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的安全措施
现在我国人民家庭备药已很普遍,特别是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许多家庭都有常备药。这对小病小伤的自我用药,既方便及时,有经济实惠,这也是我国人民医药卫生知识大普及的必然结果。然而,家庭用药,必须注意安全,具体措施: 1.防止滥用药物;滥用药物就是不论病情轻重异同,不论用药对象是小孩、成人与老人,未弄清是什么疾病与药物的性能,而任意用药。认为“用药总比不用好”,结果轻者无效,延长了治疗时间,重者延误了治疗时机,加重病情,给病人带来痛苦。特别是孕妇与哺乳期妇女,滥用药物可导致畸胎、死胎,直接危害母子健康。 2.尽量少联合用药,有些药物联合使用起相加作用,提高疗效。因此家庭用药最好单品种使用,最多两种联用,,尽可能不合用多品种。 3.不要忽略药品包装上注明的注意事项;药品的注意事项包括该药的可能不良反应、慎用与忌用,因为衡量药品的疗效时,不能只看到该品的优点、作用与用途,亦应看到其毒性,才能保证用药后既有效又安全。有的厂商为了赚钱的目的,广告宣传中只讲药品的疗效,有意或无意地掩盖药品的不良反应,结果使人受害。 4.防止药物过敏,凡有过敏体质的人,或过去曾经有过药物过敏史的人,服用药物应格外小心,尤其对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如去痛片)药物,更应警惕。以往对某种药物有过明确的过敏史者,禁止再次使用。 5.家庭药物应有专人保管,最好放在抽屉里上锁,或者放到药箱(盒)里置高处,以免儿童误服、错服、服用过量,发生意外事故 常用药品失效变质判定方法汇总 受到光线、适度、温度、微生物等的影响,以及长时间的存放,药品很容易发生变质失效,这样的药品使用起来效果不可能有保证,更重要的是有肯呢过造成不良的后果。
丸剂:变色、发干、霉变生虫、有异味不能使用。 软膏剂:一般较稳定,但应检查其基质有无酸败,异臭,亦应检查有无油层析出或结晶析出。若有油层或结晶析出,经加工调匀后可使用,但若变色、异臭者则不能使用。 散剂:结块发霉、变色粘连不可使用。 眼药水:打开后要在3—5天左右用完。如发现存放的眼药水有变色如絮状物,不可再用。 酊剂、浸膏剂、糖浆剂:如检查中发现有沉淀、发霉、变色等不可使用。如颠茄合剂贮存过久有沉淀析出,就不要再继续使用;如有些止咳糖浆有发酵、发霉状不可使用。 注射剂:观察药液是否澄明,有无变色等。注射剂除个别特殊的品种允许有轻微浑浊外,一般都是澄明的液体。凡有明显浑浊、沉淀或结晶析出,经加热不能溶解者均不可使用。还有些中草药注射液在贮存中容易产生浑浊或沉淀,也不可使用。 片剂、胶囊剂:如发现药片有受潮粘连、松片膨大、变形、裂片以及糖衣片变色或严重斑点、变花发霉等不可使用。如发现酵母片发霉生虫,维生素C片氧化变色,阿斯匹林片遇潮后有醋酸的酸味,不可使用。有些中成药如舒筋活血片吸潮后变棕褐色,药片松散、粘连不宜使用。胶囊剂容易吸潮发粘,若内容物变质,则不可供药用。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那些不知道是否变质的药品切不可随意尝试,避免中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孩子用药误区多多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给孩子用药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重大误区,下面一一提出,希望引起各位父母的重视。 误区之一 求愈心切,乱加剂量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病情不视轻重,不遵医嘱,也不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误以为多吃总比少吃见效快,结果使孩子服了成人的药量,这样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 误区之二 乱给孩子进补 一些生活较富裕的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为使宝宝快快长大,长期给孩子吃补药或滋补饮料,这样极易使孩子出现肥胖或性早熟等不良反应,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误区之三 家庭擅自用药 近年由于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农村家庭普遍存在怕上医院,尤其是怕留医住院的心理,孩子生了病后不问缘由,便自己在家里找土方子,或自己到药店抓药,甚至找出过去自己吃剩的药给孩子服用。这样治疗盲目性很大,只是图侥幸。结果轻者延误了治疗时机,重者造成药物中毒。 误区之四 多药同用 孩子得病,一些家长以自己过去病症与孩子对比,然后对症下药。如感冒,则给孩子服用阿司匹林、速效伤风胶囊、康泰克等药品,服一种不放心,就三管齐下。殊不知上述感冒药主要成份为抗过敏药,联合使用易造成过量而中毒。 使用抗衰老药物要谨记:过犹不及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为了保持年轻,一些抗衰老药物成了他们的饭后甜点,日常不可或缺的“食物”,由长时间及大剂量服用抗衰老药物导致的毒副反应液随之增多,从门诊反应了解,几种在集中抗衰老药物上,尤其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青霉胺:长时期使用,可刺激肾脏和出现白细胞减少症。 