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酒文化论坛四十辑【9】

 雨中笠翁 2010-05-13
 
 
酒与影视
 
      生活中有酒,艺术反映生活必定涉及到酒,同时也丰富和推动了酒文化。影视作为大众传媒代表性最强,当代性最突出的载体,对酒的描绘十分普及并愈加精彩,影视中的酒文化也就更生活化和典型化。
  
  先说电影。从中国影片诞生的一九0五年起,酒就很快出现在银幕上,并显现出几个鲜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九0五年到民族电影辉煌的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起步时期。开始为戏曲纪录片,中经家庭默片到社会电影,我国的电影创作便以其思想内涵与民族特色,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脉系。酒在这一时期,先是作为生活“伴侣,,出现在餐桌上,后又介入人的日常交往中,酒文化也就从血缘亲情,接风壮行等等社会常态里,形成艺术趣味,给年轻的中国影片增加了或温馨、或欣喜、或幽默、或愁苦、或悲愤等等有滋有味的色彩。至今完整保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里的最早影片《劳工之爱情》,是这样表现酒的:
  年轻木匠想娶老中医的女儿为妻,老中医不同意,并拒见木匠。小伙子就动脑筋巧设机关布下“陷阱",让酒馆里的酒徒在酒后迷迷糊糊时被摔得腿伤腰疼,纷纷去老中医处看病。中医一下子生意兴隆,大赚其钱。木匠和其女儿也频繁接近,最终喜结良缘。酒在影片中,既是酒徒的“身份证",又是术匠借此捉弄洒徒向老中医献殷勤以便达到娶其女儿这一目的的“通行?quot;。酒在这里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
  
  第二阶段,为中国电影攀升期,洒在影片里“扮演',着有份量的“角色"。这主要指三、四十年代的党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为主潮的中国电影,从《大路》到《万家灯火》、从《渔光曲》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紧扣时代脉搏关切社会问题,并集中反映民族斗争和祖国两种命运的决战。酒在这些影片里,不单纯是生活细节,而是有着明确的人生内涵与阶级倾向.杜甫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我国电影攀升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再现。由于更加真实感人,从而深刻揭示了腐朽社会制度对人们灵魂的锈损。典型的例子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张忠良在国统区由热血青年蜕变成卖身求荣的败类,从一位善良有情义的丈夫扭曲为寡廉鲜耻的小丑,“花天酒地"的“酒,,在他身上产生了堕落的效果。先是喝闷酒,然后喝花酒,最后在灯红酒绿里迷失自身,认不清人生道路,终于跌入他原先憎恶的剥削阶级,被温柔的妻子、正直的母亲所唾弃。酒在这部电影里反映了当时“大后方',的实际,折射出国统区反动政治极为腐败的一个侧面。围绕着酒而出现的各种活动,甚至是划拳行令、高脚杯暧昧地一碰,都清晰显示出腐败的社会风气和丑恶的人物性格。酒在这里几乎是昏然廉烂的影子、醉生梦死的注脚。
  
  从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去看,影片中的酒更多的是营造人生氛围,说明心境,观照命运。当码头工人、洋车夫在小酒馆和家中饭桌上喝酒时,无一不在揭示某种情绪。如《八千里路云和月》里的高礼彬与江玲玉,在抗战胜利后喜结良缘,举杯祝酒,一为秦晋之好,二为欢庆胜利。高高举起的满杯酒,体现了美,象征着正义。俗话说,酒是民情人心,酒文化里有爱憎,有精气神儿。一壶酒可能是一腔苦水,一杯酒也可能是一首赞歌,在中国电影的攀升期,酒和酒文化就是如此鲜明地存在着,表现着。
  第三阶段,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期,歌颂英雄,酒只是点缀。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电影作为党的舆论宣传重要工具和艺术的前沿阵地,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电影工作者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空前热情与积极参予,使影片有了数量和质量的飞跃。从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到《白毛女》、《董存瑞》,再到建国十周年前后的《祝福》、《红旗谱》、《青春之歌》、《老兵新传》、《女篮五号》、《烈火中永生》、《冰山上来客》和《李双双》、《锦上添花》等等一批又一批优秀影片的问世,鲜明的主题,生动的艺术表现,使中国电影成为亿万观众的人生教科书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意识形态作用日益明显,是使酒之类的生活小节,更显微不足道。酒文化在上述影片中是处在被合理削弱的地位,只是生活细节或情趣的点缀,但在揭露旧中国的黑暗和人物行为的不良时,酒也有画龙点睛之功。以上这些可归纳为:

