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为何有这么多“窑” - 参考文摘 - 华声论坛

 三宝觉成 2010-05-14
北京为何有这么多“窑”
库屠左夫 发表在 参考文摘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翻开北京地图,会发现很多老地名中都带个“窑”字。难道老北京城是个大工厂?其实很简单,就像新北京地名中许多带“桥”一样,“窑”在过去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明成祖为“震动北方”,迁都北京,因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山陕工匠涌入,北京的“窑”渐渐多起来,多集中在南城一代。当时砖瓦匠较多,形
成了“大北窑”、“刘家窑”等。

  “窑”主要生产砖瓦,是旧式建筑的必需品,砖瓦容易损毁,窑厂需不断生产,以满足维修的需要,因此窑厂生存相对容易。比如清末民初,潘家园(原名潘家窑)一带砖窑达到了近百家之多。

  烧窑需用粘土,窑厂开设后,往往就地取土作为原材料,然而,黏土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周边的黏土被挖光了,窑厂就会被废弃,窑主只能另寻更好的地方开窑。随开随弃,所以北京叫“窑”的地方特别多。

  北京比较著名的“窑”有:

  大北窑:尽管名气较大,但历史并不长。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挖坑取土、建窑烧砖,称大北窑。日本投降后,一些窑厂仍保留了下来。

  黑窑厂街:明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在北京建造宫殿,修筑城墙时,工部设了5个窑厂,黑窑厂就是其中之一,专门烧制城砖,因烧出的城砖为青灰色,俗称黑砖,故称为黑窑厂。

  刘家窑:自明始,这里开了许多砖窑瓦厂,当时这里是城外郊区,取土、用工相对便宜,周边又有水源,所以是窑主们首选之地。据传一家窑主姓刘,世代烧窑,他家烧出的砖瓦成色好,不易碎,人们慕名而来,以后附近渐形成村落,称为刘家窑村。

  延庆县称“窑”的地名最多,目前保留下来的地名有20多个,因为明朝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在八达岭以北修了许多城堡,城砖就地烧制,推动了窑业的繁荣。

  老北京还有专门烧盆的窑场,俗称“盆窑”,最知名的是延庆的盆窑和丰台的白盆窑。

  颐和园南有“后窑”,修颐和园时,在此烧砖瓦,窑工多来自山东。颐和园竣工后,一部分窑工在此定居,颐和园的正门是北宫门,按“北”前“南”后的顺序,这个窑场得名“后窑”。

(《北京晨报》3.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