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视物模糊并非都是白内障

 棋中王 2010-05-15

2010年5月15日文汇报 ■王方

老年人视物模糊并非都是白内障

 

    诗人将眼睛形容为人类的“心灵之窗”,生理学家则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释了眼睛的重要意义——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视觉的。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人一上年纪就容易“老眼昏花”。一旦出现视力下降,老年朋友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得了白内障。于是,便开始满世界寻找明目去翳的药方,这对部分老年患者来说,的确可有效延缓视力减退。但仍有不少人没这么幸运,视力一天比一天差,严重者甚至失明。究竟是什么在吞噬老年人的视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斑变性就是“幕后黑手”。

   

黄斑——人眼中的精密“底片”

    人的眼球好比一架照相机,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透光的组织功能类似镜头,外界景物通过它们的折射成像。但是,光有镜头是无法拍出精美照片的,必须得有“底片”(对数码相机来说则是CCD、CMOS等感光元件)的参与,外界的景物才能留下清晰的影像。人的眼球自然也无法超越这样的自然规律,在眼球后部一个称为眼底的部位,分布着大量的感光细胞,其中有一片区域感光细胞特别密集,用裂隙灯(一种检查眼底的专用医疗设备)观察呈现黄色,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斑。

    眼底的视网膜结构对人的眼睛非常重要,视网膜中最重要的部位称为黄斑,黄斑部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因此而得名。它的中央有一个小凹叫做黄斑中心凹,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也是最关键的部位,它主要起到精细视觉的作用,可区别各种各样的颜色并进行阅读等。一旦黄斑损伤,人的中心视力就会严重下降。而视网膜的病变,就好像照相机的底片出现了问题,这是最棘手的问题。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成熟的方法能够置换视网膜,现在只能置换角膜、晶体、玻璃体。

   

黄斑变性——“谋杀”视力的黑手

    人体眼底的血管非常微小,极易受到各种损伤因子的影响,从而危害黄斑的健康。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即便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血管壁上已经开始出现胆固醇等脂类物质的沉积。换言之,血管硬化的过程从年轻时就开始了,眼部的微小血管自然也无法幸免。如果眼底血管硬化、病变的程度较重,就有可能引发老年性黄斑变性,这是黄斑变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该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病因。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黄斑变性可分为干性(也称萎缩性)和湿性(也称渗出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引起黄斑区萎缩变性;后者则为玻璃膜的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脉络膜新生血管,最终形成瘢痕。在上海的最新调研中发现,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占15.5%,其中湿性占11.9%,就是指有新生血管的;干性占88.1%,就是没有出血,有视力下降,但比较缓慢,没有湿性那么严重。最常见的症状为轻度视力模糊。

    ◆干性黄斑变性

    多发生于50岁以上,视力常为缓慢下降或视物变形。干性黄斑变性,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能力下降,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堆积了很多垃圾,营养的输送和废物的排出出现障碍,这样视网膜就会被提高,看外界物体时就会出现歪曲。

    ◆湿性黄斑变性

    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为一眼突然发生视力障碍,另一眼正常或处于病变早期,几年后也发生同样病变。随着病程的进展,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黄斑变性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它可能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疾病,除了年龄因素外,其他还未达到确切证实的因素有人种、性别、遗传、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代谢、营养、吸烟、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黄斑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黄斑变性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率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抽烟和饮酒,以及浅色素虹膜、远视、白内障的患者更易患病。

   

老年人光查视力远远不够

    眼下,有定期体检习惯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但在进行眼部检查时,很多人还是仅满足于查视力,即便查出视力有所降低,也总是以“上了年纪肯定会老眼昏花”来搪塞自己。其实,眼底检查应该成为老年人体检的常规项目。借助裂隙灯,医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眼底和黄斑的情况。如果黄斑部位出现色素紊乱、上皮萎缩、黄斑中心凹反光减弱或消失,就提示干性黄斑变性的可能;倘若视网膜下出现新生血管,局部有灰白或黄白色病灶,则说明可能是湿性黄斑变性。

    如果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变形,眼前有黑影等情况,应高度怀疑黄斑变性的可能。除了常规的裂隙灯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后续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病情较为复杂,甚至还需要接受最新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这项检查能够精确地显示眼底的细微结构,是诊断黄斑变性的“利器”。

   

治疗黄斑变性没有特效药

    从目前医学科技的发展水平来看,黄斑变性是一种治疗起来比较棘手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对处于病程早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氧化维生素、止血剂以及视神经营养药。这些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程的进展。症状较重的湿性黄斑变性患者,可尝试进行激光或光动力治疗。

    眼球的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等都是透光组织,治疗用的激光可穿透并直接到达眼底黄斑部位。激光的能量作用于新生血管,可使血管封闭,从而延缓病程的进展。但采用激光光凝疗法仅是封闭已经存在的新生血管,并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对症治疗。光动力疗法也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将一种特异的光敏剂注射到病人的血液中,当药物循环到视网膜时,用689纳米波长的激光照射局部,从而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而对正常的视网膜组织没有损伤。该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安全性较高,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

   

控制“三高”是预防的关键

    虽说年龄、遗传等是黄斑变性发病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老年人只能任由疾病的发生、发展而没有任何干预措施。在黄斑变性病程进展的过程中,局部微小血管病变是重要的损伤因素,而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三高”会对全身血管的管壁造成损害。“三高”越厉害,血管损伤的程度就越重。一个人如果携带有黄斑变性的易感基因,倘若平时注意保养,将血压、血糖和血脂都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就可以延迟黄斑变性的发病,即便不幸患此眼疾,通常症状相对较轻。如果不顾自身的生理状况,仍旧胡吃海喝,导致血脂、血糖居高不下,将加重眼底和黄斑的病变。“三高”人群除了遵医嘱用药,使病情处于可控状态,还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非处方药,如维生素C、E等,以减轻血管壁病变的程度。

    (作者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眼底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