  (一)渲染家庭气氛和亲朋情谊。在生活片和喜剧片里,这一取向非常突出。如《锦上添花》的喜酒、《老兵新传》的丰收酒等等。(二)揭露阴锺抨击丑行。如《视福》里鲁四老爷家的年饭酒,不仅显示出封建传统秩序,还产生出一种压抑、一种窒息,加速了祥林嫂的悲剧。《红色娘子军》里南霸天的设宴摆酒席,描画的是大地主与反动军队的流温一气。有些影片里的酒,反映的是社会风气的不正、人生的懈怠荒疏、婚姻的苦恼不爽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畅。酒在这里提供了一种发泄、一种机遇、一种表态。人借酒,艺术也借酒,使影片的语汇既有对色彩环境的捕捉,又有揭寨某些蕴含的张力。(三)突出人物个性和烘托关键时刻的人生选择。《上甘岭》里的张连长,一到战斗激烈时就找通讯员要水壶,不论是喝水还是喝酒,这一动作蕴含的人物个性是具有豪爽之气的。《烈火中永生》里的许云峰,在徐鹏飞设下的阴谋酒中,拒绝举杯,表现了其尖锐的观察与从容坚定,抒写出英雄人物的机智和果敢。不少军事片、工业片、农村片、反特片中,常有壮行酒或誓言酒,抛开某些艺术的雷同和浅薄不谈,这些酒都烘托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或一种重要选择。酒在其间,不是形式而是要作的一种人生和命运的判断。诚然,坏人也饮义气酒、决心酒,但其中的镜头语汇是批判的。英雄酒显示的是豪气和壮心,而跳梁小丑喝酒,表现的是灭亡的挣扎和回光返照般的张狂。
  
  中国电影的第四阶段,是新时期以来几代电影人辛勤努力所形成的五彩缤纷和硕果累累的时期。酒在这一时期的电影里,向多元与多样化擅变,并由影片的细节拓展为电影题材。这一阶段的影片,开始是以揭露“四人帮',的罪行为主,酒是庆功酒,摆的是欢庆宴。而那些吃“文革"饭的权贵和小人,面对人民的胜利,喝的是怅惘酒、无奈酒、苦涩酒和泄愤酒。此后,随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入发展,电影的市场化使影片出现了艺术探索片、商业娱乐片和重大题材片等等分类,对酒的描绘日渐增多。并且从家庭到酒吧、从小餐馆到大酒店、从亲朋相聚到饮酒改善人际关系、从吃喝的生理快感到复杂心理的流露。总之,这一时期电影的酒文化,从表象走向底里,从局部走向全面。若具体、简要分析,有这样几种表现: 首先,洒在电影中频频出现,成为各种人进行交往的必然中介,几乎每部影片都有酒、每个人物都饮酒。其次,洒在电影中多元而立体,饭桌有酒、广告有酒、商务活动有酒、政治较量有酒、喜怒哀乐有酒。白天喝,晚上喝,坐在车里喝,睡梦中亦喝。夫妻间、情侣间、老少间、上下间、仇敌间等等,都能碰杯。再其次,酒成为艺术探索片和商业娱乐片的重要语汇,不仅和情节扭结在一起,而且广泛地去开掘中国文化。
  
  娱乐片中的酒,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少林寺》,其关键情节是众武僧的师父,在徒弟们偷吃狗肉并饮酒时所说的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此情此景,似乎有违佛训,但却透出一种又朴素又灵悟的思辩。说明和尚对社会与人心的关注。加上全片对这一情节有铺垫有后续,突出的是佛门对正义的积极支持、对受苦受难者的大慈大悲。况且历史上有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这些又与佛的宗旨相一致。而娱乐片最关键的是在动作激烈、情节奇诡之外,显现出对英雄的赞美、对善良的讴歌、对邪恶的抨击、对人生的关怀。因此娱乐片对酒的既注重生活又不违背常理的诠释,使观众有感受又有思考,同时表现出一种大众的幽默和智慧。
  
  艺术探索片中的酒,以《红高粱》这部电影为代表。《红高粱》改编于小说,今天看来还有若干不足。但影片突出了酒的作用,它不单全片都和酒有关系,而且从民俗民风上,把酒与生活环境、人物性格、民族情怀联系在一起。甚至酒与人互为表里,形成一种淳朴、浓烈、能潇洒、能燃烧的精神。影片中的“我爷爷"从颠花轿到在高粱地娶了“我奶奶",再由撒尿酿酒到火烧日本鬼子,那浸润着浪漫、象征的酒是人的胆又是人之灵性的渲染,使面对不平和侵略的中国农民,不再是一群浑浑噩噩的百姓,而是顶天立地的汉子。酒在这里实际是人的一种表现、一种意识、一种生态。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酒,多得难以一一缕析,但概括起来酒做为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不是生活化的,就是人生化的。前者侧重于体验,后者强调体味。越是讲究内涵的电影,越不在形式上表现喝酒。这样的电影中的酒,才能有文化色彩、文化品味。
  
  再说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诞生于一九五八年,当时以直播演出的方式,向北京和有转播条件的地区放送。早期的电视剧,实际是今天电视剧的雏型。其特点为基本以扩大场景和切换镜头的办法,使舞台剧适合电视播出。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是表现忆苦思甜的《一口菜饼》和儿童剧《一百分不算满分》。
  
  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并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支柱和社会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在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迅速鼎盛起来的。现在仅中央台每年收到各地报送的电视剧就达上千部、集,电视观众占全国人口半数以上。“五个一工程"和“飞天奖"“金鹰奖"的推动,使精品佳作每年都掀起数次收视热。而电视剧与酒就在这与日俱增的“热"中,仿佛悄然无声却又绚丽多彩地结合在一起。尽管酒在数量极大的电视剧中未居十分显赫的位置,但也并非被电视剧弃置一旁。似乎酒文化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伴生,与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同步。它既是社会表现、人物命运的某种渲染,又是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某些纽带。尤须注意的是电视剧中的酒,形象地描画出社会风气的烙印。吃酒的用具,已从小瓷蛊到玲珑剔透的高脚杯,从大粗碗到易拉罐;饮酒的环境,更从小餐馆到大酒楼,从歌舞厅到夜总会,从街头排档到KTV包间。洒的种类档次越来越高。显露的不光是喝,而是显露地位和排场。不论是都市的走向豪华,还是乡村的城市化趋势,酒已在生活中多元出现,而且强劲地进入各个行业,显示了它的作用和影响。
  
