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方法的选择和适用。因此,研究各种思维方法对学习的指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属于推理的思维方法,是根据原有知识推出新知识的思维形式。在学习中运用这两种思维方法作指导时,必须明确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自然辩证法))71年版206页)。
首先,归纳和演绎是对立的、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归纳的实质在于从个别、特殊到一般,从不大一般到更大一般的概括。而演绎则相反,从一般到特殊,从许多现象的一般属性到认识个别现象属性。这两者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各有着特定的作用和地位。当认识了许多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需要从中得出一般认识的时候,就要适用归纳;当认识了一般的东西后,又去研究特殊、个别的事物时,就要适用演绎。
其次,客观事物中一般和特殊、个别总是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的,人的认识也是从个别、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个别,因此归纳和演绎就在人们总的认识过程中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它们互为前提、互相补充。一种方法在认识的一个阶段、一个方面发挥作用。当认识超出这个阶段、这个方面,并转到那个阶段、那个方面时,一种方法就转化为另一种方法。认识再发展,两种方法之间再发生转化,即归纳转化为演绎,演绎转化为归纳。
二、分析和综合
归纳和演绎在认识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局限性表明,我们不能夸大它们的作用,但同时也还必须注意分析其他思维方法的作用。在前面所说推出新知识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渗
透着分析和综合的作用。
在以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指导学习时,应贯穿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应用。当遇到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这两个方面的时候,应该用分析方法;当认识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如何联结起来形成矛盾总体的时候,应该用综合方法;当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把各种矛盾区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时候,应该用分析方法;当认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彼此如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事物、一个过程的时候,应该用综合方法,当将矛盾双方的关系区分为对立的方面、同一的方面,并且作分别考察的时候,显然得用分析;当从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相互联结上来考察事物的性质及其运动变化的时候,显然得用综合。在学习中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就必须认识其特殊性、了解矛盾各个方面及其每一方面所占的特定地位、相互依存关系,等等。这就是一个分析过程;为了了解矛盾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从而认识过程的本质,这就是综合。总之,学习过程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分析任何矛盾的过程,都既存在着认识矛盾的各个方面,又存在着认识矛盾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结,就是说既要分析,又要综合,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
三、抽象和具体
学习所面对的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对象,要认识、把握它们,仅仅停留在感性直观上是不够的。为了深入客观世界必须暂时离开客观世界,为了掌握具体必须进行抽象,并且经过抽象之后再达到具体。于是就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方法,这就是科学的抽象方法和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科学的抽象方法是指在认识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撇开认识对象的某些方面、因素和属性,并将对象某一方面的关系、属性抽取出来加以认识。这样就可以离开感性的具体,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得到的认识结果,虽然反映了本质、一般和规律,可是这个本质、一般、规律毕竟只是整体、统一体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因此认识不应该到此为止,还立该继续前进,将抽象再上升为具体。由此也证明。抽象不是认识的目的,而是认识的方法和手段,得到的认识成果只是反映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当认识揭示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抽象的时候,思维就开始了向相反方向运动,即由抽象向具体运动,并在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反映体。
大量事实表明,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当然,随着所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科特点的不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不同内容和学科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习者应灵活地掌握和正确地运用。
四、“联结”和“反联结”
所谓联结,就是人在知觉的时候,把所感知的对象联结起来,并且把这些新的知识(信息)同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地结合起来。否则新感知的信息就不能变成知识而转化为智能的一部分。古代人们把天穹上观察到的星星联结成群体,就是星座。可见,人们只有把新知觉到的信息同以前知道的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够产生新的思想。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具有反联结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是使知觉和以前积累的知识相对抗,避免“先存知识”的压力,把新学到的东西同夹杂在其中的解释分开。它竭力使所学习和观察到的东西“纯净化”,这就是思维的“反联结”。
