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常德会战是续淞沪会战和台儿庄会战之后,中国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此次会战国民党代号“虎贲”的57师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况异常惨烈也付出了巨大牺牲。这里不再对战役过程再作详细介绍,而是对常德会战中双方步兵武器装备的优劣做一番比较。
手枪的暗战
日军十四年"式手枪手枪,被人们称为“王八盒子”
中国军队大量装备的“驳壳枪”
1923年,日本的枪械设计师们设计了一种口径为8毫米的自动手枪,1925年(大正十四年)定型,1927年被军方定为制式手枪,称为十四年式。被枪枪长228毫米,枪重0.65公斤。由于这种手枪的皮质枪套较大,外形圆滑,形如一个王八盖,所以被我国军民称为“王八盒子”。这种枪是二战最差的手枪之一,有效射程只有几十米,而且故障率奇高。
勃郎宁大威力(HP)手枪迄今为止是世界上设计最成功的手枪。此款自动手枪是约翰.勃郎宁在1925年去世前的遗作,威力大,可靠性高,可一次性装填13发子弹。二战时期,盟国军队向中国输送了许多该型手枪,均装备给了国民党军队。
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多、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的国家,这种授权在中国被亲切的称为“盒子炮”、“驳壳枪”、“快慢机”等。从战术角度看,毛瑟手枪150米的有效射程、每分钟40-120发的战斗射速、10-20发的装弹量正好填补了老式步枪和机枪之间的空缺。吴荣凯回忆,当时在57师里,营连长用的是“快慢机”(毛瑟手枪),师团长用的是“小手枪”(勃郎宁),排长则只能用步枪。
步枪的对决
日本三八步枪
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中正式”
谈起日军的步枪,大家就会很自然地想起电影中常见到的“三八大盖”。三八式步枪表尺射程为2400米,口径为6.2毫米,由5发弹仓供弹,枪长1280毫米,枪重3.9公斤。三八式步枪的口径小,射击精度好,但侵彻力不足,停止作用差。据参加常德会战的国民党老兵回忆,中弹后,只要不是伤在要害,一般包扎包扎,又能重新上阵。
国民党军队所使用的步枪最多的是仿德国毛色M1898的“汉阳造”和各式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从1934年起,大量的德制装备运到中国,国民党陆军的基本单兵装备也按照当时德国军事力量的标准进行装备。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92毫米毛瑟98是步枪,更多的是仿造的各型7.92毫米毛瑟步枪。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兵器制式化会议,决定将德国M1924.92毫米毛瑟步骑枪顶为制式步枪。1935年10月10日,仿制而成的中正式步骑枪正式批量生产,从而开始了其长达14年的生产历程。“中正式”是中国的第一种制式步枪,全枪长1110毫米,重4公斤,表尺射程达到了2000米,有效射程超过600米,其弹道性能和射击精度优于三八式。
“歪把子”不敌“捷克造”
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
中国军队大量装备的捷克造轻机枪
说起日军使用的轻机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歪把子机枪,它是11年式轻机枪的俗称。11年式轻机枪于1922年(大正十一年)设计成功,由于这种轻机枪的枪托向右侧弯曲,故名“歪把子”。枪的口径为6.5毫米,弹容量为30发,同样,它的侵彻力小,停止作用差,结构复杂,很容易出现故障。
国民党军队装备的轻机枪主要是捷克造ZB26式,该枪性能优异,装备国家众多,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枪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全枪重量轻,枪管可快速更换,射击精度也相当好,性能优于“歪把子”。后日军参照此枪设计了96式,99式轻机枪。原国民党74师57师171团老兵李超回忆,他带一个加强班(15人)守卫七里桥的一个碉堡,曾经在一天里用一挺捷克造机枪打退了日军3次冲锋,歼灭日军200多人。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