  如果说电影中的酒,还是从一个情节上或体现或折射社会风情的话,电视剧已是普遍并多层次地表现洒在生活中的不可缺少。有一部电视片叫《留村察看》,下基层的县长在接风酒宴上,看到了村乡干部各种名目的喝酒,他和观众都从这一细节上明白了蔓延在干部中间的吃吃喝喝已是触目惊心地存在。而且还伴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的劝酒词。但这些场景在电视剧特别是长篇电视连续剧里,就不仅仅是情节,是片断,而是全面并多极地出现。例如表现人际关系的有《酒友队表现名酒历史的有《茅台酒的传说队表现风俗习惯的有《醉乡队表现人文趣事的有《华世奎醉写劝业场表现当代人生的有《大酒店》、《公关小姐》等等。这还仅仅是从部分剧名百中择一简要介绍而已,若从几千集中缕析酒和酒文化,恐怕一时难以综述。这也足以说明电视剧里的酒,已超过“灯红酒绿",有“星罗银凤泻琼浆,',“置酒迎风"的趋势了。
  
  概括归纳中国电视剧中的酒,除了部部有酒集集饮之外,娱乐性强的电视剧里的酒文化主要还是场景性、情节性的,象《水浒》中武松醉打蒋门神、《济公》里癫和尚让他的葫芦吸酒以戏弄财主和差役等等,都突出了酒的情景作用。至于武打类、刑侦类、追逐类电视剧,酒常常是戏与戏之间的串联和推向高潮的途径。然而这都属于浅表的酒文化形式,缺少深厚和韵味,若从社会内涵和品味上考查,电视剧的酒文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传说揭示酒是人的命运所酿造,《茅台酒的传说》和《华世奎醉写劝业场》较鲜明地展示了这一孕含。茅台酒是誉满中外的名酒,以名酒强化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取材点",电视剧生动叙述了民国初年酒师郑义成父女与土豪李万福之间的生死较量,更突出了好洒出传奇的视,角。其题材有三层意义,外层为阶级矛盾,土豪要霸占名酒与酒场,这是以财势谋酒;中层为真假茅台之争,假酒实际是谋私者向百姓巧取豪夺内层是人品、人生、人心的冲突,酒好实质是人好,没有人的真诚投入,也就没有名洒的向世,名酒的传播。《茅台酒的传说》深刻而形象地描绘了酒的历史是人的历史,酒的文化是人的文化,酒的酿造是人命运的观照。《华世奎醉写劝业场》针对天津著名企业牌匾的传说,把喝酒与书法表现为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然后进入书法艺术与人品的至美之境和忘我之惰,其实这是以醉酒的形式反映文化境界。醉而写出好字,是为书法而痴心,全身心地投入使艺术更臻完善。同时这两部电视剧还以地方特色,衬托出洒的传说汇入了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
  
  第二,以写实刻划酒是社会人心的典型表现。电视剧《醉乡》是以酒抒写湘西土家族浓郁的民俗民风,并把酒香与青山绿水和人的憨厚善良交织在一起,置酒和山、水、人同样的地位、同样的美。可酒又使陈旧的意识受到挑战,使改革的思考得以倾诉。酒让人更加清醒,看似违反常规,实际是这酒对那洒的超越。酒冲破了内心的迷惘、生活的制约、计划模式的束缚和传统秩序的固步自封。醉乡在洒的芳香四溢中升华了,人们把企盼擅变的心态,转化成参与变革的实践,酒是催化剂和助推力。这一对洒的袒露社会人心的描绘,真实反映了今天的改革步伐和时代发展。酒不但反映了生活,还使这部电视剧富有醇美的魅力。
  
  酒的一个重要功效是使人获得快感,同时借酒能浇愁,能解乏,能贺喜,能遮丑,能壮胆酒也就因此令人或更接近自我本性,或更远离原来的自己。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发袒诚和越发复杂。总而言之,酒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们的种种心态,能流露出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例如《酒友》这部电视剧,以喝酒贯穿整个情节,开始是以酒打赌,随之借酒筹款,其后养鸡专业户老毕看到了乡长老冯的辛苦,老冯也明白老毕发家后的想法。于是酒越喝越多,心越来越贴近。在近乎喜剧的氛围里,酒友成了海友。这是以酒结友,当然也有因酒反目成仇的。但不管酒诱发什么样的恩恩怨怨,相识与别离,酒文化对人们之间的网络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而电视剧比电影更注重生活境况,更真实贴近家庭,所以酒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第三,以氛围渲染出酒是时代和环境的折光。酒文化的环境作用是很大的,运用得好,对推动情节、刻划人物心理、创造环境氛围有作用,同时它还透析出相当鲜明的时代气息。例如电视剧《大酒店》,以开放城市的一座大酒店为故事的依托,描写三位旅游学校毕业生丁大伟、周天宇和金婉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同表现,事业上的各自追求、爱情上的欢欣和苦涩、酒店里的改革等等,使三个人的命运有了相异的发展。全剧围绕东方大酒店这一典型环境,并以对酒店的管理,使人物处在微妙又明显的纠葛中。在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一代为创办一流酒店的进程里,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情操和执着的人生。

