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客 ? 博客存档 ? 读者来信:莫挤西门大人的独木桥 | 路透中文网

 孤独者的游戏 2010-05-09

近日,山东阳谷、临清及安徽黄山为争夺“西门庆故里”闹得不可开交。掐指一算,我们最近几年就已经见证了李白、赵云故里之争,曹操高陵之争,“诸葛故里”、“赤壁原址”之争,以及河北磁县和安徽亳州对魏武之墓的激烈争夺等。

(2010年1月25日,电影《孔子》导演胡玫在香港宣传该片。 摄影:路透/Bobby Yip)

类似的文化资源之争数不胜数,国人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热衷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曾为谁是“李白故里”吵作一团,甚至不惜对簿公堂。从炎帝、尧帝故里之争到老子、孙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故里之争,哪一场争论不是唇枪舌剑不亦乐乎。更有甚者,地方政府为了争抢文化商标,制造出一堆所谓的“人文景观”来帮助自己达到争夺的目的。然而,这种劳民伤财、备受批评的“形象工程”,能给地方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提高带来多少好处呢?

说实话,在目睹完这些“你死我活”的争夺后,我是没兴趣再去看什么文化古迹了。地方政府政府打什么主意天下人皆知,他们谁是真正奔着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去的?他们哪个值得相信?举个例子,在山东阳谷政府的包装下,西门庆的丧命之地–“狮子楼”摇身一变为了西门大官人的浪漫之地。据报道,2003年10月,阳谷县政府投资3470万元兴建了占地30余亩的的狮子楼旅游城,城内娱乐表演节目,“多是表演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卿卿我我”。这样对文学名著的明目张胆的扭曲和恶俗的改写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掩护下仿佛也理所当然起来。

更重要的是,被争抢的文化资源必然实行不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而参与争夺的各地也往往反目成仇,两败俱伤。

“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并非不可能。我们可以看看安徽合肥、河南开封、广东肇庆三地共推“包公文化”的例子。在认识到包公文化属于整个华夏民族之后,合肥、开封、肇庆三地联合共推“包公文化”。三地旅游文化部门协商后决定携手举办包公文化研讨会、共同策划以包公文化为主题的宣传片、开通包公文化三地联游线路、实施相关旅游项目的优惠政策。这一决策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却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众所周知,对文化遗产归属地的考证绝非易事。一是资考古料收集不易,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考验,二是籍贯观念随时在变化,三是行政区划不断变更,难以考证。我建议各地政府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文化遗产到底归属于何地的争论之中,还不如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实现资源共享的文化之路上。当然,通向GDP的路也不止西门庆故里一条,地方政府们与其急功近利,不如多花真功夫,真正为老百姓铺设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