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4:对什么都保持一致
你的孩子因受到罚站的惩罚而变得老老实实,你不敢变换你的策略,因为专家们说过要保持一致。不要把保持一致同一成不变混淆起来。在一个时期很成功的方法在将来就可能失败。下面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
l)让孩子走开,可以让孩子到一个指定的椅子或房间里待着,以制止他的捣蛋行为。时间要随年龄而变化,——2岁的孩子2分钟,4岁的孩子4分钟。
2)取消他的特权。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责任,而禁止他看电视、打电话或不让他出去玩。
3)不理睬他的捣蛋行为。如果不能吸引你的注意,孩子的哭闹、呕气、吵闹行为就会自动停止。
要善于尝试一些灵活的规定,但要明确一些基本的规矩。一个11岁的孩子上学穿什么衣服是可以讨论的,但要旷课则是不行的。当孩子知道一些规矩是可以灵活的,对那些不能灵活的规矩他就会很合作。
不要忘记承认自己的错误。说对不起并不代表做事不一贯,它是一种相互尊敬。这能教育孩子学会在做了错事之后主动道歉。
误区之5:把所有的孩子都同样看待
你不能让一个小孩子罚站,也不能让一个13岁的孩子走开一个人待着。孩子的个性,也对你的管教方法产生影响,对脾气温顺的孩子奏效的方法就可能对脾气倔强的孩子不起作用。
要因人而异地教育孩子。小孩需要一些限制以保证其安全,防止其吵嘴打架。对于学龄前儿童,则还要教育他们爱护公物,友好对人。可以问“别人把你的蜡笔弄得一团糟,你感觉如何?这就像你把妹妹的化妆盒弄得乱糟糟时她的感觉”。上学的孩子已经能懂得相互公平的道理。
误区之6:不做任何惩罚
如果一个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他就不会接受教训。惩罚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你做的公正,有人情味。惩罚要同他的违反家规联系起来。如果你的女儿因误了公共汽车必须让你送她上学,那天晚上就可以让她做一些额外的家务以补偿你失去的时间。
要让惩罚同他的错误大小联系起来。如果你的儿子星期五晚上回来晚了,那么让他星期六晚上待在家里老老实实是合适的,但“六个星期不许找朋友玩”则太过份了。
打孩子也许能暂时中止他的错误行为,但长期的肉体惩罚则适得其反。一个常挨巴掌的孩子不会学会自我控制,他只能学会害怕,以为一个大一点的人去打小一些的人是正当的。
误区之7:扮演心理治疗专家
你的小姑娘狠踢她哥哥的玩具,大声叫喊她恨他。不要甜甜地问:“宝贝,怎么了?告诉我你怎么了”。这种过份心理式的问话是有害的。父母不愿因唠叨而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所以他们让孩子哭闹着走开。即使在一些特殊的在外的场合,防止孩子扯头发、毁坏玩具、扔食物的规矩也应该是有效的。
如果父母说话坚决,孩子就会听话。在解释之前要制止他们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如果你的上幼儿园的孩子在打你,你要抓住他的手腕说:“你不能打妈妈,现在就住手。”然后再问:“你为什么不高兴”?
误区之8:错误地使用奖励
“别再把浴缸里的水往地板上泼,晚餐后我就让你吃一个冰淇淋”,你对你正干坏事的孩子说。问题是,如果你不给他东西,他就不会停止。一个用来制止他错误行为的奖励无异于贿赂。更表明你的规矩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只能在孩子干完事之后再予奖励,以表彰其好行为。当你发现孩子在做好事。不要把冰淇淋当成是贿赂而是当成一种赞赏的表示。
还要帮助孩子明白一种自身的奖励:一种满足的感受。可以说:“你努力干,把你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你一定会很自豪地让朋友们看到它。”
误区之9:公开地反对爱人
当父母在孩子能听到时争论关于管教孩子的规矩时,孩子就会感到茫然和不安。孩子就会学会利用父母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
父母双方管教孩子一定要态度一致。要在私下里解决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在一些基本的规定上,如做家庭作业、干家务、上床时间等问题上一定要观点一致,还要加上禁止孩子打人、偷东西和撒谎的规定。
父母可以分工管教孩子,爸爸管孩子做家务,妈妈管孩子上床睡觉。不要把管教孩子的事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一旦他或她不在时,孩子就会变得无法无天。
误区之10:假设孩子干了坏事
你的上六年级的孩子抱怨同学欺侮了他,不要这样说:“那你肯定做了什么事惹他了吧。”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你的孩子是错的,这就是告诉他:“他本来就很坏。”相反,要对事不对人。要避免“总”这个词(“你总是乱扔废物”)和“从来不”这个词(“你从来不听我的话”)。要针对某件事而指正他,如“你忘了把大衣挂起来了”。要让他知道他是能按你的要求做的,即使他这次没有做。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了麻烦,首先要听听他的观点,你的支持会使孩子平静下来,理智地看待问题,当孩子知道你站在他一边,他就会感觉得更好,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