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民阅读与和谐社会

 昵称1470448 2010-05-19
摘 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本文论述了开展全民阅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阅读可以丰富人生,知识可以和谐社会,并阐述了其间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阅读  全民阅读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读书,既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又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手捧书香,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2007,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17个部门共同发出通知,倡导全国各地各部门各团体积极开展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

一、阅读可以丰富人生,知识可以和谐社会

(一)阅读对于个体和谐的启示

第一,阅读是人的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阅读来探索未知,创造自我。人们在阅读中,会受到文本、环境、习惯、方法、心理等的影响。第二,阅读也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有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需求,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成了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种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第三,阅读是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图书流传的时间性,形成了有效的人类文化的储存功能,为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创造,而阅读则使文化的继承和创造变为可能。第四,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人对生活的满足感 , 来自他本人健全的性情、丰富的情趣、完美的人格、健康的体魄等 , 而这些恰恰又来自于知识和文化。

(二)全民阅读对于群体和谐的意义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无形的社会精神气质,时代的精神力量,无不体现在民众阅读的普及程度,阅读水平上。阅读为人们理想道德情操的树立提供了条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

第一,阅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使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也只有全面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全民阅读的开展,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精神的高低。

第二,阅读是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基础。中央号召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建设学习型社会,阅读的目的是要我们学习人类的整个科学文化,要跟上时代,跟上发展,还要创造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而要发展,要创造,不学习是不行的。

第三,阅读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再局限于文化教育和职业需要,学习已经从原始的传导授业解惑变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全民阅读是创建学习型社会最直接、最简单、而富有成效的方式。

第四,阅读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全民阅读恰恰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延续的一种方式。开展全民阅读,无疑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实基础,同时也能有力地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第五,阅读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

第六,阅读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保障。阅读能真正造就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市民群体。因为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和谐,而阅读可以获得内心宁静,除掉浮躁,可以扭转全民阅读率下滑的现象,对建设高品位城市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第七,阅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阅读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对提升城市文化,城市竞争力,推动市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不阅读就会缺乏智慧和判断力,如果一个民族不阅读,它的文化必定会丧失创造力和批判性,自主创新将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下大力气推动全民阅读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我国大众阅读的现状

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国民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2005年的48.7%,首次低于50%%。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边是民众阅读率的逐年下降。调查显示,5年来中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每月至少读一次书的民众比率从1998年的六成降到2003年只有52%;在识字率、所得收入皆较高的城镇居民,读书率不增反降: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的苏州,有将近七成(67%)的人不读书,北京不读书的民众比率也超过一半(55%),上海则有超过两成(24%)。于是媒体惊呼:半数中国人不读书。除了教育和出版的原因之外,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也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行为。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该数字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6年来我国有网上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年均增幅达40%。互联网正越来越成为国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一些专家指出,与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网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难以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留给读者感悟、思考、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不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阅读现状:

第一,民众的阅读意识淡薄,观念滞后,阅读往往停留在追逐功利。与考试、出国、评职称等功利性的目的相关,一旦目的达到,便弃书不观。

第二,阅读的趣味性,影响读者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一味强调学术知识,说教、论述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丧失阅读兴趣。

    第三,由于新兴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读书方式更是多变。多元化的媒体对传统纸质媒体的侵占与吞噬,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体,可以通过更多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

第四,供求关系不相适应。有阅读条件的,无阅读兴趣;有阅读需求,无阅读条件。随着中国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贫富悬殊日益增大。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流动量大、开放性强,同时意味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时间大大缩短,阅读需求别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图书资源较少,信息闭塞,阅读要求得不到满足。

第五,阅读资源的价值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图书内容庸俗、颓废,往往以纪实为名夸大社会现象,以揭秘为幌宣扬伪科学。

第六,服务现状令人担忧。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当代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在被压缩和削减,而阅读的服务性能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三、改善我国阅读现状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的阅读现状来看,笔者建议有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突出创新,兼顾传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民树立创新的阅读理念。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大众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全民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营造优越的阅读环境,形成以书为伴,学海无涯的读书氛围。第三,突出内容,兼顾形式。构建多元的读书网络,充实阅读资源,构建阅读交流平台,拓展阅读空间。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主题性的读书活动、学习讲座、论坛活动等。第四,公布年度优秀出版物推荐名目。通过中介机构运作和组织专家评审,面向大众读者,在全国范围内评选100种优秀出版物,读书月期间在媒体上公布。第五,好书伴我行读书活动。发挥好书伴我行读书活动的品牌效应,继续开展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好书伴我行读书活动。旨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国民阅读水平,有利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多读书、读好书不再仅仅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事情,开展全民阅读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协会.人文视野中的图书馆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