  当然,也有不少影视作品单纯为着铺排豪华场面而大摆宴席,或为了所谓的“上档次"、“拍出效果"而把镜头对着大宾馆、大酒楼、大舞厅,荧屏上满是高低洒杯.靠睐悻看,却游离了剧情、苍白了人物。结果情节拖沓、环境失真、性格浮泛,电视剧越发地平庸和媚俗,糟蹋了电视剧艺术,引起了观众的失望和愤谱。
  
  中国电视剧中的酒文化,其主流是健康和充满生气并富有韵味的,对酒的刻划也逐步深入。《宰相刘罗锅》中多次写酒,如老年乾隆在宫中宴请千余老臣,既显示了他的帝王气派,又从君臣对消费品里凸现了刘捕的刚直与和蝉的拍马。至于六王爷的喝酒,实际是一种伴君修身养性之道,借酒保护自己,防止奸侵的伤害和帝王的猜忌。有一场戏是刘塘被赶出朝门回家,妻子知道丈夫为了直谏而遭诬陷,摆酒安慰。这是一桌温馨的酒席,刘塘大醉,妻子小醉。妻朝丈夫叫“醉猫",丈夫面对妻子“酒逢知己千杯少"。夫人支持丈夫,丈夫钟爱夫人,虽无言,却都在酒中、在醉里。可见电视剧中的酒文化,应以准确表现人与生活为原则。总之,应把酒放在适合的位置上,写出酒可能是生活的闪光,也可能是人生的梦魔。因此电视剧必须也只能为了人,为了艺术去展示酒文化,倘让酒淹没了艺术,那就会损伤电视剧,也扭曲了酒文化。
  
  这里只谈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中的酒文化,其他如电影纪录片、电视广告等等中的酒,那是个更宏观的课题,不在本文叙述之列了。
 
 
 
酒与中华武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人体文化,被视为国粹。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直呼为“国术”。至今在港、台和海外部分华人中,仍名之曰“国术”。数千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武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成为我们民族最独特的人体文化的瑰宝。
  
  自卫本能的升华和攻防技术的积累,是武术产生的自然基础。世界上各个民族都产生过自己的武术,但是像中国武术这样传承千载而又丰富多彩,纵观全球,却只有中国一家。武术不只是格斗技术,健身体育,而且影响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医药保健、戏剧文学、方术宗教等等。酒,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样深入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武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华武术的定义与特性
  
  武术,并不单纯指人们在争斗中简单的击打或自卫动作,挥拳舞棒,有武而无术。中华武术是经过千百年文化陶冶的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它是以中国传统哲理和论理为思想基础,以传统兵学和医学为科学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一项内容极为丰富的运动。它的流派繁多,拳法多姿,但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寓攻防于表演中形成武术独特的美学,正如人们所说:技击是武术的“灵魂”。
  
  其实武术的灵魂本质还是“气”。“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武术讲究的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势的获得才是武术的最高追求,这一点与酒所给人的胆气、豪气是一致的。
  
  任何一个拳派都是兼有功法训练、套路演练和格斗方法三种形式。历史上武术曾经是防身卫国,进身入世,修身练性的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即所谓“习文备武,君子之业也”。作为体育运动,武术自然具有一般体育项目的共性:即以身体运动为特征,以增强体质为价值。但中华武术又有区别于其他的运动项目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功法、套路、技击技术三位一体。功法或称内功,是套路演练和技击技术的基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武林俗谚,生动地说明内功在武术中的地位。技击意识是各派拳法共通的属性,每个动作,即使是简单的起势或收势,都含有制敌自卫的招法。太极拳看似柔缓无力,实际招招式式都有制人的诀窍。正是这种独特的技击意识,使武术与舞蹈、杂技等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相比,就具有一种独特的欣赏价值和美学特征。不仅如此,功法的严格要求,又使武术较其他运动项目有着独到的养生修身价值,使武术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可以长于一切运动项目。
  
  (二)在中华武术界有一句俗谚,即“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说明了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等哲学观念,还是儒家的经世思想和伦理观念,无论是医家的辩证思想,还是兵家的审时度势的变化之道,都对中华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武术与舞蹈、戏曲、杂技等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武舞”,早在周代就是重要庆典仪式的主要内容,而各种舞蹈中更把武术视为重要的基础功夫,中国戏曲文武并重,杂技中的“飞叉”、“拉弓”、“舞关刀”、“大武术”、“小武术”等节目,也直接来源于武术。
  
  (三)中华武术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拳法套路,同时在各民间的或宗教的节日庆典活动中,都离不开武术。由于以上特点,形成了中华武术与一般体育活动完全不同的文化品格,从而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强调悟性,强调灵感,强调入魔般如痴如醉的投入,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华武术与酒的结合
  
