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代替应用题中的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解所列出的方程,从而得到应用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叫做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分析题意.认真读题,反复审题,弄清问题中的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为x.合理选择未知数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之一.一般设题目里所求的未知数是x,特殊情况下也可设与所求量相关的另一个未知数为x; (3)列方程.根据所设的未知量x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求未知数x的值; (5)检验并答题.对方程的解进行检查验算,看是否符合题意,针对问题作出答案. 例1 甲船载油595吨,乙船载油225吨,要使甲船的载油量为乙船的4倍,必须从乙船抽多少吨油给甲船? 分析:先找相等的关系.乙船抽出一部分油给甲船后,使甲船的油等于乙船的油的4倍,即: 甲船的油+乙船抽出的油=(乙船的油-乙船抽出的油)×4,我们可以设乙船抽出的油为x吨,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解:设从乙船抽出x吨油,则 595+x=(225-x)×4 595+x=900-4x 4x+x=900-595 5x=305 x=61 答:必须从乙船抽出61吨油给甲船. 例2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西镇出发去东镇,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0千米.甲行30分钟后,因事用原速返回西镇,在西镇耽搁了半小时,又以原速去东镇,结果比乙晚到30分钟,试求两镇间的距离. 分析:甲从西镇出发,行了30分钟,因有事用原速返回西镇,这样又得需要30分钟,到西镇后又耽搁了半小时,甲前后共耽误了0.5×3=1.5小时,但在甲耽误的时间里,乙没有停留,因此可以看作乙比甲从西镇提前1.5小时出发,然后甲追乙,结果比乙晚30分钟到达东镇,如果设甲第二次从西镇出发到东镇所用时间为x小时,我们可以得出东西两镇的距离为: 甲时速×x=乙在甲前的路程+乙时速×(x-0.5) 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求解. 解:设甲第二次从西镇出发到东镇所用的时间为x小时,则 15x=10×(0.5×3)+10(x-0.5) 15x=15+10x-5 15x-10x=15-5 5x=10 x=2 代入15x=15×2=30 答:东西两镇的距离是30千米. 例3 哥哥现在的年龄是弟弟当年年龄的3倍,哥哥当年的年龄与弟弟现在的年龄相同,哥哥与弟弟现在的年龄和为30岁,问哥哥、弟弟现在多少岁? 分析:解答有关年龄方面的问题时,注意两人的年龄差经过多少年都不会变,因此可以根据这个差不变找等量关系.如果假设哥哥现在的年龄为x岁,由于哥哥与弟弟现在的年龄和是30岁,所以弟弟现在的年龄为30-x岁,又因为哥哥当年的年龄与弟弟现在的年龄相同,所以哥哥当年的年龄为30-x岁,又由于哥哥现在的年龄是弟弟当年年龄的3倍,所以弟弟当年的年龄为
他们的年龄差不变. 解:设哥哥现在的年龄为x,则
方程两边同乘以3,得 6x-90=90-3x-x 6x+4x=90+90 10x=180 x=18 代入30-x=30-18=12 答:哥哥现在的年龄是18岁,弟弟现在的年龄是12岁. 思考:如果设弟弟现在的年龄为x岁,如何列方程呢? 例4 小红、小丽、小强三位同学,各用同样多的钱买了一些练习本.小红买的每本是0.6元,比小强少2本,小丽买的每本是0.4元,比小强多3本,问小强买了多少个练习本?每本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设小强买了x个练习本,由于小红买的本数比小强少2本,所以小红买的本数为x-2个,小丽买的本数比小强多3本,所以小丽买的本数为x+3个.根据三人买练习本花的钱数相同,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小强买了x个练习本,则 0.6×(x-2)=0.4×(x+3) 0.6x-1.2=0.4x+1.2 0.6x-0.4x=1.2+1.2 0.2x=2.4 x=12 代入0.6×(x-2)=0.6×(12-2)=6 6÷12=0.5 答:小强买了12个练习本,每本价格0.5元. 例5 粮库内存有大米若干包,第一次运出库存大米的一半多20包,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少10包,第三次运进200包,粮库还有260包,求粮库原有大米多少包? 分析:假设粮库原有大米x包,已知第一次运出库存大米的一半多20
原有大米x包里减去前二次运出的,再加上第三次运进的,就等于260.
解:设粮库里原有大米x包,则
x=240 答:粮库原有大米240包. 例6 李钢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先骑一段上坡路,再骑一段平坦路,他到乙地后,就立即返回甲地,来回共用了3小时,李钢在平坦路上比上坡路每小时多骑6千米,下坡路比平坦路每小时多骑3千米.已知第一小时比第二小时少骑5千米(第二小时骑了一段上坡路,一段平坦路),第二小时比第三小时少骑3千米,那么:(1)李钢上坡路上用了多少分钟?(2)下坡路上用了多少分钟?(3)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李钢行驶路线从甲→乙→甲,这段路用甲→甲′表示
(1)已知第一小时比第二小时少骑5千米,而李钢在平坦路上比上坡路每小时多骑6千米,也就是上坡路比平坦路每小时少骑6千米,所以李钢 分钟,就可得出李钢上坡路用的时间. (2)由于第二小时比第三小时少骑3千米,第一小时应比第三小时少骑5+3=8千米,即第三小时比第一小时多骑8千米,设第三小时走了x小时平坦路,比第一小时多骑6x千米,下坡路走了1-x小时,比第一小时多骑(6+3)(1-x)千米,根据上述条件列出方程. (3)设上坡路每小时走x千米,由于平坦路比上坡路每小时多骑6千米,则平坦路每小时走x+6千米,又因为下坡比平坦路每小时多骑3千米,所以下坡路每小时走x+6+3千米,根据上坡的路程等于下坡的路程,列出方程.
解:(1)因为上坡路比平坦路每小时少骑6千米,而第一小时比第二 小时,所以上坡路共用时间:
(2)设第三小时走了x小时平坦路,则下坡路走了1—x小时,所以 6x+(6+3)(1-x)=8 6x+9(1-x)=8 6x+9-9x=8 9-3x=8 3x=9-8
所以下坡路共用60-20=40(分钟). (3)设上坡路每小时走x千米,则平坦路每小时走x+6千米,下坡路每小时走x+6+3千米,于是:
方程两边同乘以6,则 7x=4(x+9) 7x=4x+36 3x=36 x=12(小时) 答:上坡路共用70分钟,下坡路共用40分钟,甲乙两地相距24.5千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