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番禺”的第十一种说法

 虾子 2010-05-13

独家意见/林广

        古番禺县的番江实即现在的西江;阳禺境内主河,是今天的北江,时被秦人称为禺江;番江、禺江汇流后称番禺江……

  今年为广州建城2222周年,很有纪念意义。

  广州市古时称为“番禺”。古番禺县始置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广东四大古县之首,南海郡治。自三国孙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分交州置广州,才改称“广州”,治所仍为番禺。

  历史已经走过了2222年,古“番禺”的定名缘由也渐渐散隐于历史的时空中,致使今人对其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释番禺者何其多,下列为主要说法:

  1、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都说“县治有番山、禺山,固以得名”。

  2、山隅说。写《水经注》的郦道元在书中认为是“城东南有番山,城倚其上,谓番山之隅也”。

  3、人名说。该说认为当时百越一个大部落的首领,其名番禺。

  4、女神说。该说据黄帝的一段谱系和“番禺始作舟”传说,认为“番禺是一位女性海神”。

  5、蛮夷说。国家及建设部的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广博协会会长、番禺籍的秦汉考古专家麦英豪在《广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根据出土文物上有“蕃禺”二字,认为番禺意即蛮夷之邦。

  6、僻地说。在CCTV-6的《铜鼓》、CCTV-4的《国家档案“番禺”鼎》节目中,采用的解释是“偏远的地方”。

  7、咸地说。以“禺”音近侗台语“盐”。释番禺即咸水地带,是个盐村。

  8、大村说。根据是“番禺”与壮语“大村庄”音近。

  9、兽笼说。“禺”是兽名,番禺为兽笼。

  10、猕猴说。从粤语词汇修饰成分在主词后的惯例,指番禺应是“禺番”;从上古金文的象形出发,认为“禺”是一种似人的大种长尾猕猴,番是兽足印;所以番禺意即“曾见大种猕猴脚印的地方”。暗引《山海经》郭璞“禺似猕猴面大赤目长尾”注。此说最具趣怪色彩。

  从上面的诸说中可以看到,番禺名称的由来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历史之谜,这说法并不为过。

  十说中,文献载、引传说者各二,以语言文字解释的占六。

  《后汉书》成书距番禺得名已有600多年,它与《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然而我们却从具体案例中看到了不实的传闻是如何变为史料的,因而,对“文献载”的说法置信度也打了折扣。对于引传说的二种,感觉到的只是一种无根的飘渺。至于从语言学角度去考证者,虽有独到之处,但其论证的苍白单薄,实令人沮丧。

  那么,古番禺之名怎样来的?

  要寻求答案就必须了解当时边域地理和人文掌故。

  在唐杜佑的《通典》中载:“番禺即今南海郡城南江”;《辞海》中“番禺”条释为“县有番、禺二水,固以得名”,这就是说,番、禺二水在郡城南汇流为“番禺江”。问题在于现代人不知番江、禺江何指,翻开地图,也查不到番江、禺江。

  讲番禺,自然联想到今番禺区(番禺市)或广州城,但这并不是秦汉时期番禺县的概念。古番禺地域广大,大约包括了今天的粤北、粤西及珠江入海口以西地区。

  在古番禺县境中,主要有今称之为北江、西江、绥江等河流,这三条河在今三水县境内汇拢并网。

  《通典·边防典》记述东汉公孙述拥益自立时,夜郎国“大姓龙、傅、尹、董氏,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乃遣使从番禺江奉贡”。夜郎国在今贵州省,珠江水系最远的源头在云贵高原,顺西江上溯,可知源头就是今南盘江、北盘江。盘江者,番江也。今贵阳市有“番江”路,那是以流经该市的南盘江和北盘江的统称来命名的。古番禺县的番江实即现在的西江。

  《吕氏春秋·恃君》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罗、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相传黄帝四妃嫫母氏生的最小儿子名阳禺,阳禺隐居于番,中原人以其名指代此无君小国。清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说,南禺、北禺二峰在中宿峡河的两边。据文献学家考证,阳禺应在今湖南省界之南,清远以北。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其标于英德、阳山之间。阳禺境内主河,是今天的北江,时被秦人称为禺江。

  番江、禺江汇流后称番禺江,按《水经》所创的以水证地的规例,则该古县称“番禺”。

  一家之说,以纪念广州建城222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