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工程学——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baggiopw 2010-05-15
社会工程学——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类型:社科广角  作者:李永胜  添加日期:2009年7月2日  浏览次数:212
    5月中旬,“社会政策与社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会议围绕着“社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知识转化与社会政策”、“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等议题展开。近年来,社会工程学以其跨学科性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成为新兴的一门研究。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目前国内对它的研究状况如何?它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这一期,就让我们走进社会工程学来看个究竟。

  二十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日益复杂化,社会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了。尽管目前人们对社会工程学的认识尚存在许多分歧,但也取得了一些共识。通常人们认为,存在着另一类与自然工程不同的工程——社会工程,它以制度、政策、法规体系、组织等形式出现,是开放式复杂巨系统。社会工程是关于社会关系实现形式和设计、实施、组织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程学就是研究社会规则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的规律和方法的理论,它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应用基础类学科。

  社会工程学的诞生具有深远的时代背景,它是大科学大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工程知识日益综合化、整体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反映,体现了人们对日益交叉、渗透、融合的人类各种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和整合的学术自觉意识。从学理层面上看,社会工程学的诞生还有其内在逻辑依据:它促成了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走上了类似于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自然科学——自然技术——自然工程”的完备知识发展形态,形成了“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社会工程”的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生态链。   

  研究对象

  社会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规划与政策设计,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探索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与工程知识等各种知识与技术向制度、政策、体制、法规体系运用与转化的方法论问题,以求发现架设人类知识和制度政策体制结构之间桥梁的内在规律;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把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特征;三、设计建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并促进社会发展。不难看出,社会工程学既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又是一种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其中心议题是规划、设计一种社会蓝图并力图实现它,以便使人类社会活动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幸福。   

  溯源

  国外关于社会工程研究的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社会学家孔德曾提出把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并且提出了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理论。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程的概念逐步被社会科学研究者所明确,其标志是法学领域中产生了社会工程法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庞德。他认为社会工程法学要研究社会秩序,而不去争论法的性质。

  20世纪下半叶,社会工程研究在国外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整合式发展模式,即将相关学科整合在社会工程这个概念之下进行整合式研究,旨在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整体性、综合性社会问题;另一种是以欧美一些国家为代表的分立式发展模式,即把社会工程作为自己学科的独特研究视角,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运用,例如从政治学科领域,从哲学方法论领域,从社会工程组织建设等领域以及诸如公共教育、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广泛运用方面进行多种研究。

  社会工程研究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09年,美国传教士步济时来到中国,提出要培养“社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设计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社会工程思想是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的。他在1989年指出,社会工程就是改造社会、建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科学,并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思想。

  在此后,学术界进一步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工程学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注重跨学科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方法研究与运用,强调以工程理念与工程思维为指导,融合、整合并有效集成各种知识,综合运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技术和思想智慧去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工程问题;二是问题导向型的社会工程实证研究,它强调以解决重大而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为目的,分析研究典型案例。例如从网络工程、技术创新工程、高技术与社会的多行为集成系统等社会工程案例契入,作实证研究;三是从工程哲学层面上进行宏观理论研究,它注重社会工程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的元理论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工程哲学体系。   

  困境

  反思国内社会工程学的发展,目前尚存在一些困境与问题。一是理论上的困境,诸如社会工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何在?社会工程的主体是什么?二是学科建设与拓展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建构社会工程学的理论分析方法与操作技术,譬如如何建立社会系统分析模型、社会系统评价体系,如何进行动态协调分析,如何发展社会仿真技术、社会问题诊断技术、社会危机的动态监测技术,等等,亟待加以探索。三是学科发展方向的问题,表现为社会工程学的学科定位尚不清楚,与相关学科的研究边界难以厘清,尚未形成自己的学术概念范畴体系与独具特色的学术研究范式等。四是方法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的知识与技术重构及整合的可能性何在?工程思维与方法能否简单地移植到社会生活这一特殊而复杂的领域?此外,系统工程、复杂性科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如何在社会工程中进行运用等也是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可见,社会工程学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社会工程学将在深入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