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酒文化论坛四十辑【8】

 雨中笠翁 2010-05-12
 
 
酒与名胜古迹
 
       中华神州大地,幅员辽阔,山川壮丽,群山耸立, 江河如网,其自然风光,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南朝陶弘景也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除了这种自然景观之外,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更有数不清的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更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在这些人文景观中,关于酒的名胜古迹,也占据着 一个重要地位,是中国人文景观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在这类名胜古迹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数诗人们留下的酒痕遗迹了。敏县太白楼有一副对联:“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 明月当头。"是的,诗人们对着青山明月,自然要酒瘾大发,诗兴大作,由是,留下了说不完道不尽的轶闻趣事。这些文人雅士,早已仙逝,但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他们又留下了多少令人神往的遗迹。以李白为例,在四川江油,就留下了太白故里、匡山书院、太白楼、月爱寺等一连串古迹,构成了以李白为中心的一 批文化景点。在安徽马鞍山,又留下了捉月台、李白衣冠家、顾白楼的古迹,流传着李白醉后捞月的故事。

  另一类名胜古迹中,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如甘肃酒泉,是霍去病击匈奴,汉武帝赐御酒劳军的故事。由于汉武帝所赐御酒仅一坛,霍去病将酒倾注到泉中,与将士共饮,这个故事,表现了霍去病与士卒同甘苦的作风。再如鸿门,只留下了一点遗迹,但面对鸿门遗迹, 也不禁使我们感受到当年鸿门宴上的紧张气氛,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极其丰富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也在名胜古迹中留下了它们的踪迹。如湖南的江南第一楼岳阳楼,就留下了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又给这座名楼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传说吕洞宾有诗说:“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在岳阳楼的楹联中,也有不少写吕洞宾三醉的。如“修到神仙, 看三醉飞来,也要几杯绿酒;托生人世,笑百般好处,都成一枕黄梁."

  在这些景观中,有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相得益彰,使自然景观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湖南的岳阳楼、潜州醉翁亭、当涂采石矶、苏州沧浪亭、黄州 东坡赤壁等等。

  这些名胜古迹,本来就景色宜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由于有了这些酒人酒诗酒文的点缀,就更加使人留连忘返了。不仅如此,这些文化名胜 古迹,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丰厚。 自然也有一些名胜古迹,由于历史久远,或由于天灾人祸,已经毁坏殆尽,或仅留遗迹,或连遗迹也被淹没,可是,由于这些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人们仍然更怀念它,凭吊它。即使仅余一木一石,人们也极为珍贵。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灵".
 
 
 
酒与戏曲
 
 酒在中国戏曲中是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饮酒在戏曲中,与吃饭几乎是同义词。在戏曲舞台上,吃饭的器皿不是饭碗、菜盘(除去极少的例外,如《鸿莺禧》、《朱痕记》、《铁莲花》等剧,因剧情的特殊需要才使用饭碗),而是用酒壶、酒杯来代替。请客吃饭,不说请用饭,而是说“酒宴摆下”。不管多么隆重盛大的场面,例如《鸿门宴》、《群臣宴》、《功臣宴》等剧,在舞台上表示丰盛笼席的道具,也只有几个酒壶和酒杯。有许多戏,是以酒或醉酒构成全剧的主要情节的。例如《薛刚大闹花灯》,是说薛刚酒醉以后,失去理智,闯下滔天大祸,把当朝太师张泰的门牙打掉,打伤国舅张天佐、张天佑,打坏太庙的神像,打落太子的金冠,引起皇帝的震怒,将对唐朝有汗马功劳的薛家一家三百多人,满门抄斩。这虽然是由手张泰衔恨,在皇帝面前进诲,才引发一场曲折激烈、忠奸斗争的悲剧,但起祸根源,却是由于薛刚酣酒,疯狂乱来的结果。后部《薛家将》的戏,主要是从这个情节引发而来,如《阳和摘印》、《法场换子》、《铁丘坟》、《双狮图》(《举鼎观画》)、《徐策跑城》,直至《薛刚反唐》等都是。

  《水浒》戏有许多是以醉酒为主要情节构成的,如《醉打山门》,是说鲁达在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智深,因素性嗜酒,每欲破戒。一日,下山闲游,见一人担酒,即上前沽饮,酒贩告以长老有令,禁寺僧饮酒。智深不昕,狂饮大醉,回寺大闹。长老遂荐往东京大相国寺。《黄泥岗》(《生辰纲》)是说晃盖、吴用等在黄泥岗智劫“生辰纲”(梁世杰送给岳父蔡京的寿礼),用的计策就是用药酒将押送官兵麻醉,然后劫取。《武松打虎》是说武松在景阳岗下店中沽饮,乘醉过岗,遇见猛虎,奋勇将虎打死。《十字坡》(《武松打店》)是说武松发配事丛l盹机斗,空铺歪执一惊‘再把啻酒店拇宿。孙二娘将武松灌醉,夜入卧房,准备杀害。其实武松是佯醉,早有戒备。二人摸黑动武,孙二娘不敌,张青赶来相助。武松通名后,张青夫妻慕其名,遂结为好友。《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是说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二人结拜。施恩之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剧目有《鸳鸯楼》、《飞云浦》、《蟆蛤岭》等剧。《得阳楼》是说宋江杀死阎惜妓,发配江州。一日,宋江到得阳楼饮酒,酒后,因慨叹个人遭遇,题诗于壁。诗被通判黄文炳抄走,送与知府蔡德章,诬宋江谋反。宋江装疯,蔡知府不信,判宋江斩刑。后被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出。 