但是,在运用联结和反联结指导学习时,应注意的是:过分热衷于把所学到的东西同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常常会受到无情的捉弄,导致荒谬的解释。因此,在运用“联结”时,还必须运用“反联结”来同它进行抗衡,加以调节,才能正确地寻求真理,获取真知。
五、系统思维方法。
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因此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便更好地把握其知识体系,不断地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怎样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指导学习?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作过形象的描述。他把通过阅读来掌握书本内容的过程,比作先“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了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汇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抓注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我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
六、突变思维方法
突变理论是7'O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理论。突变理论认为,事物的变化不是均匀的,而是存在着一个“突变点”。当事物在外力作用下达到突变点时,事物立刻发生突变,出现一种质的飞跃。突变理论还认为,事物的突变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运动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矛盾过程。当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开始变化时,事物内部也会同时出现一种抑制这种变化,促使事物保持原来状态的“张力”。
当事物在外力作用下克服这种张力,达到突变点时,事物立刻发生质变,进入一种新的稳定状态,其张力作用也随之消失。而当外力作用使变化达不到突变点时,又由于内部张力的反作用,便会使事物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致使外力所作的功趋近于零。基于事物变化的这一特性,为促其达成预期的突变,就需要对其施以强大的外力作用,即在事物变化的时间、空间、节奏、方向、程序上集中力量施加强刺激,创造种种有利于突变的外部条件,并抑制内部种种张力因素,促其迅速发生突变,以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状态,即使外力作用消失后,也不会恢复原状。这就是事物变化的一种突变规律。
学习过程的实贡是知识在大脑留下“印痕”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是在学习者的突变思维和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强制完成的。这样才使知识在大脑中处于“铭刻”的稳定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大脑在受到知识输入的外部刺激时,也会出现一种“张力”现象——疲倦、遗忘、走神、疼痛,不接受信息等。而当学习者这种张力现象能够主动施以有效的思维控制时,使每次知识输入能够不断地产生“共鸣”,便会引起突变,将输入的知识以一种新的稳态铭刻在学习者的大脑里。学习中运用这种突变思维方法,关键在于确保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知识刺激才能引起突变,才能使输入的外部知识长久地留植于脑海中。
运用突变思维方法指导学习,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当学习条件较好时,可适用录音、录像、模型、图表等多种信息载体同时进行知识输入,刺激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引发突变;当学习环境不佳时,可就某一知识进行单渠道的反复循环输入,进行局部强刺激,引发突变;当进行课堂听讲时,可采取压缩式输入方法,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的精华部分强闻博记,加深“印痕”,引发突变,等等。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在本质上都是以加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进行密集型知识输入来达到知识短期内留植于大脑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指导学习的好处是:其一它有利于大学生根据专业发展不断选学新知识,其二它可以大大缩短学习周期;其三它可以使大学生摆脱知识储存的负担和压力,其四它可以极大地发掘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能。
为了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精力耗费,在运用突变思维方法时,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一是内容优化原则,即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的知识必须是和预期目标相关知识的精华部分,而不是各种辅助知识或过渡知识的大杂烩,目的是在有效时间里得到“高品位”的知识输入,避免各类知识混合输入而引起负迁移效应。因此要注意知识的精选和有机的搭配,并对相互影响的知识在输入时间上予以区分。二是知识同型原则,即输入的知识必须是同类型的或具有兼容性,以及有利于产生正迁移作用的知识,尽量减少相互干扰大的知识同次输入,目的在于使知识输入产生的效果尽快达到突变点,避免知识间相互抵消而做无用功。三是输入适量原则,即在引发突变的知识输入中,每次大小要与学习者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为此,要因人而异。四是逐步递增原则,即随着输入次数的增多,知识输入的频率、难度可逐步增大,以尽快达到突变点所需要的知识积累,因此要把握递增时机、环节,做到每次幅度不宜过大,防止弄巧成拙。五是接近突变点原则,即每次知识输入都要接近或达到突变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善于把握各自突变点到来时的征状特点,如知识轮廓似隐似现等,以集中全力冲刺,引发突变。六是 短周期、高频率原则。知识输入有时不可能一次到位。为促 成知识尽快到位,引发突变,必须在短时间内就同一知识单元反复输入,反复刺激大脑皮层,加深“印痕”。这就要求每次输入的知识单元要单一,间隔要尽可能缩短,最好是一鼓作气,连续进行。
需要提醒的是,在运用此方法指导学习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学习者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坚信运用此法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出学习上的 “奇迹”其次要充分发挥各自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以配合其学习;同时还要充分发掘潜能,强制地调动自身在接受新知识方面所固有的往往被忽视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