  人们常说自古诗人皆好酒,其实自古武人也同样好酒,上古的夏育、孟贲、传说中黄帝的大将力牧,以及春秋时代薛炽、养由基等都是好酒的武士。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的大将樊哙的海量,更是尽人皆知的。武人的好酒,是因酒而表现出他们的豪爽气概和尚武精神,借酒寄托他们的情怀。然而,更重要的是酒还成为他们创造超绝武功的“灵浆。”清代有名的傅家拳的创始人傅青主就是在醉中造拳的。
  
  傅青杰,名山,字青主,别号侨黄。生于一六0七年,卒于一六八四年。山西阳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学者、画家和爱国志士,同时他还精于武功。据《石膏山志》载: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
  年)春,他借子傅眉到天空寺与寺内主持道成法师演示打坐和五禽戏,并传授给当地名士吴成光,接着又传授给寺内和尚。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父子隐居期间,被何世基请至义塾讲学传武,遗留“傅拳”。其拳式动作名称与太极拳相似,又别于太极拳。1985年在武术挖掘整理中,由蔡承烈献出《傅拳谱》手抄本。1988年出版了《傅山拳法》一书,丰富了我国武术宝库。
  
  傅山留下的拳法,已经成为一个流派。而他的武功更是和他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据传:他作画时总在酒酣之后,独处一室,舞练一番,这才乘兴作画。
  
  傅青主在醉中舞拳,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神与物游的境地,然后又将这种人体文化的感悟,形诸笔墨,因而他的画具有一种山雨欲来的肃杀之气和灵动飞扬的韵味,而他的拳法又具有了一种醉态。酒、画和武术,在他身上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傅青主在醉中造拳,以醉态入武术,在现代和古代武术中,都有先例可循,“醉八仙”和“醉拳”、“醉剑”就是极重要的武术套路。
  
  醉拳、醉剑??酒与武术的具体结合
  
  “醉拳”是现代表演性武术的重要拳种,又称“醉酒拳”、“醉八仙拳”,其拳术招式和步态如醉者形姿,故名。考其醉意醉形曾借鉴于古代之“醉舞”(见《今壁事类》卷十二)。其醉打技法则吸收了各种拳法的攻打捷要,以柔中有刚,声东击西,顿挫多变为特色。作为成熟的套路传承,大约在明清时代。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即载《醉八仙歌》。醉拳由于摸拟醉者形态,把地趟拳中的滚翻技法溶于拳法和腿法。至今其流行地区极广,四川、陕西、山东、河北、北京、上海和江淮一带均有流传。
  
  作为一个独特的富于表演性的拳种,以其不同的风格特色分有三大类:一类重形,多以模拟滑稽可笑的醉态为主;一类重技,在“醉”中发展攻击性技巧,即是三指象杯的动作,亦藏扼喉取睛的杀着;再一类是技、形并重,既有醉态的酷肖,又有技法的凌厉。不管那一类,都要掌握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醉中有拳,拳法似醉,拳法的核心在于一个“醉”字,以醉取势,以醉惑人,以醉进招。其手法有刁、拿、采、扣、劈、点、搂、插等,以刁、点、搂、扣为主;腿法有蹬、弹、勾、挂、缠、踹、撩、踢等,以勾、挂、缠、踢为主;步法有提、落、进、撒、碎击、碾、盖等,以踉跄步(即醉步)为主;眼法有视、瞧、藐、瞟;身法有挨、撞、挤、靠等,这四种身法要浑成有力;跌法分佯跌、硬跌、化险跌三类;练法要求神传意发,心动形随,步碎身活,形神合一。要练到周身“无一处惧打,亦无一处不人”,挨上就着力,出手就制敌;用法讲究眼捷手,快,形醉意清,随机就势,避实就虚,闪摆进身,跌撞发招。
  
  关于醉拳,有一个歌诀:“颠倾吞吐浮不倒,踉跄跌撞翻滚巧。滚进为高滚出妙,随势跌扑人难逃。”这个歌诀对醉拳的特点进行了准确而生动的概括。醉拳中的关键在一个“醉”字,而这种“醉”仅是一种醉态而非真醉,在攻防中,踉踉跄跄,似乎醉得站都站不稳,然而在跌撞翻滚之中,随势进招,使人防不胜防。这就是醉拳的精妙之处。正因为醉拳在形态动作中一副醉态,所以就把地趟拳法一些技巧很自然地溶合进来,以跌扑滚翻动作的运用较多,主要动作有扑虎、栽碑、扑地蹦、金绞剪、盘腿跌、乌龙绞柱、鹊子翻身、鲤鱼打挺、剪腿跌、拔浪子、折腰提、跌叉、窜毛、磕子、小翻、单提等。
  醉拳套路有多种:“醉八仙”,以模拟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和蓝采和等八仙道家神化的形姿和武艺为特色,动作名称多以这些人物动作特点创编。如“吕洞宾剑斩黄龙”,“韩湘子横笛”、“张果老倒骑驴”等。“太白醉酒”的套路则是以模拟唐代诗人李白的形姿为主;“武松醉酒”、“燕青醉酒”、“鲁智深醉打山门”等套路,则以《水浒传》英雄命名,自然更显示了醉拳深厚的内涵,使其不同于一般武术拳种。
  
