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职场胜出秘诀)

 miyasa 2010-05-19
很快,伊恩就发现原定的拍摄计划存在若干缺陷:给模特拍全身,会使鞋子显得很小;观众席离舞台太远,难以看清鞋子;该种运动鞋是防水的,虽然据说是有模特脚穿运动鞋冲过水坑的镜头,但那被安排在几天后,而且拍摄点是在另一个地方。伊恩担心,这样的拍摄效果可能很难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伊恩从当地一所大学的游泳队里请了几名男女运动员,并为他们定制了运动鞋。之后,他让人在摄影棚里搭建了一个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安装了淋浴器,下面通过一些塑料水管,临时将水排到平台下的一个水桶中。
    拍摄当天,高管们入场后被领到一大块红色幕布前坐定。随着耀眼的镁光灯亮起和音乐声响起,红色幕布缓缓落下,这群人在“淋浴”下舞动着,一块半透明的帘幕盖住了他们膝盖以上的部分,仿佛除了鞋子,他们什么都没有穿。然后,镜头拉近到整个平台上唯一的色彩:跳动的鞋子,一直推进到两名高管之间停住。
    “哇!”高管们齐声喝彩,“太棒了!这是谁的创意?”于是,伊恩因此被提拔为这单业务的艺术总监。
    我问他:“你怎么会想到在摄影棚里搭建便携式淋浴器的?”他回答说:“我以前是学生联谊会成员,我们聚会时经常要搭建这些玩意儿。”
    建立一个交际网
    如何制订一个有助于你上下沟通、左右逢源的交际计划?
    除了你的老板和你的直接领导,你还需要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因为他们只代表了一个小家庭,你只与他们交流是不够的。只要条件允许,你就要不失时机地让老板的老板经常看到你的名字,让其他部门的人知道你的成就。当然,要做得得体。
    先有内容,然后再宣扬
    要想卓有成效地向别人推销你,必须随时整理好自己的履历。千万不要忘记一些重要的细节。为此,实时更新你的工作记录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假如你或者你所在的团队或部门取得了一些成绩,你最好坐到电脑前--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把它们记录在案,以备不时之需。记住,这是你的私人备忘录,必要时,不妨设个密码加以保护,不要被别人看到。除了记录下你的业绩外,还要写下你在其间发挥的作用。
 
 聪明的职场人士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贡献与公司的总体目标或战略联系起来。不要这样写:“排除了掌上电脑的无线电频率识别故障。”那是个IT目标。公司的目标总是与其战略或其基本思想紧密相连。所以,你的“自我夸奖”至少应该是这样的:
    “亲自开发、测试并发布了运用于三种新型掌上电脑设备的软件,通过无线电频率识别技术实现了产品动态的数据实时获取,减少了发货出错率,实现了后勤保障的无纸化,使整个系统范围内的存货储存成本降低了5%。鉴于我们的存货储存成本是1亿美元,5%就意味着一次可以节约500万美元。对于公司实现数据录入一体化、建立无缝实时后勤补给链的目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你在平日里所做的这些功课,将为你撰写三类报告提供丰富的素材:年度审查报告、个人内部履历、个人对外履历。这些报告都是要给重要人物阅读的。
    应该不断地更新这些报告,以备能够随时投递。如果听说可能要设立一个相关部门时,你就赶紧把个人内部履历递交给决策者,防止他把招聘信息公布在内网上;即便不成,至少你也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个,决策者可能因此而不用再去认真考虑其他人选。
    几点警告:绝大多数公司在进行内部人事调整时会有一些规定,其中有些是正式颁行的政策,有些则是不成文的惯例。假如在现在这个公司里需要告诉老板,你正在谋求公司内另一个部门的职务,记着一定要向他表明,现有部门不会因为你的离开而受到损失,同时跟他谈谈你对部门今后发展的想法。再给你出个不错的主意:隔三差五就去参加一些你估计毫无录取希望的内部面试,让老板知道,你迟早是要走的。
    千万不能让公司里的人看到你的对外履历,也永远不要承认你随时备有一份对外履历。没有什么比你正在另谋高就的谣言传得更快;类似的谣言甚至比某两个员工之间发生了不正当关系之类的谣言还要难以平息。千万不能在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个人桌面上留下蛛丝马迹。如果确实听到有某个好机会,你也要等到夜深人静时再准备履历。如果与同事闲聊时谈到这个话题,你要否认自己有一份对外履历。譬如,你可以这样搪塞过去:“我好像在哪儿存了一份旧履历,不过那个早需要更新了。”
 