  以醉酒构成戏的主要内容的剧目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贵妃醉酒》,是说杨贵妃备受唐明皇宠爱,曾约共饮于百花亭。时,明皇爽约,杨贵妃久候不至,问高力士,始知明皇已宿西宫梅妃处,心生怨窟,引酒独酌,自遣愁烦。《太自醉写非是说唐玄宗时,渤海国进奉蛮表,朝臣均瞠目不识。贺知章荐李白,李果识蛮文。玄宗授李为翰林院学士,命其复表。李白曾受杨国忠、高力士迫害,.遂乘醉请命令杨国忠溶墨,高力士脱靴。玄宗准奏,李挥笔成表,渤海国慑服。《醉皂》是昆曲《红梨记》的一折,是说一名皂隶奉县令差遣,邀请赵公子饮酒赏月,不料皂隶醉酒,引出一段喜剧。《醉度刘伶》与《刘伶醉酒》,是说刘伶嗜酒,自夸从来不醉,遇酒仙杜康,饮以仙酒,竟大醉不醒的故事。《酒丐》是说侠士范大杯,隐于酒,做了许多锄强扶弱的侠义之举。《醉县令》是说三国时庞统投刘备,不被重用,只委任县令,整日醉酒,不理民政,后刘备派人视察,一天之内将三月积案全部审清,刘备始服其才,委以重任。《醉战》又名《让雍州》,是说明未穆君益据雍州,好酒贪杯,竟失去雍州的故事。 

  有些戏虽然不是以饮酒、醉酒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要情节,但却是剧中某一片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细节,用这一细节塑造或深化人物性格,使之更加鲜明突出;或是用以作为强化戏剧冲突,解决戏剧矛盾,推进戏剧情节发展的一种催化剂,或是渲染戏剧氛围的一种有力的表现手段。这样的戏非常多。如《温酒斩华雄》,通过“酒尚未凉,华雄已被斩首”这→细节,突出表现了关羽的神勇无敌。《群英会》通过周瑜与蒋干两个人的佯醉,表现了周瑜的智慧谋略和蒋干的自作聪明,上当而不自知。《青梅煮酒论英雄》,通过曹操与刘备饮酒交谈,刻画了两位性格迥异,但又同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当世英雄”。《草船借箭》,通过诸葛亮和鲁肃在船上饮酒的一段戏,鲜明地刻画出两个人迥然不同的情绪与心态:诸葛亮是从容镇静,成竹在胸;而忠厚诚朴的鲁肃却是惊惶失态,手足无措。《西厢记》中,崔老夫人悔婚后,还逼令莺莺以“兄妹”的名义给张生敬酒,而张生听说悔婚,又惊又怒,在忿谶失望的心情下被迫饮下莺莺递奉的这杯“苦酒”;这一敬酒的细节,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封建社会爱情悲剧的时代内蕴。《杨门女将》中,在杨宗保的五十寿诞的寿堂上,传来了他为国捐躯的噩耗,寿堂变灵堂,余太君忍悲痛,集合了全家四世子孙,以酒酶地,祭奠杨宗保。这一奠酒的细节,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已经超越了对于杨宗保的悼念哀思;这杯酒宣告了杨家将的忠勇爱国,几世不渝s也喷洒出杨家将视死如归,义薄云天的壮志豪情。再如《十五贯》和《捉放曹》,前者尤葫芦如果不喝醉酒,就不会被委阿鼠杀死;后者吕伯奢如果不是殷勤过分,跑到前村去买酒,也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独占花魁》中,卖油郎终年辛苦积银二百两,至妓院求会花魁,适逢花魁大醉,不省人事,卖油郎侍奉通宵。花魁酒醒,颇为感动,遂以身相许。这里的醉酒成为增进爱情和友谊的手段。 

  《白蛇传》中,许仙听信法海的怂恿,强劝白素贞在端午节饮下雄黄酒,致使自素贞酒醉现出自蛇原形,将许仙吓死,引发了《白蛇传》后半部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和悲剧。《盗银壶》和《九龙杯》中的壶和杯,都是珍贵的酒器,通过盗壶、盗杯及壶、杯的失而复得,引发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间樵闹府》中的范仲禹也是酒醉后被葛登云派人暗害的。《红灯记》中,李玉和在被捕以前,喝下李奶奶递给他的一碗酒,唱了“临行喝妈一碗酒”的著名唱段,这一喝酒的细节,抒发了李玉和一家为革命誓死不屈的豪情壮志。《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与群匪喝酒的场面,实际是杨子荣显示自己的“土匪”身分,取信于座山雕的一种手段,又寓意双关地表达自己消灭群匪的决心和信念。《梅龙镇》中正德皇帝与李凤姐,一个饮酒,一个卖酒,充分表现这个“风流皇帝”借酒调情的丑态。 

  饮酒过量,就会迷失本性,失去理智,有的胡言乱语,有的胡做非为,喝得太多就昏睡不醒,任凭别人摆布。所以用“灌醉”作为手段,把对方灌得昏迷不醒,然后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就成为戏曲中常见的情节。《乌盆记》(《奇冤报》)中,赵大用毒酒将刘世昌主仆害死,谋财害命。《连环套》中,朱光祖将麻醉药投入窦尔敦的酒壶里,乘窦尔敦昏睡,盗去他的双钩。《四进士》中,宋士杰乘两个差役酒醉,偷看他们为田伦送给顾读贿赂的书信,从而揭发了一桩两个官僚行贿受贿制造冤案的丑剧。《望江亭》中,谭记儿用酒将杨衙内灌醉,盗走圣旨和上方宝剑,最后惩治了‘凶恶狡诈,仗势害人的杨街内。用灌醉对方作为手段,达到自己复仇或除奸锄暴的,是戏曲中最为常用的情节。如《刺王僚》中,专诸为姬光夺取王位而行剌姬僚。《贞娥剌虎》中,费贞娥假充公主将李虎灌醉,然后将其刺死。《审头剌汤》中,雪艳假意向汤勤献媚,用酒将其灌醉,然后刺杀了这个卖主求荣,阴谋陷害丈夫、霸占自己的卑鄙小人。《青霜剑》中,豪绅方世一为了谋占申雪贞,与媒婆姚姐同谋,买通大盗,诬陷申雪贞的丈夫董昌通匪,董昌竟被斩首。申雪贞假意允婚,在洞房中将方世一与姚姐灌醉杀死,然后携带仇人的头颅到丈夫坟前哭祭,然后自剔。《金针刺梁冀》(《渔家乐》)中,渔家女邬飞霞将东汉末年独霸朝政的大将军梁冀用酒灌醉,用金针刺死。刻画了一位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渔家女郎。 