  “武松醉酒”一套,来源于《水浒传》中两段描写武松的文字,一是“景阳岗武松打虎”,一是“快活林武松醉打蒋门神”。前者武松是真醉,后者则是似醉而实醒。就文学家而言,是就《水浒传》的艺术性而加以研究评述,而作为武林人士,却从中受到启发,为丰富拳术套路进行创造。
  
  中国武术是独特的东方人体文化之一种,东方人体文化的核心是身心一元论,要求内外五关俱要相合,外五关即“手、眼、身、步、劲,气内五关即:“精、气、神、力、功”。扶醉上岗打虎的武松,在这一场人兽搏斗中,充分显示了他内外五关的功夫。
  
  武松打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老虎逞凶,醉者武松防御。吊睛白额猛虎首先施出了它一扑、二掀、三剪的看家招数,醉者武松面对老虎的凌厉攻势,连续躲闪,以武学“让其锋锐,攻其疲惫,'的战术先求自保,之后再伺机而攻。第二阶段是人虎搏斗相持。武松逢闪必进,守中有攻。他拿棒在手,双手抡起,劈打老虎,不想误中枯树,梢棒折断。武松只能徒手与猛虎相斗,更显示其拳法、腿法的功夫。第三段是武松反攻取胜,徒手力毙猛虎。这一段充分显示了武松的神威武勇,他一见老虎显出疲相,立刻迎上掀虎、捺虎、踢虎、打虎、毙虎!
  
  明代学者李卓吾曾在《水浒》眉批写道:“一副打虎图,活虎活人,俱在眼前。”
  “快活林醉打蒋门神”中的武松,虽然也喝了不少酒,但他却没有醉,只身迎强敌,而且知道蒋门神武艺了得,“三年上泰岳争跤,不曾有对”,“那厮不说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棍棒,拽拳飞脚,相朴为最。”不知他的门道路数的武松,自然要谨慎小心。武松佯醉动拳,用的完全是醉拳的招法,特别发挥的是醉拳的跌法与腿法。武松发以醉拳出手,就可以摸清蒋的路数,以便击败他。他以醉态,大用醉拳三跌法、身法,都是为了战胜强敌。醉拳外形特点是“身范儿,如狂似颠,步趋儿,东扯西牵”(《醉八仙歌》)。其跌法则有“挨、傍、挤、靠”、“乘虚势”的技击特长。正如拳谚所谓:“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随之跌更奇,一跌连踹何处去,千斤重体似蝶飞。”武松前颠后僵,东倒西歪,形态醉极,但神意不醉,以醉诈敌,以跌迷敌,使蒋难辨真假,一时摸不着武松的路数。这一趟“醉跌”为后面的玉环鸳鸯腿的巧踢妙用作了充分铺垫。
  
  “醉拳”的腿法极重,中国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以勾、挂、缠、踢为妙用的醉拳腿法,在武松醉打快活林中显示了神威。《水浒传》第二十九回中,武松与蒋忠大斗,武松佯醉诈败,掉头便走时,“突然转身,却先飞起左腿,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腿,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在关键时刻,“玉环鸳鸯腿”发挥了威力,这威力显示醉拳形醉神不醉、身醉腿不醉的特色。双腿连环,左右开弓,显示了腿法的平稳。武松起腿时,重心掌握变换自如,根底坚实才能左中,右旋随之又中,同时显示了醉拳腿法的刁钻:武松的第一腿是后挑腿(左腿),醉败中,不转身而突然后挑一腿,自然令追者防不胜防,而正在蒋门神招架之际,武松紧眼着已踢出第二腿(右腿),这是难度极大的“飞转身回旋踢”,左脚沾地身子即立旋右转,借飞转身腾跃力,右腿循弧旋腿,快速而角度多变,神妙而出人意料,腿腿相连如环,前后相伴似鸳鸯,怎不让蒋门神中腿!没有高超的弹跳、平衡能力和扎实的腰腿功夫是发不出玉环鸳鸯腿的;这一腿踢中蒋门神额角,亦即祖窍穴位,而且是凌空急速拧转中踢出的,力猛异常,全身之力量、重量皆集中在腿上,而又恰中额角,怎能不使身高马大的蒋门神“望后便倒”,“在地下告饶”呢。对于武林人士来说,这些具体而主动的描写,也为丰富醉拳的套路、技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除了醉拳之外,还有醉剑。剑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附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被奉为百兵之君,它曾经被尊为帝王的权威的象征,神佛仙家修炼的法器,更成为文人墨客抒情明志的寄托,也是艺术家在舞台上表现人物,以舞动人的舞具。直到今天,剑更成为各阶层中国老百姓健身的最富民族色彩的体育器
  剑。一种在新石器时代生产的古老兵器,至今在大众手中舞练,在全世界恐怕也只有剑器吧。正因如此,有人说中国有一个内涵极为丰富而悠久的剑文化体系,而酒文化同样浸润其间。

  剑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兵器,大约在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就有了剑器的发明创造,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到,用细长石薄片嵌入兽骨两侧的“石刃剑”。这种石剑体积很小,只有三寸多长,只有剑的雏形,还起不了兵器作用,可能只是生活用具。
  铜器时代剑器开始风光一时,西周以来的“铜剑”在合金、冶铸、津炼、镀面、花纹、形制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剑作为天子、诸侯的权威的象征,也开始了自己独特文化中的内涵和外延。剑的舞练形式的记载也很早。“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见《孔子家语》)“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容貌得庄焉。”(见《札记?乐记》)可见舞剑作为一种乐教习礼的教程,大约在西周已经开始形成。
  