 为什么迈克尔没能得到提升?
    迈克尔曾竞争过某软件公司的全球业务执行副总裁一职。他的面试非常成功,几乎已经胜券在握,只需要跨过最后一道坎--通过公司内部的全面调查和心理评估,他就能大功告成了。心理咨询顾问对他的评价很高,建议他担任该职。可是,调查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原因是所有的调查人员都看到了迈克尔的内部履历,他的几个同事认为迈克尔把团队和其他同事的努力与成绩揽为己有。就这样,迈克尔功亏一篑。老板对他说:“上层觉得你还不够成熟,不足以担此重任。”
    可见,你的内部履历就像公共文件一样,有决策权的人都会看到。所以,一定要谨记那条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规则:不想让全班都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写在内部履历上。
    关键时刻能独当一面
    如果你刚刚跨出大学校门,你最大的特长应该是你的勤奋努力。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作为职场新手,你的底子终归还很薄。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经验,你才可能完成一些重要的任务。但是,只要肯努力,总会受到关注的。
    记住:关键时刻能顶上去,将使你获益匪浅。
    20世纪80年代后期,正值奥克兰队俱乐部的鼎盛时期,当时戴夫·斯图尔特只不过是刚刚加入该俱乐部的一名投手。老实说,他在许多赛季里表现平平,可是没有哪个赛季会少了他。原因只有一个:他在受到压力时能发挥出最高水平。每逢决战的关键时刻,只要他一上场就准赢。看他打加时赛,能让你感受到棒球的无穷魅力。每当此时,他的表情总是那么坚毅,他目光炯炯地盯着击球手,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投手。也许在前面的比赛中,他会栽跟头,但在决战的关键时刻,他永远是真正的胜利之王。
    以适当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工作成果
    让他人以恰当的方式评判自己是职场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究竟是承诺的少些、做的多些更好,还是放出“卫星”,然后证明自己能够做到更好些?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你正在努力实现某个目标--比如,得到新任命、新职务或得到晋升--那你就必须得做出些承诺。反之,如果你已经重任在肩,则不妨有所保留,不要让大家对你的期望太高。但是,不管怎么样,一旦做出承诺,就要切实履行。如果你总是承诺的多、兑现的少,那人们就会把你当成一个夸夸其谈之徒。
 
  谨记:话不能随便讲,它能给你带来好处,也能让你付出代价。善于宣传自己的功劳也是一种能力。譬如,参加完一个产品交易会后,我可以这样报告:“我们的摊位在一个很偏的角落,旁边的摊主都是些笨蛋;交易会的主办方还突击检查了我们的摊位,说我们的一些产品没有场内销售许可。”但是,我也可以这样报告:“在我们展出的那块展区,我们的摊位是最火的,到我们摊位的顾客是旁边摊位的两至三倍。我们的产品都卖完了,当然有些顾客希望我们会后能送货上门。”
    以上两种说法都如实地反映了交易会的情况。切记:如何描述自己的工作决定了别人如何看待你!
    过去人们常说,分到公司里最差的部门不一定是件坏事。理由是,那样更容易脱颖而出。今天,情形却大不一样。公司会毫不留情地砍掉那些日益亏损的部门。所以,再主动要求去效益不好的部门有可能会让你尽早被解雇。即使你本人干得很出色。更重要的是,去了不好的部门,就等于剥夺了你同精英共事的机会。要知道,人才与人才在一起,才会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世界上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让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离群索居,失去周围其他精英的挑战与平衡。
    严阵以待有关提拔的相关事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以为提拔你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结果却被告知,“那个位子是你的了,只不过,我们还要走个过场。”要是没有特殊原因,老板们一般是不会“走个过场的”。要么是他们还有些保留意见,要么就是某个决策者想调查一下人事变动情况。不管他们要求你做什么--递交一份简历或者参加一个面试--都要严阵以待。如果一个比你高两级的老板之前从未见过你,他可能会审查你的简历,看看你是否具备担任新职务的资格。他们也可能从外面请一个人来和你一起参加面试。如果你不能准确回答老板提出的问题而他做到了,形势可能会骤然间不利于你。切记:这些从来都不是走走过场而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曾以为自己肯定会得到提拔,结果却空欢喜一场。务必要重视整个过程,认真按照要求,精心准备面试材料和内部简历。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定要让你的老板面子十足。只有让你的现任老板感到风光,你才能被新老板看中。
 