  还有一些戏,如《搜孤救孤》,为救赵氏孤儿,程婴舍子,公孙样臼舍命,程婴在法场上用酒生祭公孙样臼和自己的儿子,这一奠酒细节揭示出两位义士为救忠臣孤儿所做的巨大牺牲,也抒发了程婴内心的极度悲痛。《伐子都》描写了子都害死颖考叔后,受到良心谴责,以致神经错乱,在金殿饮酒后,吐露真言,坦白了自己害人的罪行。《霸王别姬》在项羽被困核下,四面楚歌,全军覆没的前夕,虞姬劝酒献舞,这一场的歌舞惰酒,表达了项羽与虞姬在生离死别的依恋与悲痛。《摘绩会》中,小将唐狡在庆功宴上喝醉,借酒撒疯,竟然在风吹烛灭的瞬间拥抱楚庄王的爱妃,进行调戏,爱妃拔掉他盔上的红绩,向楚庄王哭诉,请查出盔上无缕的狂徒,予以惩处。但楚庄王从大局出发,不予追究,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摘掉盔绩,然后再点燃蜡烛,显示了楚庄王作为一代霸主的宽容大度。但与此相反,有些皇帝、君主却由于沉溺酒色,酣酒,醉酒,而丧失理智,胡做非为,有的竟然在酒醉后杀戮功臣。如《打金砖》中的刘秀(汉光武帝)将开国元勋姚期、马武等尽行杀戮;《斩黄袍》中的宋太祖赵匡脱将曾经共患难、打天下的结义兄弟郑子明斩首。而最突出的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凶残暴虐,滥杀无辜,营造酒池肉林,酣酒贪色,穷奢极欲,荒淫无道,最终导致国亡身丧。描写武王伐纣题材的剧目很多,如《封神榜》(连台本戏)、《进姐己》、《反冀州》、《朝歌恨》、《囚美里》、《炮烙柱》、《鹿台恨》、《斩姐己》、《摘星楼》等都是。在戏曲中,皇帝、亲王、豪门、贵族、大官僚、大恶霸,借酒醉作恶,杀人、霸产、劫财、奸淫,例不胜举。

  酒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利弊有很鲜明的两重件.酒对于社会既有利,也有害。有时是艺术灵感的催化剂,有时是增进爱情、友谊、勇气的兴奋剂或强化剂F但又常常是助长丑恶,激发人类兽性本能和失控的情欲,终至酿成灾祸或无可弥补的悲剧。所以酒对于人类究竟是福水,还是祸水,一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戏曲中,酒虽然是不可缺的构成因素,但它所起的作用,却大多数是反面的、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的健康情绪的负面效应。

  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撞击,是构成戏剧性的主要因素。如果一出戏只有单纯的欢乐或平铺直叙地抒情叙事,没有曲折的挫折、坎坷,没有灾祸,没有痛苦,没有斗争,没有仇恨,没有利害冲突,没有为了私欲而产生的阴谋陷害,欺侮强暴,狡诈虚伪,一般地说,也就没有强烈的戏剧性,甚至也就没有戏剧了。而酒,常常是促发戏剧性,强化戏剧性的一种媒介和手段。由于饮酒的人及其行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一般社会琐屑生活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影响;而戏曲又是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一方面说酒是构成戏剧情节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酒(具体地说是“醉酒”)又常常是造成灾祸、悲剧、苦难、仇恨等“恶德”的重要因素,因此洒在戏曲中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负面效应。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说:“水为地险,酒为人险。”意思是说,水本来是对人有利的东西,但如果不兴水利就会泛滥成灾;而酒本身并无所谓利弊,社会上的“酒祸”都是由人造成,亦即由于人的无节制地饮酒,以至醉洒、酣酒。人如果饮酒过量,就会迷失本性,轻者昏迷,任人摆布;重者在酒精的麻醉和强烈剌激下撒疯发狂,纵欲乱性,胡作非为,以致给自己、家人、社会都带来深重的苦难。由此可见,“节饮”是避免酒祸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在戏曲中,却很少表现节酒的情节。从戏剧性的需要来看,也无须表现那些为了避免酒祸而构置的节酒的情节,因为那样只会削减戏剧冲突矛盾。所以一言以蔽之戏曲中出现有关酒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由于“醉酒”而引发的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情节。比如皇帝因醉酒而杀戮功臣,甚至亡国丧身;薛刚之徒因醉酒而酿成全家被杀的惨祸一些罪恶之徒用灌醉对方达到自己害人的罪恶目的很多受害的弱;者(多为女性)用酒灌醉害人的强徒,而达到自己复仇泄恨的目的还有的是借酒调情,借酒撒疯,借酒助胆(有人是增长勇气,兴奋情绪;有人是,酒助贼人胆”,行凶作,恶),还有的是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的秘密或隐私,或是酒后昏迷乱性,失足成恨等等。当然,在戏曲舞台上,还出现很多因喜、寿,婚、丧、祭祀、庆功、钱别、结拜等等而举行的宴会场面,都是以敬酒、畅饮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这里面虽然没有什么曲折的戏剧性,但也说明酒是生活中、也可以说是戏中无所不在的“必需品”。  

