦 【位置】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 【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等 口 【位置】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等 食道 【位置】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食道炎、食道痉挛 贲门 【位置】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胃 【曾用名】幽门、下垂点 【位置】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等
耳甲艇
十二指肠 【位置】耳轮脚下方后部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等 小肠 【位置】耳轮脚上方中部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大肠 【位置】耳轮脚上方前部 【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痤疮等 阑尾 【位置】大、小肠两穴之间 【主治】单纯性阑尾炎、腹泻等 肝 【位置】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假性近视眼、单纯性青光眼等 胰胆 【位置】肝肾两穴之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等 肾 【位置】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遗尿症、月经不调、遗精早泄等 输尿管 【位置】肾与膀胱两穴之间 【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膀胱 【位置】肾与艇角两穴之间 【主治】膀胱炎、遗尿症、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后头痛等 艇角 【曾用名】前列腺 【位置】耳甲艇前上角 【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等 艇中 【曾用名】脐中、腹水、醉点、前腹膜、后腹膜 【位置】耳甲艇中央 【主治】腹痛、腹胀、胆道蛔虫症、腮腺炎等
耳垂
目 1 【曾用名】青光 【位置】耳垂正面,屏间切迹前下方 【主治】假性近视 目 2 【曾用名】散光 【位置】耳垂正面,屏间切迹后下方 【主治】假性近视 牙 【曾用名】拔牙麻醉点、牙痛点、升牙点 【位置】耳垂正面,从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二条等距水平线,再在第二水平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由前向后,由上向下地把耳垂分为九个区。一区即本穴 【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压等 舌 【曾用名】上颚、下颚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二区为本穴 【主治】舌炎、口腔炎等 颌 【曾用名】上颌、下颌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三区为本穴 【主治】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垂前 【曾用名】拔牙麻醉点、神经衰弱点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四区为本穴 【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眼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五区为本穴 【主治】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内耳眩晕症、耳鸣、听力减退等 面颊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五、六区交界线周围为本穴 【主治】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痛、痤疮、扁平疣等 内耳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六为本穴 【主治】耳鸣、内耳眩晕症、听力减退 扁桃体 【曾用名】扁桃体4 【位置】按上述分区之八区 【主治】扁桃体炎、咽炎
耳背
上耳根 【曾用名】郁中、脊髓1 【位置】耳根最上缘 【主治】鼻衄 耳迷根 【位置】耳背与乳突交界的根部,耳轮脚对应处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鼻塞、心动过速、腹痛、腹泻等 下耳根 【位置】耳根最下缘 【主治】低血压 耳背沟 【曾用名】降压沟 【位置】对耳轮上、下脚及对耳轮主干在耳背面呈“ Y ”字形凹沟部 【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等 耳背心 【位置】耳背上部 【主治】心悸、失眠、多梦 耳背脾 【位置】耳轮脚消失处的耳背部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耳背肝 【位置】在耳背脾的耳轮侧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耳背肺 【位置】在耳背脾的耳根侧 【主治】咳喘、皮肤瘙痒症等 耳背肾 【位置】在耳背下部 【主治】头晕、头痛、神经衰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