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旧定风波 - 黄州论坛 - 黄冈论坛 - 东湖社区 - 荆楚网

 小竹123 2010-05-10
依旧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

   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只因不同意新法的
一些扰民政策,苏轼竟然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以其诗有“
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遭到恶意弹劾,在湖州任上就
被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在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这位自诩有将相之才的才子几
欲投江自尽。然而,为什么会有这篇让人敬仰的《定风波》
呢?



苏轼,苏家三杰之一,受老庄思想的熏陶,喜欢处世自然
。是一位热爱生活,生性浪漫的文人。生于书香之家,出
入官场,穿梭于儒佛道;喜欢饮酒却是酒量最小的好酒客。
所以一贯内敛而隐忍的老弟苏辙,就曾经直接劝谏他不要
“多欲”。但是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生活与人生真谛的苏轼并
没有在实际上去服从弟弟苦口婆心的建议。只是稍微的收
敛了一下。不过,一旦事到临头,还是老样子。
假若真的听从了,那他也就不是那笑呵呵的苏东坡了。

但是,这就是全部的苏轼了吗?不,不是的。我们得谨记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是完全的整体,而不该是一个平面。而苏
轼-----这位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生活与人生真谛的苏轼,
难道会是一个扁平贫瘠的人物吗?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苏
轼就是豪放派的代表,豁达大度,无疑是他的代名词。但
事实是这样子的吗?
熟悉苏轼的作品的人都应该记得,除了那篇千古传唱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外,苏轼还有几中秋词,我现在
想给大家展现的是,表现苏轼丰满人物形象的另一面的一
篇,那就是《西江月·黄州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用“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自己远
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
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
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我们可以见到豪
放词人旷达超然背后的悲情婉约的一面。所以在我们把苏
轼当做豁达人,豪放派的代表的时候,我们还要应该牢记
,他也是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
泥菩萨。在一个人没有同意之前,就把将他抬上神坛,绝
去七情六欲,这无疑是非常不人道的事情。
这位大文豪在此处表达出来他受贬谪后内心的痛苦和希冀
北方的贵人可否相怜,让他解除这样的困顿的处境。

不过,这位毕竟是苏轼,他会偶尔牢骚一下,说说一般人
想的,但是他更会说出一般人说不出的豪言。他是不会轻
易地就对困难屈服。在对人生大彻大悟上,苏轼用“我是世
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表示不再留恋庙堂,只
寄情于山水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
湖,亦曰螺丝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表达他对宦游
生活的厌倦。而这种类似的说法在苏轼传记中也是出现了
好几次的。

这样的苏轼不会损害他豁达、大度的形象,相反地可以让
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仍具有七情六欲的,是活生生的
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冰冷的神像!
《定风波》是途中遇雨,寻常处就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
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我们不难看到,作者之所
以可以这样,是因眼前景,触发心中事,便有感而发了的
缘故。
在《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
山里,人人识故侯。”也写到“竹杖”“芒鞋”,而“马”是官的
坐骑,代表着福贵显达。而作者却说前者“轻胜”过后者,
其中一个“轻”字,既言其轻巧轻便,又分明是有“无官一身
轻”的意思。表明自己决意远离浮华,归隐山林,此中深意
,耐人咀嚼。
  关于“一衰烟雨任平生”,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解释说是
:“披着衰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似乎只从
字眼解释,没有真正触及内蕴。在苏轼写《定风波》之后
半年又写《临江仙》词,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
句,可以彼此互证,可以看到苏轼对后半生兼济天下之望
是在逐渐地消退,可以说,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件是“焚
书坑儒”,那第二件丑恶的政治强暴文化的事件,无疑就是
“乌台诗案”。可以想象这位想济天下,救苍生的当事人的
受到的打击会有多大了。这次事件不仅仅是苏轼的悲哀,
也是中国整个文化史上的悲哀。
而在苏轼顶峰的代表作《赤壁赋》中,以大醉结尾。其实
亦是不得已的。不然,难道要苏轼写自己这位逐臣在现实
中的囚犯式的生活吗?难道要他在后面续上自己壮志未酬
的悲愤吗?(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不能。在这篇
赋里,这位倔强的文豪做不到这样。所以,必须得以醉结
尾。这是他巨大悲愤的特殊处理。
看完苏轼的传记与诗、词、文集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他是
传统主义者,尽管他会提出一些新观念,但骨子里其实仍
旧带着中庸的思想。不管他在个人兴趣、职业、嗜好或艺
术等领域,他都会尽可能地了解该领域的全部,以把其中
的不确定性给去除掉。这些人对任何他同意的事,在他同
意你的观点之前总是坚决不会轻易地让步的。(如他在对
待变法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和做法)此外,他比较关怀内心
的状态,他通常有探索心灵和信仰虔诚的倾向。他是别人
的良师益友:有着体谅人的善良以及人道情怀等。(比如
他培育的亦友亦徒的黄庭坚、王定国等等)
   不过,苏轼无愧是中华百年难遇的大文豪,这些面前,他
尽自己的努力去抗争命运。在被放逐的时候,他总结出了“
八面受敌读书法”(从多个角度看同一本书。比如杜牧的《
阿房宫赋》苏轼就曾经阅读百遍)与 “谪居四乐”。即“1.晨
理发2午中睡3.晚洗脚4.唱和诗”。这是明显的苦中作乐。但
也正反应了苏轼豁达的品质。
   而“也无风雨也无晴”,正如佛家有言说“菩提本无树,明净
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不尽去在意外在
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
。这也是苏轼这位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一身的人物的境界。
(相关资料可以参见《道藏》、《宋史》、《东坡志林》
及林语堂先生关于苏轼的记述等等著作,但是个人并不赞
同林语堂先生的一些关于苏轼与王安石的看法或评价。林
语堂先生在语言学的天赋值得肯定,特别是在British英语
方面,但是他个人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学历史人物等部分
的造诣和“肯定义”还是值得斟酌。所以在此稍微注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