  当然,也有一些与酒相关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戏。唐代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戏曲中有一出《小放牛》,描写一位年轻的村姑,向一位牧童问路,唱词是:牧童哥,你过来,我问你,我要吃好酒在哪里去买,哪哈咿呀嗨?我要吃好酒在哪里去买,哪哈咿呀嗨?” 牧童回唱道:牧童开言道,姑娘你是听。我这里用手儿一才旨,在指西才旨,南指北才旨,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杨柳树丰挂着一个大招牌。小姑娘,你过来。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衬,哪哈咿呀嗨!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

  这出载歌载舞的用山歌曲调演出的抒情小戏,把杜牧诗中用文字表现的非常含蓄隽永的诗情画意,用绚丽的戏剧形象和优美的音东、舞姿,在舞台上展示出来,这是戏剧对于诗词的丰富和具象化,也是二者巧妙的结合。 

  不过这类的戏毕竟是少数。中国从古以来,就把人类的恶德的来源,归结为“酒、色、财、气,”四个字。而酒则占据了第一位。其实贪财、好色、惬气(心胸蝙狭、妒嫉、斤斤计较等)都是实质性的情欲,深深陷入或感纵失控这些情欲,就会给生活造成灾祸、苦难和悲剧,或在人格、道德、良心、法律等方面遭到谴责甚至灭顶之灾。仅只有饮酒本身并不是同类性质的从人类本体萌发的情欲,只能说是需要适量控制的一种生理需要,少量地喝一点酒,并不能算是恶德,也不会造成什么灾难和悲剧。但为什么古人在总结恶德根源时,把酒放在了第一位?我想正是因为酒是一种助人一切罪恶更加激化的兴奋催化剂,如果饮酒过量,一旦因沉醉而迷失理性,甚或因迷失理性而酣酒发狂,胡作非为,则一切兽性、贪欲均将因理性失控,而导致更加怠肆放纵,沉沦陷溺,终至趋向毁灭的深渊。所以把酒放在了一切恶德根源的第一位。

  古典戏曲中有以专门批判酒、色、财、气的危害作为主题撰写的剧目,最有名的是李逢时编演的《四大痴》传奇,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四出戏。以酒的危害为主题的戏名《酒懂》;以色的危害为主题的戏名《扇坟》,写的是《蝴蝶梦》的故事,即京剧的《大劈板》,略谓庄子佯死,以试探其妻的贞操;以财的危害为主题的戏名《一文钱》,写的是一个名叫卢至的富豪,为富不仁,憧吝啬刻,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受到神佛的惩罚的故事;以气的危害为主题的戏名《黄巢下第》,写的是黄巢应举试,由于考官受贿而落榜,忿愚不平,聚众造反,最后兵败被杀,而受贿考官亦因渎职被诛的故事。《酒懂》的故事详见后面的剧情选目。 

  (二)戏曲中有关酒的表演程式及其他舞台表现形式
  为了表现醉酒的形象和神态,戏曲演员创造了许多生动逼真的表演程式。最常用的是形容酒醉时步履踉跄的“醉步”。醉步分为男女两式。男式醉步的表演方法是:双臂微蜷,手松握拳,两腿稍蹲,大八字步。起步时,左脚向右脚前棚步,落地后,右脚向右前方上一步。左腿稍拖起,身体稍向右倾,顺势左脚向左前方迈半步仍成大八字步。随即右脚向左脚前方阔步,姿态同前。两脚交换不停前行。女式醉步的表演方法是:双手下垂,起步时,左脚向右脚右方斜跨一步,同时双臂向左侧斜摆动。顺势右脚向右方迈出一步,同时双臂从左侧稍向右摆动。随即左脚向前跟上一步,趁势右脚向左方迈出一步,同时双臂从右侧稍向左摆动,就势右脚向前跟上一步。依此两脚不停踉跄行走。走醉步时,须两眼微锡无神,身上松弛,摆动自然。

  表现醉酒神态最重要的是眼神,因为喝醉酒的人,首先是从眼睛上反映出来。酒醉者在舞台上的眼睛称为“醉眼”。“醉眼”的特征是半睁半闭,半明半昏,看人看物都是迷离悄恍,很少正面直视对方,如果注视,常是似见未见,熟视无睹;而真正注视对方时,却又是眼珠也斜,用斜视的余光打量对方。戏曲舞台上描写醉鬼或有酣酒恶习的的人,在化妆的相貌上,常在其原有脸谱底色(如黑色、灰色等)上再用红色略涂双颊;有的则在鼻头上抹红色,象征“酒糟鼻子”。

  还有的演员在武打表演中,根据剧情,增加一些“醉打”的成分。例如厉慧良在《艳阳楼》中饰演高登,最后一场与花逢春等开打,表现酒醉尚未全醒,一面开打,一面时作呕吐状,脚步踉跄,挥舞兵器不快不稳,随着开打趋向激烈,才逐渐清醒,恢复常态。这种“醉打”的表演,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创的程式,被人们认同。

  有许多“醉打”(即酒醉后进行战斗)的表演程式,除去《艳阳楼》以外,最常见的是十八罗汉中有一位醉罗汉,在《十八罗汉斗悟空》与《十八罗汉斗大鹏》中,都有这位醉罗汉与孙悟空或金翅大鹏的别具特色的开打。不管打得多么紧张、惊险、火爆,在开打中都不能失去“醉”的特色。凡是醉打的戏,除去必须有的醉态,如醉眼迷离,醉步踉跄,身体摇晃,持物不稳等外,还常细配有用世劝、罗帽功、铺子功、嘘口功、水袖功、莺带功等特殊的高难技巧。这样就使醉打增强了技巧性、舞蹈性和优美化的审美成分。