  招聘与晋升的四条规则
    服务生规则:你是否对服务人员粗暴无礼?你是否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你的权威?专栏作家艾比盖尔·范·巴伦把这个称为品格测试。如何对待权力比你小的人能反映你的真实品格。迪欧办公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奥德兰在聘用高管时都会进行这项测试。假如你对待服务生的态度很粗鲁,你就不会被录用。当然,你也不必与下属成为亲密无间的挚友。但是,为人要厚道一些,要礼貌待人。
    食盐规则:你在尝到食物之前会加盐吗?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认为,这个举动表明一名主管是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如果候选人在品尝食物之前先加盐的话,则不会被录用。所以你要记住,当你去竞争某一职位时,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细节决定成败!教你一招餐桌礼仪:要是有人让你帮忙拿一下盐或胡椒粉的话,把两样都给他。
    机场规则:许多经理都会用这一规则作出最后的决定。假如你因故要在机场滞留8小时,你愿意和某人待在一起吗?答案如果是“没门儿”,那可就不妙了。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很重要。多了解一些文化、历史知识和时事动态,有助于你通过这类测试。要知道,在现代多样化的办公场所,仅仅知道点体育赛事,或者会讲几个低俗的笑话已经远远不够了。
    啤酒规则:这个规则与机场规则有些相似,只不过要不了8小时。如果经过筛选,只剩下了两三个候选人,老板最有可能与哪一位喝杯啤酒?如果选中了你,那么显然你还是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在职场上,温文尔雅,亲和力强,并且不乏幽默感的人确实很有优势。不信的话,不妨回顾一下近来的历史--美国人就是这样选总统的。
    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向高层推荐自己的机会
    现在,想必你已经重新修订了自己的履历。接下来,就要看你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了。
    为了撰写本书,我曾走访了多位功成名就的人士。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曾厚着脸皮走进公司高层的办公室毛遂自荐。
    某工程师听说公司总裁要来视察他所在的工厂,就闯进了厂长办公室,向总裁作了自我引荐。他的这一举动使他日后逃脱了被解雇的厄运。
    某位女士在高尔夫球场径直走向公司高管,对他们说:“你们的双打比赛中没有女士,让我加入,怎么样?这样才公平。”当时并没有其他女士在场,应该说这是个有些荒唐的理由。可是却奏效了!她留了下来和他们一起打高尔夫。
 
 还有一个小伙子,他是公司欧盟销售状况的板报展示员,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穿着体面的西装把各种图表展示在演示板上。在某次展示会结束后,他走到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们的面前,对他们说,他很高兴能为这家公司工作,并且告诉他们,他通晓两门外语,如果公司日后有用得上法语或德语的地方,他随时乐意效劳。
    你,你的工作以及你的事业
    本书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干工作与经营事业并不是一回事。你虽然有可能把工作干得很出色,却可能会忽略甚至毁掉自己的事业。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反之,如果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经营事业而不是工作上,你有可能两者都干不好。因此,必须在工作与事业之间取得平衡。
    很多人对于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并不怎么关心。他们遵循着伍迪·艾伦译者注:美国著名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有《安妮霍尔》、《曼哈顿》、《岁月留声》、《人人都说我爱你》、《赛末点》等。的规则--“生活中80%的成功是自我表现。”所以,他们把时间都花在如何自我表现上,然后就拿着薪水回家。顺便说一下,在许多公司的高层中,都是这样的。
    那么,剩下的20%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事业看做一个独立于你个人和工作的环节,一个需要你用心经营的环节。
    让我们把你、你的工作以及你的事业当成三个不同的实体,来具体分析一下。
    你≠工作。你不等同于你的工作。无论你有多大的抱负,首先要摒除你和你的工作是一回事的这种想法。你是一个多元的、有着多种性格的个人,工作怎么能完全地代表你个人?毕竟你对知识、社交、性、精神以及艺术等的需求都不可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
    你≠事业。同样,你也不等同于你的事业。你的事业可能因为疾病(无法工作了)或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中了彩票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而出现变故,但你还是你,可能你的阅历会有所改变,但你的个性却基本不会改变。
    工作≠事业。你的工作与你的事业肯定不是一回事。你的事业可能涉及了多种工作,虽然大部分工作可能是在同一家公司。事业是一种战略,与你的工作息息相关,促使你在面对机遇时做出选择,是把握它、追逐它,还是放弃它。
    对事业心极强的人而言,这三者相互推动,形成一个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但最终它们还是各个不同的实体。
 
图1你,你的事业,你的工作
    与老板对话
    工作一旦干了一段时间而且已经上手,自己的履历表中也添了些不错的成果时,你就应该找个时间和老板“交流”一下了。
    在准备和老板谈话前,一定要搞清楚老板属于哪种类型。他是那种介意临时会面的人吗,哪怕是要谈一些严肃的话题?还是那种见面要预约的人呢?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跟他谈谈你的事业、你的前景、你的愿望等等。最重要的是,请他给你提提建议。如果你够聪明的话,就要多听少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职业路线。几乎所有的组织机构里,职务的晋升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比如,由职务A晋升为职务B,或是由职务1晋升到职务2,不可能由职务1晋升到职务B,或者由职务A到职务2。弄清楚你属于哪一个序列,明确那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技能要求。无论你现在多么有才华,多么出众,为了胜任将来的工作,你还需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要对学习有抵触的心理,要敞开胸怀拥抱它。记住:你不一定非得成为专家才能得到提拔;但懂得一些基本的技能往往有助于你的进步。
    人格。谁能帮助你?应该避免和谁交往?你未来的上司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尽量不要问太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否则的话,会让人觉得你更关心的是怎么搞关系而不是怎么把工作做好。
    怎样把工作干得更好。升职的先决条件,是出色地完成当前的工作。所以,你要把握一切机会学习如何更出色、更巧妙、更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你要有心理准备,老板可能会利用这次见面的机会让你知道他担心的问题和你的缺点所在。你也可能会惹恼他,因为你觉得自己有可能会得到晋升,却没有考虑到他已经在那个位子上干了好些年了。但是,即便交谈可能不尽如人意,你还是需要那些信息来经营自己的事业。只有知道自己现在立足何处,才能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现未来的目标。
    以下是两名工商管理硕士与老板“对话”的情况:
 