微量元素:若人体内含量过高,可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含锌过多,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过量的钴,对心肌具有毒性,引起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硒过量,引起秃发、指甲异常、皮肤脱色等;硒中毒,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晕眩、无性欲、疲倦、神经过敏、精神抑郁症等。动物实验表明,硒还可以使胚胎发生畸形。人体含铁过多,对胰腺和性腺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维生素E(生育酚):大剂量(每日超过100毫克)和长期服用,可出现各种非特异性不适感。使用超过6个月以上者,易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每日用量超过400毫克,服药超过1年,特别是与雌激素并用时,诱发血栓性静脉炎的机会大为增加。 维生素C:大剂量服用后,可产生腹泻,以及导致泌尿道胱氨酸沉淀或形成草酸盐结石。 抗衰老中药:这类中药虽以低毒或无毒而著称,但也不能滥用。如人参被列为延缓衰老的上品,但大剂量(如每日服人参根3克以上)应用,可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初生儿服用人参0.6~0.9克可引起中毒。鹿茸精注射液,可引起皮疹、过敏性休克、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心慌、呕吐、恶心、腹痛、剥脱性皮炎等。丹参注射液可引起月经过多、周身乏力、嗜睡、头痛、鼻粘膜出血、牙龈出血等。蜂蜜虽为古今中外长寿者必服之品,但中毒事故也屡见发生。何首乌服食后也可发生阵发性痉挛、躁动不安,甚至呼吸麻痹。部分抗衰老中药的复方制剂,长期服用也应谨慎。双宝素(含人参和蜂乳)过量服用可使中枢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易致躁狂症。六味地黄丸可引起荨麻疹型药疹。参茸卫生丸的传统配方中含有朱砂,久用可致汞中毒。为了避免发生不良反应,要做到: (1)正确施补,按需服用。要请医生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抗衰老药物的品种和用量。做到补勿过偏,补而勿滥。 (2)若自行选择品种,一定要了解有关药物的适应范围、服用剂量、禁忌以及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等知识,以免误服和超剂量,引起不良后果。 (3)服药期间要注意用药反应,如出现药疹、发热、恶心、呕吐、头晕等,应立即停药,找出原因,对症处理。 宝宝生病 妈妈勿入用药误区
宝宝生病了,妈妈感同身受,巴不得自己替代宝宝承担病痛,因此一些妈妈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一些用药的误区,虽然是本着为宝宝好的目的,可是却伤害了宝宝。 用药误区1:宝宝一发烧就用退烧药 退烧药的机制是麻痹中枢神经系统使体温下降,同时促进汗液排出,加速体温下降。但如此免疫系统未被唤醒,完全不抵抗,使外邪在体内积存,也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很多小孩使用退烧药后反复发作,一次发烧比一次更高,皆因体内病因未能去除,中枢神经系统醒来后再次加强抵抗,反复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用药误区2:宝宝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感冒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用抗生素是无效的。但现在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发热马上用各种抗生素,似乎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其实抗生素既不能抗病毒,也不能退热,相反增加了医药费用,并有可能产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可谓弊多利少。 用药误区3:宝宝一咳嗽就止咳 孩子咳嗽,对许多家长来说是件苦恼的事情。由于小儿呼吸系统防御功能不健全,咳嗽反射不敏感,很可能发生一些意外,造成窒息等一些严重后果。但咳嗽和发热一样,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人的呼吸道内膜表面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纤毛,它们不断地向口咽部摆动,清扫混入呼吸道的灰尘、微生物及异物。把气管内的“垃圾”排出去,免得在肺部惹是生非。可见,咳嗽既有弊,又有利。且不可宝贝一咳嗽就去止咳。 用药误区4:只要能好多贵的药都成
用药误区5:打吊针比吃药好
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1.大大增加了药费支出,也增加了静脉补液机会,更是大大增加了患儿抗药性和过敏反应的危险性; 2.由于输液瓶的入口处与大气相通,极有可能增加药液遭受污染的机会; 3.人体一旦对药物不适应的话后果非常可怕; 4.儿童身体尚处于生长发育期,药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还不完善。滥用“打吊针”,极易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