  在《闹天宫》中,孙悟空喝醉以后,不仅要表现出醉态,还要表现出与人不同的猴子的醉态。在《八仙过海》中,李铁拐不仅要表现出醉态,还要表现出一个肢足人所特有的动作和舞姿。

  有关醉酒骑马的表演程式:戏曲中有不少醉汉骑马的表演。这种表演大都是一手执鞭,做扬鞭打马状,但走起来又都是进三步退两步,脚步踉跄地走着醉步。例如《太自醉写》等剧就是如此。如果认真推敲,这种表演是不合理的,因为演员的上半身是表现人的醉态,而下半身却表现人骑在马上,如果上下一致都是醉态,岂不是人醉马也醉了!当年盖叫天在演这类戏时,就把表演程式做了改动,他研究揣摩了生活中喝醉酒后骑在马上的真实情景,然后变化为上身前颠后仰,左摇右晃,脚下却步履如常的表演身段。这样就真实而艺术地产生了人醉马不醉的艺术效果。后来很多演员都采用了他的这种表演程式。

  在舞台上表现醉酒的形态,有许多不同的手法,有的是醉酒者的个人表演,有的则是采用其他人对于醉酒者的照料、扶持,或是对于醉酒者的感觉、反应,用以营造醉酒后的氛围,或是启示、增强观众对于醉酒的艺术感受。例如:皇帝、亲王酒醉后由太监、内侍搀扶上场,凡是有这样的情状,就表现角色是处于酒醉的状态了。后妃、公主由宫娥、侍女搀扶;豪绅、恶霸(如《武文华》的武文华、《艳阳楼》的高登)则由奴仆搀扶。而《群英会》中的周瑜和蒋干(其实都是佯醉),则由军卒搀扶上场。由在场的群众角色做陪衬动作,以表现主要角色的酣醉。最典型的是《贵妃醉酒》,在场的全体宫女,分别挽在杨贵妃的两侧,随着杨贵妃的跪拜和,东倒西歪,而互相依傍牵扯着分别向两面节奏鲜明地做着倾侧斜倚的动作,其实这已经是一种配合醉酒的伴舞或群舞的形式了。 

  一般个人表现饮酒的程式是用右手端起酒杯,置于口部,然后用左手扬起水袖,遮住口部和酒杯,脖子一仰,表示将酒饮尽,最后亮出杯底,并说一声:“干!”用水袖掩住口部,是避免把张嘴露齿的不雅形状暴露给观众,这是戏曲审美原则在舞台上的具体体现。因为戏曲舞台的审美原则是:不论生活中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即使很细微),也必须予以美化,或是予以装饰化,不允许把“丑”的东西直接呈露给观众。这一点很重要。例如战争、疯狂、伤残,以至酣酒等,在生活中都不是美的事物,但在戏曲舞台上都必须按照美的要求重新设计,予以美化。既要使观众感觉到这些事物的生活真实,又不能受到这些事物的“丑恶”的直观剌激。美化醉酒、饮酒、酣洒的形象和神态是体现戏曲审美原则的重要组要部分。 

  在戏曲中,酒保(即酒店卖酒的伙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角色,大都由丑角扮演。面部化妆大都在鼻梁上涂抹一块白粉。服装基本上是头戴蓝色尖毡帽(偶有白色尖毡帽),身穿蓝色茶衣,腰围白色短裙(腰包)。连上场念的台词,大多是带有浓郁行业性的程式化的两句对子“客来千家醉,开坛十里香。”也有念“应时珍锺昧,开坛十里香。” 在《武松打虎队《骆马湖》(《落马湖》)等剧中,酒保都有一些戏剧性很强的表演动作。例如酒保抱住酒瓮,直接向酒碗中注酒时,一面嘴里就做出“咚咚咚咚”的声音效果,象征着注酒的声音。再如《武松打虎》,当武松豪饮,用碗喝酒不能尽兴,抱起酒瓮狂饮的时候,酒保舍不得从瓮口溢出的美酒流失,就蹲下身子,以手扶案,仰面张口,用嘴去接饮武松喝酒时从瓮口漏溢的余沥,而且咂嘴啧舌,以示过瘾。这一细节把武松豪饮,美酒味醇,以及酒保卖酒平时却很难喝酒尽兴的市井性格,表现得淋离尽致。这是戏曲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夸张手法,是其他艺术形式(如话剧、影视等)所没有的。
  戏曲舞台上所用的传统酒器道具,有这样几种:
  (1)酒盘,有两种。一为铜质镀白翻边的酒盘,为剧中贵族角色所用。一为术制漆红、方形立沿的酒盘,为剧中平民角色所用。
  (2)酒壶,亦分为旋术提把(贴锡)和高脚端把(贴金)两种样式,分别为剧中平民角色和贵族角色所用。
  (3)酒斗,纸胎刷漆,长方形,左右各一方耳与口齐平,贴金矮龙。剧中贵族人物所用。
  (4)酒血,一色贴锡,图形带座。剧中平民所用的一般酒具。
  (5)酒坛,竹条编织成小口大肚的坛形,外塑纸浆,漆成黑青袖色,多有酒字,剧中表示盛洒的酒瓮。
  近来年,受话剧、影视写实道具的影响,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写实风格的酒具,如按照古代酒器实物制做的道具:搏、爵、壁之类。
 