“在与老板谈话前,我在部门里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从那以后,老板开始关注我了,还告诉我部门是如何运作的。再后来,我们发展到每个月共进一次午餐。每一次谈话后我都会感受到一些变化。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事业,思考今后的发展,也正是这一点让我从新人中脱颖而出。”
    “老板告诉我,我现在的这个岗位很难得到提拔。他说程序分析员要工作满两年之后才可能升职,一直都是这样的。而真正能够在第三年得到晋升的是那些和公司创始人毕业于同一所常春藤学院的人,但我不是。听到这些的确很伤心,却让我重新规划了自己事业发展的战略。”
    坐下来与老板谈谈你的事业会让老板关注你。此外,你还可以与其他经理,甚至其他部门或系统的领导谈谈这些问题。但是,要记住,不能让老板觉得你对他不忠,或者是想避开他谋求进步。(关于这一点,详情参见第六章“时刻不忘给老板脸上贴金”)。
    假如你在一家大集团下属的某个小公司或商业部门工作,你可能只有离开现在的这个小公司、部门或是单位才能取得事业上进一步的发展。就这一点跟老板谈谈,可能对你会有好处,尤其是如果老板喜欢你,而且已经开始倚重你的能力了,或者说老板本人无意于离开现在的职位。一定要让老板清楚,你迟早是要走人的,你可不打算在这儿干到老,这一点非常重要。记住,一个“拥有”你的老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帮助你实现目标的;而一个只是“租用”你服务的老板则会推你一把。管理学的一条铁律是,任何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职业经营的一条铁律是,所有的老板终将被替代。巧妙、坦率、谦虚地说出你的理想,并真诚地寻求帮助和建议,你的理想一般都会实现。
    博比为什么会失去老板的器重?
    博比邀请老板与他共进午餐,并向老板汇报他的工作情况以及他对自己事业的思考。几个月以来,他一直在安排这次见面,除了确保能与老板单独会面外,他还煞费苦心地选择了老板最喜欢的意大利餐厅。然而,这次会面却彻底地断送了他与老板的关系。因为他告诉老板,自己要如何在5年之内达到年收入25万,并同时管理若干个部门。要知道,博比的老板有3个孩子在上大学,而他本人还不过是个中层管理人员,要应付房贷、学费等的一大堆账单。可以想象,老板会怎样看待博比。
    年轻人的毛病
    现在公司里最常见的抱怨就是,这些年轻人太需要别人的关注了,总是需要别人不断地鼓励他们,说他们干得不错。最近,一位经理跟我说:“我都快崩溃了,他们总是缠着我问,‘我干得怎么样?’‘我干得怎么样?’我要是一个月能见老板两次面就算运气不错了,可他们呢,凡事都要我评论一下,有时一天得好几次。”
 
   更多得到上层关注的途径
    只要能让你顶头上司之上的人物了解你--当然是积极的方面,就会有益于你事业的发展。
    会写。写作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技巧。如果你写得不错,或者只要能清晰地表达某个主题,你就有用武之地了。你可以自告奋勇地拟定一些大范围发布的材料,如给客户或公司利益攸关者的信,有关政策、程序、手册,以及产品的信息等。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善于撰写商务信函和公文的话,你的经理和执行官们就会找你协助他们策划项目。通过写作,你可以让那些原本不可能了解你的人也知道你的业绩。
    会说。如果希望别人把你当回事,最好请丢掉诸如“好像是”、“你知道”之类的口头禅。此外,如果别人跟你说“谢谢”,你应该回答“不客气”而不是“没什么”。总之,如果你模仿权威人士说话的方式,你自己也就离有权力越来越近了。
    我一个朋友的丈夫痛苦地抱怨说,他在单位一点都得不到重视。我建议他说话时加快语速。他疑惑地看着我,好像我是在侮辱他似的。我跟他解释说:“尽管你是我见过最言简意赅的人,而且你也很有才华,但是,你的语速太慢了,以至于妨碍了思想的表达。”我问他是不是可以说得快些,他说可以,只不过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几个月后,我又碰到了他。他告诉我,自从他加快语速后,他明显地感到别人对他另眼相待了。
    你的口音、你的语速,既能帮你,也能害你。消除口音培训正是许多外国人通向成功的桥梁。专业知识或技术有助于你找到工作,但要想继续向前,或许就得参加语言训练班了。因为只有这样,那些耳朵不太灵光的美国人才能理解你。与技术人员相比,高管阶层对交际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尽管带有浓重口音的阿诺德·施瓦辛格在美国功成名就,但人人都在谈论他的口音,这一事实本身就暴露了这个问题。
    善于陈述。在汇报小组里,那些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常常无所事事。下次,当你参与某个报告会时,争取当一下讲解员。部门报告会、客户报告会、培训与产品展示会和商展会等等,都是在公司管理人员面前露脸的机会。对新人而言,这是结交其他部门职员、扩大社交圈的大好时机。如果你在演讲方面实在不太自信的话,那就先参加些培训班。
    重视旅游。商业旅行会创造与资深人士、圈外人士、客户乃至其他你更心仪的公司等接触的机会。你可以借此发展人脉,找到良师益友,当然还有另谋高就的机会。
 
