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支招: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木子a 2010-05-06

  

  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家长就开始为孩子的自觉性挠头起来。怎样培养孩子自觉性?有关专家告诉我们需要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守纪律,孩子守纪律是出于什么动机?

  

  第一个阶段:害怕吃苦头

  有的孩子上课喜欢乱动椅子,老师的方法是,留校,别的孩子都回去了,自己孤零零在那里,呵呵,苦不堪言。这种惩罚能让孩子认识到,不守纪律会带来不良后果。对于自制力强的孩子会起一定作用,可对于自制力差一些的孩子,难免仍会违纪。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出于孩子的自觉,所以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孩子可能会乖一些,在宽松的老师面前,孩子就会依然故我。

  

  第二个阶段:想吃甜头

  孩子喜欢上一个玩具,想让父母买。父母说,你要是好好学习守纪律,就给你买。为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玩具,孩子可能会遵守纪律一些,但是,这同样不是来自于孩子的自觉。如果没有了奖品的刺激,孩子的自觉性就难以保证了。

  

  第三个阶段:想当好学生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荣誉感,喜欢取悦老师,以当好孩子为荣,

  特别需要夸奖。这时,他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觉性。违纪后,孩子会有一定的自责。

  

  第四个阶段:我得体谅老师,关心同学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较强的同理心。想到老师对我很好,如果我违纪的话就对不起老师了。同时,想到自己违纪会影响别的同学上课,会产生内疚感。这个阶段,孩子遵守纪律更为自觉,虽然仍会违纪,但很快就能自省,深刻反省自己。

  当然,还有一些理由,由于跟儿童关系较小,不再赘述。

  

  分析完这些原因,我们看到。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层次比较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到了第三、第四的阶段,孩子开始有一定自觉性。违反了纪律,往往会自省,真心后悔。

  摸透了孩子的动机,那么,如果孩子违纪了,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讲道理呢?我们不妨通过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

  

  有的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这样说:你要守纪律,否则:

  小心挨揍。

  小心老师罚站。

  小心老师罚你抄作业。

  我不会给你买玩具。

  我不会给你买好吃的。

  我不会给你买新衣服。

  这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低层次的教育手段,如果手段极端一些,便可以称为“威逼利诱”。应该说,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做法有一定效果。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长期依赖。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加上更高层次的教育手段。也就是针对第三、第四个阶段做些文章。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比如:

  如果你不守纪律的话:

  某某老师(或其他孩子喜欢的人)就不喜欢你了。

  你就得不到大家的夸奖了。

  你的名字就上不了光荣榜了。

  你就对不起你的老师,老师会很伤心。

  你就会影响别人,他们会讨厌你。

  你就会让妈妈很伤心。

  

  这种攻心的方法,实际上与前面提到的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了培养孩子移情能力的意识,就可以把每次孩子的违纪当成一次培养移情能力的契机。

  比如,有个孩子喜欢不顾别人的大喊大叫。有一天,当孩子正在津津有味看电视的时候,他的妈妈也开始大喊大叫起来。孩子烦得不得了。然后妈妈不失时机的说,你平时不就是这样吗?你平时的做法是不是很让人讨厌?这既是在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但是,我们要注意,高层次的方法和低层次的方法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有时候是可以综合使用的。比如,有个孩子喜欢在椅子上晃动,老师撤掉了他的椅子,但同时,老师告诉他,撤掉椅子第一是为了他的安全考虑,即不想让他摔跟斗;第二是为了不让他干扰其他同学。

  撤椅子是让孩子吃苦头,是一种简单的惩罚。但同时,这个老师不满足于此,还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关心,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如果孩子下次不再摇晃了,这个老师还会给孩子奖励,给孩子表扬,这样,孩子想当好孩子的愿望又得到了满足。

  

  总之,这几种手段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可以审时度势的综合利用。逐渐的,等孩子的认识达到第四阶段,就可以主要用攻心术了。按照柯尔伯格的研究,孩子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说,是从第一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逐级发展的。这方面也要循序渐进,利用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既要帮助孩子尽快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又不能盲目跨越前面几个阶段。

  

  实际上,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制能力是很难的一项修炼。我们想想,有多少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有多少人能够轻松戒烟?

  对于脑神经还在发育的儿童更是如此。让孩子上课一点儿不走神,一点不说话,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这样的要求一般孩子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说,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自己也要有同理心。要充分理解孩子。

  当然,理解孩子不是说,孩子犯了错,就不需要惩罚和教育了,这样做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规矩不执行,就会让孩子失去对于规矩的敬畏。而溺爱和纵容更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批评孩子,要惩罚孩子,但是,这种批评和惩罚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罚站、罚抄写,这种惩罚过于简单,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甚至,对于有些满不在乎的学生来说,连暂时性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样,惩罚便起不到让孩子提高认识的作用。这种孩子还是长不大,不懂事。

  我们要做的,既要解决眼前问题,又要立足长远。唤起孩子同理心的方法是长远之计。批评孩子缺乏同理心,缺乏对于老师的尊重和关心,缺乏对于同学的照顾和关心,缺乏对父母的体谅和关心,让孩子感到一种愧疚,其实这也是一种惩罚,一种无形的惩罚。

  孩子的同理心一旦被唤醒,他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一个人犯错误没关系,怕的是缺乏自省能力,缺乏发自内心的愧疚感。

  

  《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心理学家麦克费尔也认为,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他还说:“为别人而活,是回报性的和有动力的,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

  由此看来,利他和利己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无论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他,或是在利他的基础上利己,都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极端的利己行为,其表现就是自我为中心、自恋、自私、无责任感、冷漠、暴戾。

  麦克费尔认为,教会孩子从关心人和体谅人中得到快乐,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教育家诺丁斯阐述得更具体,她倡导六个关心,即:

  (1)关心自己;

  (2)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

  (3)关心自己不熟悉的人及疏远的人;

  (4)关心动物、植物及地球;

  (5)关心人造世界(工具与技术);

  (6)关心知识(艺术与学术)。

  一位朋友谈中医,中医解决问题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和综合。我们搞教育也要学习这种思路。孩子不能自觉遵守纪律,不要只想着西医的方法,比如,孩子大喊大叫就把嘴巴封上,走神溜号就用粉笔去砸。这些做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治本还是要从整体出发,探查孩子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本能的爱心,从关心家人开始,到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邻里,关心家乡,关心祖国,关心动物,关心草木...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关心的人,也必将是求知欲旺盛的人。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来说不是冷冰冰的,若想关心他们,必先了解他们,这正是求知欲的动力源泉。

  我们看到,同理心实际上不仅与自觉性是相通的,也与求知欲是相通的,所以说,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同时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求知欲。实际上,如果你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进入高中阶段的优秀学生几乎样样都好,善解人意,热爱学习,自觉性强,而那些差劲的学生几乎样样都差,四六不懂,不爱学习,自觉性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素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或者说,有一种核心素质存在,抓住了这个核心素质,也就抓住了孩子成才的关键。

  这种核心的素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暂且留给大家思考。

  


  



  我的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07581

  我的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C4%E3%BA%C3%C2%F0%C4%BE%D7%D3a

  我的视频空间http://muzia614061187.5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