  剑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人体文化财富。就其套路而言,有太极剑、太乙剑、八仙剑、八卦剑、七星剑、三才剑、三合剑、纯阳剑、十三剑、六合剑、武当剑、昆吾剑、达摩剑、文殊剑、青萍剑、青龙剑、青虹剑、飞虹剑、峨崛剑、昆仑剑、龙形剑、蟠龙剑、云龙剑、龙凤剑、螳螂剑、通臂剑、绵袍剑、穿弗剑、奇行剑、连环剑、白鹤剑、金刚剑、子午剑、降魔剑等等。这些剑术套路有单剑,有双剑,有用长穗,有用短穗,有单手运使的剑,有双手运使的剑,有正握走势的剑,有反握走势的剑,有单人独练的,也有双人对练的,名目繁多,形式不一。但就剑术体势而言,可归为四大类。
  
  一曰工架剑:架势规整,劈、刺、洗、砍、撩、挑、
  点、崩、击、斩、抹、勾、挂。各种剑术招势清楚洗练规范明确,是练剑者的基本训练。一招一势,端端正正,形健骨整。
  二曰行剑:此类剑运动特点是多走势,少停势,纵横挥霍,流畅无滞。
  三曰绵剑:它的特点是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至终,如圆圆无垠,连绵相属,太极剑中的不少流派的剑术皆为绵剑。
  四曰醉剑:这是酒文化浸润的剑术,它的风格独特,深受人们欢迎,尤其适于表演,多为戏曲、舞蹈艺术吸收。它的运动特点是:奔放如醉,乍徐还疾,往复奇变,忽纵忽收,形如醉酒毫无规律可循,但招招势势却讲究东倒西歪中暗藏杀着,扑跌滚翻中透出狠手。剑器作为一种武器早已从战场上消失了,现在剑器主要是一种健身器械,而剑术已经纯粹是一种和舞蹈结合起来的表演项目。而醉剑由于它那如醉如痴,往复多变和动作极强的特点,在舞剑中更占据着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如电影《少林寺》中的醉剑就是。在1980 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的独舞《剑》,就是利用醉剑的动作素材创作的。该剑舞通过借酒消愁,醉后舞剑,表现了剧中人物空怀绝技、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表演者张玉照运用醉剑的“摆浪”技巧,以及结束时空中转体的一剑砍掉灯台的表演,扬剑直指云霄的静止造型等,显示了醉剑艺术的独特的感染力和创作者的巧妙构思,以及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除醉拳与醉剑之外,还有醉棍。醉棍是棍术的一种,它是把醉拳的佯攻巧跌与棍术的弓、马、仆、虚、歇、旋的步法与劈、崩、抡、扫、戳、绕、点、撩、拨、提、云、挑,醉舞花、醉踢、醉蹬连棍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极为实用的套路,传统醉棍流传于江苏、河南的《少林醉棍》,每套36式。这里就不详加介绍了。
  
  醉拳醉剑以及醉棍,作为极富表演性的拳种,它产生的机制,鲜明地表现了东方人体象形取意的包容性和化腐朽为神奇的特点。象形取意本是人类在取法自然中的自强手段,中国武术的象形取意有四种表现,一是模拟一种传统文化背景下深藏民心的精神,如对龙的模拟是此种,另如武技和舞姿动作中的“单凤展翅”、“仙人指路”、“韦陀献样”都是此类;另一种则是对禽兽体能的象形取意,如戏曲武功的“虎跳”、“旋子”、“鹊子翻身”等;第三种是根据武术攻防规律,选取摹仿具有攻防功能的动作和形态编制的套路或招法,“螳螂拳”、“蛇拳”都是此类;醉拳的产生则是第四类象形取意。不可否认,醉酒是一种不正常的体态,然而东方人体文化却能化丑为美。醉拳不只有特殊的攻防价值,而其观赏性尤为人喜爱,“醉拳”、“醉剑”、“醉者戏猴”、“醉棍”不只是武术中的表演项目,根据这些素材创作的电影《大醉拳》和舞蹈《醉剑》都曾经是深受欢迎的节目。
  
  醉打描写的艺术魅力
  
  酒与武术技击关系之密切,也可以从艺术描写中得到进一步印证。例如《水浒传》,几乎是无打不写酒,有酒必写打。为什么?是闲笔么?是点缀么?不是。那么,道理何在呢?在武打中,他们的生命不能不活跃地显示出力量;不能不需要激动,甚至冲动;不能不需要冒失,甚至冒险:不能不需要强烈的动作,强烈的烘托,强烈的渲染,强烈的冲突。于是乎,为了生动地写好这类打斗,施耐庵从“杏花村',请来了这一令人感奋激发的物质材料一一酒。以武松、鲁智深这样的血性男儿,以武松、鲁智深那样惊心动魄的打,非有酒以壮声色不可!《水浒传》第四回有几句话单说那酒:“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性高的人?”酒能添壮士英雄胆,端的是道破了施公为什么请“酒”的良苦用心。
  