   凡事积极主动。是的,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积极主动。下一章,我们会重点探讨这一话题。希望受到关注并得到提拔的最好途径就是在干好分内工作之余,还要参加某些特别项目,或者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但要有所选择!不要抢着去干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作为新手,不管分给你什么活儿,你多半都得老老实实地去干。但是,一旦有了机会,就不要再去干那些没有回报的活儿。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采访过一位机械工程师。他说:“我一开始是质量控制工程师,干了好久,我才意识到,那是最烂的差事。如果一切正常,功劳都是别人的。可出了问题,就要拿你是问。你不是没能提前发现问题,就是事后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只要提起你,就没什么好事,那些成功的事迹里很少会出现你的名字。”后来,他调到了项目工程部。在那儿,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会产生效益,他的事业也越来越有起色。
    挂靠一个特别项目。与日复一日的正常上班相比,在某个特别项目中表现出色更容易使你受到关注。如果没有轮到你参加这个项目,那你就要主动请缨了。不过要仔细考虑每个机会,因为有些项目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某大学的就职培训中心主任给我讲述了他早年在技术委员会任职期间曾参与过的一个最差的项目。该项目旨在为IT设定长远标准,包括校园内IT平台的标准化以及IT经销商的审查与选择。“那个项目差点毁了我的事业”,他说:“没有一个人喜欢新软件,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遭到非议,大家对我们都不满意。”所以说,对这类项目,一定要敬而远之。
    总之,对于刚刚迈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通宵达旦地复印企划书也许有助于你受到关注,但是从长远的职场战略来看,应该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贡献上。
    投入时间与精力。早到晚归,积极参与,让人们尽快熟悉你,这些都是重要的职场策略。如果在公司还没有站稳脚跟,就不要在上班时间上网聊天,也不要把那些有可能影响你声誉的任务转派给别人,转手让别人干终究难以保证质量。
    要有真才实学。如果你表现出色,总会接到重要的任务。每个老板都喜欢能给他争面子的员工。
    经常给自己充电。如果你不提高自己的技术,你的竞争者就会超过你。参加培训、考级、再教育、专业团体和各种展会等等,都会让你受益匪浅。它们不仅能提高你的技术,增加你露面的机会,而且会让人感到,你是在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业。
    尼古拉斯是如何受到关注的?
    自从进入某大型金融服务公司的营销部工作起,尼古拉斯就意识到,他只不过是该部门众多勤勤恳恳、聪明有才的年轻人当中的普通一员,要想受到关注,他要面对如云的强手。不过,尼古拉斯有个特长,他精通Powerpoint。只要听说有公司哪个部门要搞展示,他就自告奋勇,为经理们制作幻灯片。他还专门参加了一个名叫“量化数据的可视化显示”的培训班。后来,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展示会,都少不了尼古拉斯。事实上,几乎所有公司产品的演示都交给他来做。就这样,他脱颖而出了。
 
  一个坦率但品德不佳的猎头
    我曾采访过一个为某报纸物色撰稿人的猎头。他毫不隐讳地告诉我,他从来不推荐相貌平平或身材不好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满口脏话,他的口无遮拦让我非常吃惊。采访结束后不到15分钟,他就打电话给我,央求我千万不要把他说的话写出来。我同意了。但是,我却实在忘不了他说的话。
    当心圣诞派对,或者是任何派对。派对可能是个充满危险的场所。不要把商业派对当成普通的社交活动,而应该看成是与公司高层见面、交流并证明你专业能力的商业活动。所以,不要贪杯、不要贪玩、早点回家。
    称赞他人,共享成就。称赞他人,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是消除不利于你的传言、推销自己的最好方法。不要把功劳都说成是自己的,要养成与团队一起分享成果的习惯,这样你就可以此为借口给公司高层发送邮件。
    不过,我不止一次听说过,公司的管理层不喜欢员工滥发邮件。所以记住,不管给谁发送邮件,都必须通过正常的途径。随意将邮件拷贝几份发给公司管理人员,而没什么其他有价值的内容,不仅不会受到高层的重视,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这就是为什么要养成夸奖别人的习惯,因为它既能让上层知道你,又不会让人觉得很冒昧或是动机不纯。
    将社区服务作为展现自己的好机会。不要逃避社区慈善活动,像是“共同之路”译者注:共同之路,又称美国联合慈善总会,各州均有其分会组织。组织的一些慈善活动。不要觉得这些活动又没有报酬又浪费时间,多参加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不仅能使身心得到愉悦,而且能广交朋友,没准儿还有机会碰上大人物。
    穿着得体。虽然衣服不能成就一个人,却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素养。你要穿得好像你已经得到提拔了那样,因为着装能反映出一个人太多的信息。透过服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权威、身份、地位、成就感、自信度以及社会角色等等。最重要的是,它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人靠衣装”。
 
