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蒸汉朝(26)-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寒江雪凝 2010-05-19
12.打赢了战争,将领们却身陷囹圄
长安那边,汉武帝觉得汉、朝战争僵持得太久了,又派了个使者来朝鲜。这位使者,姓公孙,名遂,时任济南太守,也算是一位高官了。
公孙遂一到朝鲜,荀彘便在他面前打小报告:“朝鲜早就该打下来了,之所以拖延到现在,大有曲折!”
“有何曲折?”
“楼船将军有点不对劲啊!”
“何以见得?”
“荀某几次约他进兵,他都按兵不动。”
“楼船将军或许另有奇谋吧?”
“据细作报告,朝鲜人不断出入楼船军营,甚为可疑!”
公孙遂一听这话,有些担心起来。荀彘进一步说:“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恐怕一旦有变,你我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荀彘告诉公孙遂,他怀疑杨仆勾结朝鲜,将要对自己下手!公孙遂完全被荀彘说服,立刻以皇帝授予的使节召唤杨仆到营帐议事。杨仆不疑有他,欣然前来。结果一进营帐,就被荀彘的帐下武士擒拿。
“这是唱得哪出啊?”杨仆迷糊了。
公孙遂告诉杨仆,“怀疑你跟朝鲜勾结,所以没收你的兵权,带你回去见圣上处置。”
“哪有这回事?”杨仆正要辩解,哪容他说话,已经将楼船将军押上船只,随同公孙遂回国。
杨仆一去,荀彘便掌握了全部兵权,号令全军,四面围攻王险城。汉军休息多日,早已养精蓄锐,听说攻城,各个奋勇向前,杀声震天。
王险城中,朝鲜君臣可就乱了阵脚,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唊四位重臣秘密商量,认为城池沦陷是迟早的事情,不如早点投降算了。商量的结果,阴、唊、路人三位大臣先去汉营投降,尼谿相参留下劝说朝鲜王投降。
重臣出降,朝鲜军心更加低落,但是右渠和大臣中死硬派领袖成巳坚决反对投降,拖延到夏天,尼谿相参终于失去耐心,发动一场政变,杀了朝鲜王右渠。
右渠虽死,大臣中的死硬派领袖成巳继续反抗,与尼谿相参互相攻击。但局势已经不是一个成巳能够扭转的,汉军进城,朝鲜官民纷纷投降,成巳势单力孤,终于战死。朝鲜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于是立国87年的卫氏朝鲜宣告灭亡。
就这样,一波三折的汉、朝战争终于结束,但杨仆和荀彘之间的是是非非却还要到汉武帝面前做个了断。
杨仆究竟有没有与朝鲜勾结?荀彘、公孙遂剥夺杨仆兵权的行为是否合理合法?
第一个问题很快就调查清楚了,杨仆是清白的。第二个问题也很快得出了结论,尽管这结论未必公道。
公孙遂第一个被杀。消灭朝鲜的左将军荀彘也下了大牢,最后以“争功相嫉”的罪名判处死刑,弃市!也就是在集市上斩首。
这个结果,多少有些让人不服,荀彘虽然有过,毕竟有拿下朝鲜的军功,但汉武帝毫不留情,一刀给杀了,有失公正,太过冷酷!
楼船将军杨仆也没有落到好处,汉武帝指责他登陆以后,不该不等荀彘到来,擅自先发制人,结果损兵折将,按律当斩。
好嘛,两个将领都要杀。
杨仆略有些积蓄,拿出来赎回一条性命,当然官职、军衔、爵位全没了,解甲归田,回河南老家做老百姓去也!
 
13.辉煌的乐浪时代
至于朝鲜,从此成为汉朝的领土,汉武帝在当地设立了四个郡,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号称“汉四郡”, 四郡的郡、县两级长官都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
四郡之中,临屯、真番二郡在昭帝年间裁并入乐浪、玄菟二郡。
玄菟郡的郡政府,最初设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来因为受貊人的骚扰,迁往今辽宁东部新宾一带,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乐浪郡,治所在朝鲜县(就是故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今平壤)。
四郡设立以后,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来任职,更有很多中原的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朝鲜经商、垦荒,传播汉文化,朝鲜北部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上也更加中原化。考古工作者曾经在今朝鲜平壤市乐浪区土城南面发掘出,总数达2000余座的乐浪墓葬群,大多是汉式的方台形封土的坟丘墓,墓中内部结构和随葬品也与中原汉墓极为相似,甚至细微到砖上花纹,都如出一辙。
朝鲜的社会风俗也大为改变,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说,当初箕子在朝鲜推行德治,所以法律简易,一共只有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在箕子时代,朝鲜民风淳朴,据说达到了传说中路不拾遗的境界。结果汉人进入朝鲜以后,那些来自辽东的官吏和商人看见朝鲜居民的家里都门户打开,手脚便发痒起来,时不时的,干点偷鸡摸狗的勾当,结果民风为之大坏。法律条令增加到六十余条,犯罪现象还是越来越多。
班固最后发感叹说:“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怪不得当初孔夫子哀叹道义在中原无法推广,要飘洋过海,到东方九夷去呢!”