 
酒与音乐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史,不难发现:音乐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周至春秋时期,歌曲主要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贵族和士大夫根据民歌改编创作的歌曲,颂是祭祀乐歌。风雅歌曲在宫廷及士大夫宴乐时演唱,一般以瑟或琴伴奏,故有“弦歌"之称。颂亦用瑟伴奏,但也有加琴或搏拊的。现存歌词305首,即孔子所编的《诗经》一书。这305首歌曲中,有不少与酒有关,例如有12首风、雅歌曲经常被士大夫用于“乡饮酒礼",它们是《鹿鸣》、《四壮》、《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帷》、《葛草》、《卷耳》、《鹊巢》、《采蘩》、《采苹》,被称为《风雅十二诗谱》。这套诗乐用律吕谱记写,是宋乾道(1165一1173年)年间的进士赵彦肃所传唐开元(713一741年)年间一般仪式所用之歌曲。

  《风雅十二诗谱》中,有些歌直接描写了酒,例如《鹿鸣》的第二、第三段:

  呦呦鹿鸣,食野之慧。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忖t,君子是则是放。我有旨酒,嘉宾示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苓。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再如《鱼丽》:

  鱼丽于言,鱼尝室。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言,纺维。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言,鱼匡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维其借矣。
  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三如《南有嘉鱼》:

  南有品金,是然革革。意子有理,品真式是以乐。
  南有嘉鱼,羔,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衔。
  南有缪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辙,羔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萍、又思。

  战国时期,酒在音乐中也有反映。例如楚辞《九歌》之一《东皇太一》中的:

  瑶席兮玉啡,主持把兮穗芳。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扬梓兮树鼓,疏缓节兮安歌,陈芋瑟兮浩倡。..

  《九歌》本是古代乐歌,《离骚》、《天问》都曾提到它。传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在这部民间祭神的乐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用于朝廷大规模祭典的同名祭歌。《东皇太一》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多次重复,曲调比较简单。

  屈原的《招魂》一诗,也有一些关于酒的诗句,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美人既醉,朱颜院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作为歌词,《招魂》段落分明,转折多变,华彩缤纷,感情真挚,与它相配合的,应该是一套艺术性相当高而且很不寻常的曲调。其曲式,据杨荫浏先生分析:“前有总起,中间有显著的曲调变化,后有总结”。(《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谈起汉代的音乐,不能不谈及乐府。乐府,原本是汉代音乐机构的名称。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歌谣与乐曲,并设置了几十位文学家专门根据民间曲调填写歌词。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所搜集所创作所演唱的诗歌统称之为“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刘艇、《文心雕龙》)汉乐府有许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具有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曲名,有些就与酒有关,如《将进酒》、《置酒》。《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饶歌的名称)的一部,歌词专写宴饮赋诗之事,后用于激励士气,宴享功臣。《置酒》是相和歌大曲的一支曲子。在第五、六世纪以前,民间音乐在北方统称为相和歌。《宋书》卷二《乐志》载有《大曲》十五曲的歌词,其中就包括《置酒》。

  右也乐府与酒享有关。如宋编《乐府诗集》100卷,分为12类,其二即为“燕射歌辞”,用于飨宴。至于直接描写洒的乐府,也有不少,例如属相和歌瑟调曲的《陇西行》中的“请客兆堂上,坐客毡瞿艇。清白各异槽,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跪拜,然后持一杯。”描写了主人殷切待客的情景。又如属相和歌清调曲的《相逢行》,极力描写了富贵之家的豪华:“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豪华生活自然离不开酒。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短歌行》开头两解即与酒有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未晋初,阮籍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古琴曲,名曰《酒狂》。南北朝民歌中,写酒的也有不少,例如清商乐《读曲歌》。当时,民间音乐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统称为清商乐。《读曲歌》属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的歌曲的总称,含许多曲调)。“读曲”亦作“独曲”,即徒歌,歌唱时不用乐器伴奏。歌中有这样的词句:“思难忍,络啻语酒壶,倒写侬顿尽。”

  隋唐时期,为歌唱写作的诗人很多。李白、元旗、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李益等诗人的不少诗,都曾被人们传唱,其中不少与酒有关,例如李商隐的《杨柳枝》:

  暂凭搏酒胜元悔, 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杨柳校乃乐曲名。有白居易诗为证:“六么水调家家现,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昕,昕取新翻杨柳枝。”

  又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曾广为传唱。此曲原是一首琴歌,因琴歌将王维的诗重复了三次,故取名为《阳关三叠》。这首琴歌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脱离歌词成为一首古琴独奏曲。

  唐贞观、开元年间,曾流传一首《凉州曲》:汉家宫里柳如丝, 丰觅桃花连碧池。圣寿己传千岁酒, 天子更贯百僚诗。

  《乐苑》曰:“凉州,宫调曲。”《乐府杂乐》曰:“梁州曲,本在正宫调中,有大遍小遍。”

  《醉渔唱晚》也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其作者,有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及“后世隐者”等几种说法。乐曲描写了渔夫放声高歌、豪放不羁的醉态。

  敦煌乐谱中的《倾杯乐》,则是唐代流传的一支琵琶曲。   宋代的歌曲,主要是词。作为歌词的宋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宋·张炎《词源》)宋词的词牌,也就是乐曲,与酒有关者甚多,例如:醉太平(醉思凡)、酒蓬莱、醉中真(即洗溪沙)、频载酒、醉厌厌〈即南歌子)、醉梦迷(即采桑子)、醉花春(即渴金门,又名不怕醉、东风吹酒面)、醉泉子、倾杯乐、醉桃源(即阮郎归)、醉偎香(即朝中措)、醉梅花(即鹤鸪天)、洒落魄(即一制珠,又名醉落拓)、题醉袖(即踏莎行)、醉琼校(即定风波)、酶江月(即念奴娇)、貂裘换酒(即贺新郎)。