 社会学家指出,着装对女性而言更为重要。和男性相比,她们更容易捕捉服装和饰物所释放出的微妙信息。难怪人们常说,女人是穿给女人看的,而不是给男人看的。假如你站在一家大公司门外,随便哪个稍微了解点流行行情的女性都能说出每个进进出出的员工的大概职业和收入:“这个是秘书,这是个高管,那是个计算机技术人员,那个是小职员”等等。
    公司在提拔某人时常常会担心,他能否顺利地过渡到新岗位?能不能干那份工作固然也是要考虑的,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进入新角色?他的举止是否得体,能否代表公司的形象?是否像个部门经理的样子?如果把自己打扮得就像已经被提拔了一样,就可以提前把公司的这些疑虑统统打消。为什么?因为你看上去早就适合那个位置了!不过要记住一条:不要比你的老板穿得好,反而让别人误以为你是老板。这样会对来访者造成困惑,而且还抢了老板的风头,那就做得有些过头了。
    我给好多公司都搞过培训。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人把参加培训看成是一个可以逃避职业装的好机会。这是很不明智的。如果想要别人重视你,不管在哪里,都要穿得比周围的人更好更得体。不管你是在纽约总部,还是在迈阿密可以看到窗外游泳池的会议室内。
    随时做好准备。也就是说,你随时随地都着装得体,并且拥有良好的声誉和更新好的个人履历,以及充分的理由--为什么你已经做好了晋升的准备,为什么随时都能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培养领导风度。在军队里,是否有领导风度是决定能否晋升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工商界、政府部门以及非营利机构,也是如此。如果你的举止完全不像得到提拔的样子,你恐怕连竞争的机会都得不到。所幸的是,风度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假如你所在公司的高层从不放声大笑,那么你也最好收敛一下自己的笑声;假如他们向来穿着正式,那么你最好不要衣冠不整;假如你眼中的那些成功人士总是站如松、坐如钟,那么你最好不要站没站样、坐没坐相。
    风度并非一成不变的,要视情况而定。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时,你的举止风度要有所区别。你不必为了追求风度而忘掉真实的自己,如果说升职对你真的很重要的话,那你只需要注意让自己的举止和那些得到升职的人一样就行了。事实上,就连握手的力度也会因地域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的确是事实,你再讨厌也无济于事,还不如就多加注意,调整自己。
 
 据我认识的一位知名的传媒学顾问称,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肢体语言占到了55%,声音和语调占了38%,语言只占到7%。换言之,你的肢体语言、声音和语调是构成你领导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了权威人士的风度,你自己也就离权威不远了。
    注意个人卫生。我以前认识一名很能干的外国官员,他娶了位美国太太,并移民到了美国。他的英语虽然有一点点口音,但依然很棒,丝毫不妨碍交流。他仪表堂堂,着装得体。按理说,以他这么好的条件,应该能谋个很好的职位。可是,他始终都不能接受美国人天天都要洗澡这一事实。对此他的反应每次都是:多洒点香水。
    定期理发、适度化妆(也就是说淡妆)、适当的佩饰(稍微佩戴一些饰物)、雨衣、钢笔--所有的细节都很重要。我以前认识的一位销售主管在面试时总会让应聘者在某个文件上签名。其实,他只是通过此举来了解应聘者口袋里装的是什么笔。有人掏出来的是从宾馆里顺手拿的便宜圆珠笔,也有人掏出来的是漂亮的钢笔,这些都会受到他的关注,并成为他取舍应聘者的一个重要参考。
    避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一位年轻的会计师告诉我,文件归档是他们那儿最没出息的工作。“我们正在实现无纸化办公,文件归档就像是在逐页地复印一本大厚书,要是不留神弄混了一页,或者漏了某个入账的关键数字,就得从一大堆材料和数据中找到出错的源头,并修改好。真是既费力又不讨好。打死我都不干这种活儿,还不如让我用舌头给老板擦鞋呢。”
    警告:如果某项重要工作会直接影响你的声誉,千万不要将之外包或分派给他人。一位年轻的职业女性在接受本书采访时告诉我,她的秘书曾企图毁掉她的事业!事情是这样的:在她第一次被提升到某专业岗位时,上级给她配了一个专职秘书;据说,这位专职秘书一向不愿意给比自己年轻貌美的黑人当秘书。果然,这位老秘书不是“丢失”了文件,就是在备忘录上“拼错”了重要人物的名字,甚至不经汇报就擅自取消会议,总之,专职秘书让她的生活一团糟。“等我明白了个中蹊跷后,就通过自己的手机联系、处理所有的业务。一开始,我也难以置信,我问自己‘怎么可能会发生这种事?’可事实的确如此。此后,我干脆身兼两职,直到把她甩掉为止。”聪明人会举一反三的!
    我曾给一个熟人做过指导,他得不到提拔的问题只是出在着装上。他的穿着不愿意从一个“呆板的老古董”变成一个“普通的经理”,总是一副刚刚毕业的穷学生样儿,所以他当不了经理。虽然他很早就开始领技工一级的最高工资了,可就因为穿着这桩小事升不到管理层。
 
