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教育展望

 学海无为 2010-05-16

    我国21世纪的基础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急待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方向。应该说,这个决定已经勾画出了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的大致蓝图,它不失为我国基础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对策之一。
    从教育史中发现,基础教育领域是孕育教育家的沃土,如柏拉图、夸美纽斯、洛克、赫尔巴特、马卡连柯、凯洛夫、赞可夫、杜威、布鲁纳和陶行知,等等。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不研究、不懂得基础教育,是很难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然而,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大多数的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是脱节的,这正是我国不能产生大教育家和醒世教育之作的原因。我创办民校的目的,是希望在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一些尝试。几年来,在深刻的反思、比较与研究的基础上,我先后提出了坚持德、智、技、群、体、美六育并重的方针,制订了博爱、博学、乐教、乐学、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校训,规定了成长之家的原则和新世纪学子价值标准,实施了以班主任为首的导师制等措施,设计了针对中小学的创造教育模式,等等。应该说,这些思想和举措,是具有先进性的,甚至是带有超前性的。
    但是,从实践中我痛切地感到,推行这些改革措施,实在是太难、太难了。难在何处呢?难就难在我国教育大环境制约着这些改革,基础教育仍陷入在误区之中,现行的教育政策、考试办法、升学制度、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评价人才的观念等,都是与这些改革的精神相悖的。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叫得震天响,但高考升学竞争却硝烟四起;虽然早已呼吁淡化直至取消重点中小学,但现在的督导评估,仍把那些重点学校树立为标杆;有些地方也提出不得再下达升学率的指标,但是很多地方却仍然奖励那些高升学率的学校。对于这种怪现象,绝大多数的人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是已经麻木了。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个相同的心态:对于教育领导部门来说,以此显示自己的政绩;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可以获得一种荣誉感;对于获取高分的学生来说,可以出人头地;对于他们的家长来说,得到了所期望回报的满足感。不难看出,正是这几股力量构成了应试教育的强大的社会基础,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成了一块百年冰封的冻土。也许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几股力量的配合,压抑了广大青少年的个性、好奇心和创造力,从而迷失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比较发现:相对而言,大学生是自由的,而中小学生是受束缚的;大学生们是轻松的,而中小学生们负担是沉重的,尤其是中学生。难怪有人形容说:大学的门难进,进去了好混。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应试教育的严重的弊端。说实在的,每当我看到小学生们在双休日由家长们带着去参加各种特长班时,看到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和高中生们加班加点时,我感到心痛而又无可奈何!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扼杀儿童的天性?为什么要剥夺青少年们合法的休息与娱乐的权利9
    人类不日将跨人21世纪,这是一个以创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未来的社会中,科技发明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时间越来越快,专利的有效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生命,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将大行其道,劳动者对知识产业的贡献主要是智力,而不再是消耗自然资源。
    创新是知识经济竞争的核心,那么适应这种经济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在新的纪元开始之际,作为一个毕生从事教育特别是崇尚教育改革的工作者,我谈一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思考。
    第一,基础教育必须反映时代精神。时代在前进,教育必须要改革。综观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动向,教育改革已成为主旋律,为此,美国制订了2061工程,着手全面改革基础教育。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本来是备受赞誉的,各科测试均居世界榜首,即便如此,他们也在反思、检讨受中国保守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决心要通过改革把新加坡建成智慧岛
    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反映新时代的精神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向着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和趣味化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民主化涵盖内容甚广,但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是自由平等的,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克服师道尊严的旧道统。教育的个性化,是指学校的教育要尊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别是保护他们的有利于创造性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教育的多元化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学生的标准,以及各校不同的办学风格,克服公式化、标准化的大一统的教育制度。教育的智能化是要求基础教育从单纯传授知识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智力转化,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背诵零碎知识,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基础教育的趣味化,其实并不是现代才提出来的,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出乐教的原则。学生的志趣,是学习的润滑剂,是成才的核动力。扼杀学生兴趣的死板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这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趣味化教学,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乐教才会有学生的乐学,才能学有所获。
    第二,基础教育必须实施以培养青少年创造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是育人的原种场。从功能说,基础教育就是从基本道德、基本知识、基本学习方法、基本能力到基本技能诸方面为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就是塑造人的素质,因此把它定义为素质教育,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但为什么现在要重提素质教育的口号呢?这是因为应试教育已经完全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故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在谈到基础教育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加以重新认识。长期以来,国人多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好的,只是大学教育不如发达国家,其根据是我国中学生参加世界奥林匹克竞赛,数理化各科获得了众多的金牌,我国的中小学生到了美国,数学几乎都是顶尖的,出国留学生在学位课考试中,成绩大多名列前茅。这些当然都是事实,但是否可以说明我国基础教育质量高,学生的能力强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我国留学生一进入研究后就不如欧美国家的学生?为什么我国重大科学发明少得可怜,至今诺贝尔奖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呢?原因很明确,那些考试成绩只表示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是长期超强度的机械训练的结果,根本反映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少一点盲目自豪感,多一点危机感,否则我国基础教育还将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差距何在呢?差就差在我国实行的是知识灌输教育,注重记忆,追求高分;而欧美国家是启发式教育,注重理解与开阔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早已普及了。因此,我希望我国的基础教育在21世纪要以实施创造教育为目标,大力开发广大青少年的创造力。
    教育学家们普遍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但是,实际上成为天才发明家的只是少数人,原因在于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甚至存在不少压制学生创造性的现象,我国的情况尤为严重。
    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全面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全面的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而创造力是核心。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这是构成创造力的三大要素,也是实现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成果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施创造教育是一项革命性的系统工程,不转变教育观念,不跳出旧的教育制度的窠臼,不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领导部门不支持大胆实施创造教育的改革、实验,那只能是奢谈教育创新。在诸多的措施中,彻底改革旧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关键问题,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总之,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确到了改革的关键时刻,必须给它松绑,它的解放之日,乃是我国广大青少年创造力喷发之时!
    第三,必须彻底根除一切体罚学生的惩办主义教育。孔子曾说:不教而诛,非也。这说明是教育的最高原则,罚是不可取的。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三令五申,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但是有令不行,禁而不止,现在体罚学生的方法和产生的恶果,远远超过了封建时代私塾先生的戒尺。最常见是罚站、罚跑、罚跪、面壁、拧耳朵、用脚踢、用拳头打等,还有不少教师滥用忌语,用一些有刺激性的语言辱骂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坚决根治体罚学生的封建余毒!
    惩罚学生与应试教育,它们是一条藤上的两个苦果,两者相扣相依。从表面上看,触痛的是学生皮肉,但实际上伤害的是学生的心灵,前者的伤痛可能是暂时的,而后者造成的恶果却是长久的。为什么不少学生厌学?时而发生学生集体出走?为什么众多的中小学生心理出现异常?为什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体罚仅仅是现象,其根源还在于应试教育;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爱生如子的深情,那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如果不能以理育人,而是以力压人,那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热爱教育,善待学生,无私奉献,勇于创新,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面对21世纪的急剧变革的要求,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彻底转变观念,大胆改革探索,知难而进,为创建我国21世纪崭新的基础教育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