  宋词中,反映或描写洒的作品不少。例如苏轼《念奴娇》的“人生如梦,一搏还酶江月”,《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另外,姜菱《石湖仙》、《淡黄柳》、《角招》、《越九歌》、《霓裳中序第一》、《惜红衣》、《翠楼吟》、《玉梅令》都唱到了酒。

  在南宋,音乐还被用作推销洒的手段。“赌军酒库"在每年清明节和中秋节前后都要利用乐队、妓女和女孩子,或执乐器,或装扮故事中的角色,列成队伍,在街头游行,为推销新酒进行宣传。从酒库出发,到官厅表演了杂剧,演奏了音乐,再回到酒库。

  金代,诸宫调《董西厢》卷七之尾声,板式为散板,结束音落在商音上,其内容也牵涉到酒:“红娘怪我缘何害,非关病酒,不是伤春,只为冤家不到来。”

  元代的歌曲一一散曲,曲牌甚多,其名称与酒有关者,据不完全统计有:醉花阴、倾杯序、醉太平、醉扶归、醉中天、醉乡春、醉春风、醉高歌、醉旗儿、沉醉东风、沽美酒、梅花酒、醉娘子(又名真个醉)、醉也摩草、醉雁儿,等等。元代的戏曲一一杂剧与南戏,皆有乐谱传世,其名称与酒有关系的,杂剧有醉中天、梅花酒、酒旗儿、沉醉东风、醉春风、沽美酒、醉娘子、醉扶归、醉花阴、醉中天、醉太平;南戏有醉娘子、醉罗歌、沉醉东风、醉翁子、醉太平、醉扶归、醉中归、劝劝酒、(北)沽美酒带太平令、醉侥侥。   无论杂剧或南戏,还是散曲,以酒入词进行歌唱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白朴的杂剧《御沟红叶》的女主人公宫女韩妇人所唱的一段煞尾即为:“稳坐定自象满斟着碧玉园。拥跤绢将红叶儿怀中搂。你与我递一盏新婚庆喜的酒。"又如张可久的小令《朝天子·湖上》:

  鹦杯,玉酷,梦冷芦花被。凤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
  寿过颜回,饱似伯夷,闲如越范蠢。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

  明代和清代的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与小曲。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出现的民歌、小曲的歌词集和曲谱集就有《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玉谷调簧》、《词林一枝》、《挂枝儿》、《山歌》、《新镑雅俗同观挂枝儿》、《新镑千家诗吴歌》、《粤风》、《时尚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借云馆小唱》、《白雪遗音》等。这些集子皆收有?些与酒有关的民间歌曲。有的歌名中就有酒,例如《挂枝儿》中的《骂杜康》、《醉归队《家家扶得》、《酒风》;《白雪遗音》中的《这杯酒》、《酒》、《上阳美酒》、《醉归》、《未曾斟酒》等等。有的,内容中唱了酒,例如吴畹卿传谱的《山门六喜》,唱的就是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故事;浦文琪传唱的《玉娥郎》中有这样的词句:“五月五日是端阳,角泰香,艾虎挂门旁,富蒲洒满筋。"

  明、清的戏曲音乐,与酒有关的也不少,例如传奇《郎嘟梦》有一出名字就叫《三醉》;明、清杂剧至今存有乐谱者,只有四个全折,其中一折就是《吟风阁》一剧的《罢宴》、昆曲《小宴》、京剧《武松打虎》等,酒都是角色歌唱的重要内容。

  明、清的宫廷音乐,宴乐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清代的宴乐就有《中和韶乐队《清乐队《庆隆舞》、《筋吹》、《番部合奏》、《高丽国徘》、《瓦尔喀部乐舞》、《回部乐》、《卤簿乐》、《丹隆乐》等。其中,《筋吹》、《番部合奏》、《高丽国徘》、《瓦尔喀部乐舞》、《回部乐》都是少数民族音乐。宴飨在“三大节”即元旦、“万寿”和冬至举行,何时演奏哪一种音东,随着礼仪的进行而有严格的规定:“皇帝出入奏《中和乐》,臣工行礼奏《丹隆乐》,惰食奏《清乐》,巡酒奏《庆隆乐舞》。”(《律吕正义后编》卷四十五)

  公侯、缅绅等富贵人家,举行宴会时往往也以音乐惰酒,“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乐器用筝、基、琵琶、三弦子、拍板。....后乃变而用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明·顾启元《客座曲话》)民国时期,民歌浩如烟海,其中与酒有关的数不胜数。其中以酒为名的就有很多,例如流行于陕甘宁一带的即有《八仙饮酒》、《九杯酒》、《十杯酒》,等等。光《十杯酒》,就有分别流行于石泉、安塞、新宁、淳耀、陕北等地的名同实异的歌曲。

  民间器乐曲也有不少与酒有关,如广东音乐《三醉》、《醉翁捞月》、《玉楼人醉》、《吴宫醉舞》、《醉桃源》、《醉花阴》等等。

  在戏曲中,以酒或醉为唱段内容的依旧很多,象京剧《贵妃醉酒》、河北梆子《太白醉写》,酒都是主人公感慨系之、放声高歌的由头与内容。另外,不少曲牌也与酒有关,例如传至民国的川剧笛子曲谱,就有《沽美酒》、《劝劝酒》、《民生酒》、《双奠酒》,以及专门在饮酒设宴时应用的《双花月》、《到春来》、《大河》等。   一九三二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清唱剧诞生了。这就是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的《长恨歌》。它共有十个乐章:1.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2.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男重音、女高音二重唱),3.渔阳擎鼓动地来(男声七部合唱),4.惊破霓裳羽衣曲(未完成),5.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四部合唱),6.宛转娥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7,夜雨闻铃肠断声(未完成),8.山在虚无嫖纱间.(女声三部合唱),9.西宫南内多秋草(未完成),10.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与男中音独唱)。在第三乐章,音乐特别强调了“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一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国时期创作歌曲的内容与酒有关的也有不少,例如唐纳作词、聂耳作曲的故事影片《逃亡》的插曲《塞外村女》,第一段就有酒:

  采了蘑菇把磨推, 头昏眼花身又累。有钱人家团团坐, 羊羔美酒笑颜开。

  再如李叔同根据美国J·P·奥立韦的曲子填词的《送别》,酒为其第一段内容增添了无穷的惜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晓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如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音乐中有酒的歌曲数不胜数。例如山西民歌《诉苦翻身》,控诉了地主的罪恶:

  地主吃的酒和面, 占的是大楼院, 粮食堆的高如山, 现洋花不完。

  又如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其第三段为: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广,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财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粉碎“四人帮"后,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曾经广为传唱。

  一些歌剧也经常唱到酒,例如《刘三姐》中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时,就唱出了这样的歌声:

  你娘养你这样乖,拿个空桶给我猜, 送你回家去装酒, 几时那个恕喝几时筛。

  至于戏曲、曲艺音乐,与酒有关的唱段就更多了,不再赘述。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音乐,尤其是民歌,与酒有关者皆有不少,例如:湖南的《大采茶》(九月采茶是重阳,大姐造酒二姐尝),广东的《一把红筷》(摆上酒席请哪个?不请客人请媒人),四川的《盼红军》(七月里谷米黄金金,造好了米酒等红军),安徽的《扑蝶舞》(五月里是端阳,金壶打酒大家尝),山西的《珍珠倒卷帘》(三杯药酒露真身,吓死许仙一命亡),湖北的《越想越伤心》(二想做媒的鬼东西,只顾堂前把酒吃),河北的《十八扯》(赵匡肮吃酒熏熏醉,樊梨花吐酒闹得欢),甘肃(陇东)的《信天游》(鸡蛋壳壳点灯半炕明,烧酒蛊蛊淘米也不嫌你穷),江苏的《孟姜女》(九月九来是重阳,家家饮酒菊花香),陕西的《花鼓子》(打下大鱼长街卖,打下小鱼换酒喝,我们众位来喝几蛊〉.....

  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与酒有关的民歌,就更多了,例如蒙古族的《酒歌》,俩族的《手拿酒杯举过眉》,乌孜别克族的《一杯酒》,裕固族的《喝一口家乡的青裸酒》,藏族的《敬上一杯青裸酒》,维吾尔族的《金花与紫罗兰》(我最爱那葡萄酒,更爱你的歌声比酒甜),撒尼族的《撒尼人民多欢喜》(喜笑颜开的老倍们,痛痛快快干一杯),壮族的《对歌》(唱歌莫给歌声断,喝酒莫给酒壶干),土家族的《长工歌》(好酒好肉老板吃,皮和骨头待长工).....

  综观中国数千年的音乐史,可以发现,音乐和酒大致有着这样的关系:

  (一)酒为低吟高唱的由头。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歌声,通过酒抒发了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又如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其“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的歌声,通过酒抒发了粉碎“四人帮"、人民得解放的无比兴奋。

  (二)以音乐写饮酒之人的精神状态,抒发饮酒之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古琴曲《酒狂》。魏之末年,司马氏专权,士大夫言行稍有不慎,往往就招致杀身之祸。阮籍放纵于饮酒,一方面避免了司马氏的猜忌,一方面也使司马氏胁迫、利用他的企图归于无效。《酒狂》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他似乎颓废实际愤攘的情感。又如古琴曲《醉渔唱晚》,它描摹了一位以打鱼为生的隐者放声高歌、自得其乐、豪放不羁的醉态,抒发了作者忘情于山水,纵情于美洒的思想感情。

  (三)以酒为歌唱的重要内容。

  例如明代民歌《骂杜康》、《酒风》,清代民歌《这杯洒》、《上阳美酒》,民国时期的民歌《八仙饮酒》、《十杯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赞酒歌》、《丰收美酒献给毛主席》。又如,器乐曲广东音乐《三醉》和琵琶曲《倾杯乐》。另外,前面说过,不少词牌、曲牌之名称,或含有酒,或酒有关。它们最初都是一首词或一支曲子的名称,其词或曲子被广为传唱之后,时人纷纷摹仿,于是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音乐格式,包括唱词的格律,其名称也就成为该曲牌或词牌的名称,例如《倾杯乐》。还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词牌或曲牌,例如《念奴娇》,由于某人所填之词或曲影响很大,并且与酒有关,例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问世之后,广为传唱,其主旨,又全在末句“人生如梦,一槽还酶江月"中,于是,时人就以《酶江月》作为《念奴娇》的别称。

  (四)音乐与酒皆是古代“礼"的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国君宴请臣惊宾客,在古代也是一种礼仪(燕礼),在这种场合,自然要奏乐,例如周代的《小雅·鹿鸣》、清代的《清乐》,等等。礼乐互用,酒乐相配,在明君臣之礼的同时,激发群臣宾客的忠贞。不过在民间,酒宴几乎没有什么礼仪作用,因而音乐与酒的关系,只是惰酒助兴罢了。

  (五)以音乐推销酒。

  前面说过的南宋“赌军酒库"用音乐、杂剧推销新酒的情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现今的酒类电视广告,大多配以相应的音乐。

  音乐与酒,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美酒飘香歌绕粱。芬芳的美酒,美妙的旋律,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丰富着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