 当心自己的盲点
    很少有人生来就很时尚,或是受过这方面的专门教育。我们就像是一块海绵,会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养分。如果这块海绵落在一滩脏水中,则会汲取许多杂质。我在许多年轻的职业人士身上都发现过这个问题,而且很难向他们解释清楚:如果你的着装风格是从俱乐部里学来的,那么你的穿衣打扮可能就不适合出现在公司里。年轻人之所以不太在意着装,可能与大学生活比较散漫有关;穿件吊带衫、外面套件睡衣、脚上蹬双人字拖,这是司空见惯的打扮。可是,在从学校走向公司办公室的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没能及时改变自己的“着装理念”,常常以一身花枝招展的约会装束出现在工作场合。这种打扮,从好的方面讲,至少也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如果从最坏的方面讲,则无异于向周边发出了错误的信息,会严重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
    假如不知道穿什么样的鞋来搭配衣服,你有两种解决方案:寻求专业帮助,或是观察身边成功人士的打扮。谁是公司里人人交口称赞的人?谁是高管身边的红人?他们的服饰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在这儿,我要特别强调“或许”。
    我曾聘用过一名出色的职业顾问,她主要是为公司高管作咨询服务。可是,她老把自己打扮得像个秘书。过了几个月,我再也忍不住了,直接把她拖到旧金山一家有名的女装店里,把她介绍给了一名形象设计师。我给了我的职业顾问一份好礼物。问题迎刃而解。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随便你怎么穿都会迷倒一片。最好悄悄地问问那些你仰慕和信任的人,多征求一下她们的意见,最好是公司内的人,至少也应该是你的同行。
    此外,着装还要注意区分场合。如果在货运部工作,可不要打扮得花枝招展,这样会分散大家工作注意力的。
    采访埃莉·霍尔:就女性担任领导职务这一话题
    埃莉·霍尔是科罗拉多州一位独立的机构顾问,长期以来一直为美国创新性领导中心服务。
    只要一担任领导,人们就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你。对女性领导而言,更是如此。能否做得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被看成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就得做出能让人信服的事。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不要卷入是非,等等。
 
 总之,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女性一旦成为高管,周围的人就会仔细观察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举止时常会被无端地赋予多种动机和含义。所以,你务必时时处处都要想着,你留给别人的印象是否与你想要留给别人的印象相一致。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让那些你信任的人以及会跟你说真话的人经常向你反馈周围人的意见。要善于发现能在不同方面帮助你的人。比如有的人是某些方面的专家,能为你提供信息,出谋划策。但我总是说,身边要有几个推心置腹的人,你可以在他们面前不拘小节、他们值得你高度信任。最后,你需要认识公司高层里面的某个人,这个人最好是位高权重而且很关注你,能够提携你、指导你,能让你的事业受到大家的关注。
    然后就是得和那些权威人士建立良好的关系。所谓权威人士要么是身居要职,要么是德高望重,具体是哪种并不重要。你要能帮上他们的忙,让他们认识你,让他们觉得你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光有关系没有用,要妥善经营此类关系。
    怎样才能受到关注?女性往往不太愿意标榜自己的成绩。其实,不要害怕对合适的人讲讲自己的工作情况。只不过,在讲述的时候,不要自吹自擂,也不要傲慢无礼,而是要突出你在参与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特殊的贡献。恰当地表现自己也是一种能力,如果你在这方面先天不足的话,就必须得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此外,人们对女性领导总是抱有一种偏见,常常把她们刻画成那种在工作中容易感情用事的负面形象。你肯定不想因为情绪容易激动而被排除在选拔对象之外吧,你也不想被别人说成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吧。人当然是有感情的,但是,你必须展现给大家一个沉着、理性的形象。把你的情绪暂时掩藏起来,等四下无人时再表现出来也不迟。一旦冷静下来之后,你应该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而不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处理矛盾。不是说“我们能否友好相处”,而是“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有些女性认为,要想成功或者得到提拔,必须具备男性气概。其实不然。成功的女性从来都不会效仿男性,但她们懂得如何与男性融洽相处。你必须要和那些握有你工作所需的权力和资源的人士保持良好的关系,不管他们是男是女。你必须要和那些有权、有影响力的人相处融洽。
 