  施耐庵以酒托打,以打写人,提供了读者的心理效应、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的准备。这类在武打中出现的酒,已不是生活琐事了,而是获得了生命,获得了动作性、形象性与幽默性,成了戏剧冲突和好汉们斗争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从艺术欣赏角度看,醉打之美,美于单纯的打。因为它更加趣味盎然地感性地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上年纪的人也许还记得,旧日酒肆门口常有一副对联,其上联曰“醉里乾坤大”,我说,《水浒》的醉打里面“乾坤”更大。这乾坤,是艺术的乾坤,深入其中,虽不饮那琼液流霞,已使人有悠悠然的醉醺之感了。   首先,有一种勇气感。景阳岗一节不从打虎落笔,偏从喝酒开篇。十五碗酒使人感到武松非凡的气质和英雄的气概,为打虎作了充分的铺垫。所以他在山神庙前看到虎害印信告示时,想到身为好汉,难以转去,乘着酒兴,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岗上,醉打老虎!这就把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勇气烘托出来,引起读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理震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在“长空飘絮飞绵”的大雪之天,施耐庵大匠运斤,举重若轻,选三、两件道具:“花枪挑了酒葫芦”,来表现“打与醉”。这实在是“力加诗”的境界。这场醉,这场打美极了,浪漫极了,雅极了,也激烈极了。一支花枪,一葫芦酒,一场大火,一挺枪,一把刀,三条仇人性命!虽然,他认清了他脚下的路,他再也不彷徨、犹豫、幻想了,他只有一条路:逼上梁山了!当读者似乎看到他肩头的挑着酒葫芦的花枪,把纷扬大雪、严凝雾气逐渐溶化了时候,不由得不去探索、追求人生价值的深邃哲理。
  
  其次,有一种豪气感。鲁提辖自上五台山净了头发,本来也应“净”了“凡”心;入了空门,本来也应“空”了嫉恶如仇的念头。可是他偏生不安稳,第一次喝了酒,捕入寺院醉打山门,第二次,“吃得口滑”之后,又喝了一桶,一膀子扇了山亭,又打得“那尊金刚从台基上倒撞下来”!是的,面对那黑暗的社会,一串梵珠怎能使他安心,一部佛经怎会让他平静?他指定天宫,叫骂天蓬元帅;踏开地府,要拿催命判官”!他宁可做“裸形赤体醉魔君,放火杀人花和尚”(见书第四回〉,也不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让他“笑挥禅杖”、“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诲臣”去了!在花和尚的豪饮豪打面前,任何自身的渺小和平庸,难道还不应该摆脱,克服和净化么?

  以上,便是醉打的一种美的形态,是现实肯定实践的重要形式;当然也还有另一种形态,则是一种比较轻松的形式。武松大闹快活林,施公于一路之上,把十二三家酒店串成一根线,让英雄一路饮去,悉心造成了一个引人入胜,大快人心的妙境。在快活林酒店,武松围绕着打酒、尝酒、换酒、闹酒、泼酒、将蒋妾和两个酒保捺入酒缸等一系列恶作剧行为,辛辣地嘲弄了与官府串通一气,不可一世的恶霸势力!最后闹而成打,武松醉拳出手,迫使“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蒋门神在地上连叫“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更大胆的,作家还把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旨御酒作为好汉们的醉打时可以任意挪揄、摆弄的对象,“活阎罗倒船偷御酒”写陈太尉责十瓶御酒,“赦罪”丹诏到梁山招安,阮小七与水手们把御酒一饮而尽,换上十瓶水酒,还放水差点淹死太尉!表现了好汉们对投降的否定,间接地显示出对好汉们起义到底的肯定。至于周通醉入销金帐,被喝得八分醉的鲁提辖骑在地上痛打一顿,武松大醉如泥,酒后无德,砍狗入水,醉卧雪塘,被白虎山的孔氏弟兄吊打一顿,则构成了否定型的滑稽,表现了好汉们将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综合地看施公写醉打最大的艺术特色,乃是拳形合一。这点在“醉打蒋门神”中表现尤为突出。宋?欧阳修曾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也。”武松醉酒之意亦不在醉,在乎打也!表面上看,他“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气但实际是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这一场打以醉为形,武松着实地动了脑筋,施公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其一,他与蒋忠素不相识,他以醉试探蒋忠实力虚实,“武人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样可以胜不露色,败不慌神,进退自如,避免给施恩带来恶果; 其二,他与蒋忠素无冤仇,只有醉闹事,以佯醉来激化矛盾,把醉当作打的引爆线;其三,打的地点是快活林酒店,以醉为由,便于发挥,其四,从书中描写看,武松擅长醉拳。醉系障眼法,用以迷惑对手,实际他只是“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跌跌撞撞,飘飘忽忽之中,藏机关杀手,寓攻防技击。果然蒋门神上当了,“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在难以逆料之中,顷刻之间已被制于未防。
  
  《水浒传》高超的醉打描写,便酒文化与武术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民族风格,它不只是现实世界的严肃或轻松的反映,拳形合一的艺术表现,而成为表现故事,塑造人物,显示武功的巧妙载体。(附记:文中关于醉打艺术一节,参考和引用了王资鑫先生的《醉打的艺术魅力》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