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中庸》与为学、为人之道

 昵称1445374 2010-05-18

“昔或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博士阶段的第三个学年已经过去一半,最大的感触就是在中国的现实背景做点研究真的很不容易,特别是做一点有价值的研究。机会成本、生活压力、政策变革、职称评价等外部环境迫使众多学术研究者成为“功利主义”的牺牲品,于是学术“赝品”、粗制滥造之文字、一稿多投之事件层出不穷。这曾一度使自己对学术研究产生怀疑,信心和兴趣消沉。

一、《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实为学是一个渐进式的提高过程,需要人们有一种综合的功力克服各种内部与外部环境造成的诱惑与障碍。这使我想起《中庸》中提出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观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中道”之法值得我们当今众多学人进行仿效与借鉴。“博学之”意谓为学者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中庸》所提之“学道”乃“完美主义”与“行动主义”之体现。再结合“奉献主义”之精髓即为治国安邦之栋梁。

二、《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大学》之核心内容,不愧为儒家文化之经典,中华文化之精髓,对于为人、为学、为商、为政者都大有裨益。传承先人之文化,在于“笃行之”,学以致用,用之于研究、生活与未来之工作。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谨慎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步,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故家齐而后治国。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三、为人

“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和“知识、常识、胆识、见识”

先生曾在多中场合提出人之四层次论,即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学生觉得这种提法非常之到位,充分体现了人之追求,也体现了追求之复杂性和重叠性,这与西方马斯洛之需求层级理论不谋而合。那么该四层次之人道应该如何才能实现呢?学生结合近来所见、所闻和所读之素材,发觉应该具备四个条件才能保证自己成为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之四维统一体。这四个条件乃为人之“知识、常识、胆识和见识”(如下图所示)。

生物人

经济人人

社会人

文化人

实现条件

知识、常识、胆识、见识

 

 

 

 

 

 


    人之四种层次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互联系相互关联,但是要使一个人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简而言之,“知识”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或从别人语言上获知的有关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常识”乃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一般为人处世的道理;“胆识”乃一个人的勇气和智慧;“见识”乃明智地、正确地作出判断及认识的能力。“四识,缺一不可。我们多数人最缺的是常识,其它三识,日常可以慢慢培养,但常识往往被多数学生忽视、看不起,自我清高,结果被社会所唾弃,最终怨天尤人,没有好的发展前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