 对于那些有志进军高层的女性来说,在经营自己事业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要注意。比如说,许多女性职业者错误地认为,只有在诸如人力资源、销售、公关等传统行业里,她们才有升迁的希望。然而,研究表明,女性之所以难以得到晋升,原因之一就是她们缺乏综合管理经验、技术经验以及损益评估经验。因此,如果你真的想不断地取得进步,就必须先后在公司的多个部门内担任领导职务,以此锻炼和培养自己的领导素质。
    你可以这样规划自己的事业:先成为生产部门或产品部的领导,然后是信息技术部、营销部,再到销售部。在此过程中,不仅是从深度,更重要的是从广度两方面积累综合管理经验。很多男性职业者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在他们的事业中一直有人照顾他们、帮助他们。而我们女性却没有,我们只能靠自己去领悟。
    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随着事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向下看,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下属的管理上,而忽视了与外界和上级之间的关系。但事实上,真正需要你重点经营的是后者,你必须要重点关注利益攸关方,必须掌握与他们相处的技巧。要知道,有朝一日你的同事可能会成为你的老板,也可能会帮助你成为老板,所以这些关系都至关重要。务必要与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友好相处,即便是那些目前看来和你的工作毫无瓜葛的人。假如我是信息技术部的领导,那我肯定要去和财务经理交朋友。
    我对年轻人有什么忠告?深入反省,认清自我。当今世界,节奏愈来愈快,越来越复杂,压力也愈来愈大,年轻人必须要有一股往前冲的闯劲,必须要有一种承担领导责任的勇气。如果你对这些没有太大的热情,那么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全身心投入吧。
 
终身成就源自学无止境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路易·巴斯德译者注:路易·巴斯德(1822~1895年),法国化学家、细菌学家。
    提前知道必须知道的
    终身学习一度是医生和科学家们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对各行各业的要求。有些人之所以能够青云直上,是因为他们提前预见到了公司的需求。他们是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总是按照自己制订的战略不断地掌握新技能,总在学习下一个岗位可能需要的技能,尽管这个岗位还未必就属于他。
    社会科学家指出,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变得越来越复杂。那些昔日足以使你胜任高层领导的技能,现如今恐怕连当个中层领导都够呛。那你是否制订了什么战略来获取相关技能,以备你升迁之后使用,或者为你的升迁作好准备?也许,我们应该把升迁、提拔暂时放在一边,先来谈谈有关生存的话题。你是否制订过什么战略,好让自己能跟得上当前工作领域内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是说这些新情况让你应接不暇?
    离开大学校园也就同时告别了学习?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与从前相比,现在大学文凭乃至研究生文凭在成功的条件中只占了很小的一个比例。在职场中,只有那些积极响应变化、不断学习、具有前瞻性的人才会真正占有优势。会规划自己学习进程的人、会自学所需知识的人,都被称为自学成才者。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自学成才的时代。
    就算你什么文凭也没有,你也照样可以自学成才。文凭只不过表明,某人得到了该文凭颁发机构的认可;它代表了学习,但只有学习本身才是成功的关键。
 
  终身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你愿意,随处可得。以下仅仅是管中窥豹:
    ·互联网。搜索与工作相关的重要内容,注意清除“网络垃圾”。
    ·每天阅读几份报纸。
    ·阅读与你所在行业、领域、学科相关的出版物。
    ·利用图书馆有计划地学习感兴趣的课题。
    ·就专业问题向专家请教或咨询。
    ·发展内在和外在的“软”技能,如领导艺术、情商等等。
    ·发展内在和外在的“硬”技能,如了解一些通用会计准则或萨班斯-奥克斯利合规译者注:萨班斯-奥克斯利合规:美国立法机构根据安然有限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财务欺诈事件破产暴露出来的公司和证券监管问题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中各项法规极为复杂,其主旨是对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复杂的报告要求,旨在使其对社会负责。的动向,学一些法语会话什么的。
    ·参加销售培训,通过资格认证考试等等。
    ·加入行业协会,参加其举办的培训课程或例会,订阅内部刊物和报纸。
    ·参加某相关议题的管理人员或主管人员务虚会。
    ·参加由知名商业学院举办的主管专题进修班,学习诸如全球化、链式后勤供应,以及影响行业发展的经济趋势等问题。
    ·阅读公司内部的相关资料,如工作手册、产品信息、政策规定、业务流程等,寻找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信息。
    ·一些学院和大学也会提供各种本科或研究生学位或是资格认证,通过各种形式提供课程:网上教学(同步或异步教学);根据自学的不同阶段,在每年举行几次集中授课(同届的或非同届的);在公司内开课,或是在一家旅馆开设课程,更传统的是利用中小学假期在学校开课。
    ·几乎各大城市都有培训公司提供夜间和周末课程。
    ·加入国际英文演讲协会,提高自己的口才。
    ·善于发现那些能指出你不足之处的人,多和这样的人交流。
    ·还有就是,要开动脑筋,富于创造性。
    你看报纸吗?
    如今的年轻人,差不多都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但是,网上新闻的信息量还不及报纸的1/25。所以,你可能会因此而错失许多重要信息。
    沃伦·巴菲特,被尊称为奥玛哈的先知,是个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为了了解形势、紧跟趋势,他每天要看四份报纸。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每天上午要利用喝咖啡的间隙看三份报纸。这似乎也有助于他成功地经营公司。
    数十年来,我一直坚持每天看三至四份报纸--虽然目前尚未见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