班固说的情况,很可能是实情。不过法律条令的增多,并不能说明社会风气的败坏,箕子时代的朝鲜人烟稀少,经济活动又不发达,当然没什么纠葛,简单的八条法律,就可以解决争端。但是到了乐浪时代,朝鲜半岛人口繁衍,经济繁荣,各种纠纷也自然增多,法律也随之增加,这个变化,再正常合理不过!
四郡设立以后,汉朝与半岛南部韩部落的交往也畅通无阻,汉文化的影响,通过韩部落的传播,一直传递到海对岸的日本九州地区。史书上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
 
汉武战略:寻找大月氏
汉武帝建元三年,一批匈奴人投降了汉朝,告诉朝廷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情报:
草原上有一个民族,曾经被匈奴多次欺负,后来背井离乡,去了西方,他们一直想报仇雪恨,只恨无人援助。
汉武帝一拍大腿,太好了!这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吗?
这个民族就是大月氏。
大月氏,最初叫月氏,他们的老家在甘肃张掖至敦煌一带,也是游牧民族。和东胡一样,月氏祖上也曾经强盛一时,匈奴的冒顿,年轻时就做过月氏的人质。秦代,月氏还一度击败了敦煌附近另一支游牧人乌孙,迫使其迁徙。
从秦朝末年到汉朝初年,匈奴和月氏先后发生三次大规模战争,这三次战争,最终决定了西部霸主地位的归属。
第一次匈月战争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05年到前202年之间,主战场就在河西走廊,结果月氏战败,被迫稍稍向西迁徙。
公元前177年左右,匈奴对月氏发动第二次战争,把月氏彻底驱逐出河西走廊。战后,冒顿单于非常得意,他在公元前174年致汉文帝的书信中自我吹嘘说:“我罚右贤王﹐让他到西方讨伐月氏,上天保佑匈奴,我匈奴上下齐心、兵强马壮,所以消灭月氏,楼兰﹑乌孙等周边小国,纷纷归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已经成为一家人,都是匈奴的子民!”
二次战败的月氏只能继续西迁,大部分月氏人到今新疆的准噶尔盆地避难,是为大月氏。小部分翻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结果到了老上单于时代,匈奴又追杀到准噶尔,大破月氏,割下月氏王的头颅作为饮器。大月氏百般无奈,更向西去,终于到了伊犁河流域,得以喘息。
大月氏在伊犁河喘息了没多久,当年被月氏欺负过的乌孙人来报仇了,已成惊弓之鸟的大月氏又要跑路了。
这一会,大月氏一直移民到阿姆河流域,
这阿姆河又在何方?阿姆河又叫乌浒河,是中亚的大河名川,仿佛黄河在华北、长江在华南的地位。阿姆河物产丰富,水里有鲟鱼、鲤鱼、鲑鱼,岸上有野猪、野猫、野兔和豺狼,大月氏居住在这里,可算是苦尽甘来。
汉武帝决心派出使者,联合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结果公告发布之后,许久没有人应征。
想来也是,当时中国人所知的天下,无非东到朝鲜,南到南越,北到匈奴,西到陇西。大月氏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大月氏又在什么地方?说是在西方,究竟哪里才是西方?长安已经在中国的西部了,出长安往西,陇西那是帝国的西部疆界。陇西再往西,那是羌人和匈奴右贤王的地界。过了匈奴再往西,那会是怎样的所在?
传说中只有牛逼哄哄的周穆王去过西方。《列子•周穆王》记载说:“穆王不恤国是,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这位享寿105岁的周天子坐着豪华皇家座驾“八骏之乘”,驰骋数万里,一直到达“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参观了黄帝的宫殿,又参加了瑶池宴会,和西王母一块唱卡拉ok!然后带了许多稀奇的礼物回到中原。
但这件事,太过离奇,就连汉朝人也觉得有点不靠谱。
离开繁荣的中原,深入敌占区,翻越荒山,跋涉草地,游走沙漠,对于安于乡土的中原百姓来说,的确不是一个诱人的主意。
终于有人应募了,这令朝廷百官松了一口气,否则皇帝震怒,点名叫某某去,岂不糟糕!
应征的人是一名郎官,姓张名骞。
15、英雄张骞和他那位匈奴籍妻子
张骞,字子文,今陕西汉中人。
张骞主动应征,显示出难得的冒险勇气,当时他大约二十六、七岁,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张骞的身上,有一股年轻人特有的锐气。
于是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使节团的正使,一个归顺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甘父充当张骞的向导和翻译。使节团成员合计有一百多人。
张骞等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出了汉朝边境,进入匈奴国土。想必生长在中原的张骞初次看到“戈壁沙漠”和“海市蜃楼”,一定惊叹大自然之神奇。可惜张骞出国没走多远,就被匈奴的巡警以偷渡罪名逮捕。看了护照,匈奴有关部门明白这个偷渡客原来是敌国汉朝的外交特使,不敢怠慢,立刻送往单于庭。
当时在位的是军臣单于(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发现张骞原来要去月氏,调侃他说:“汉朝派你越过匈奴去月氏,好啊,我也派使者越过汉朝去南越(广东),汉朝的皇帝能批准吗?”
当然是不让张骞走。
不过,匈奴也没有杀张骞,而是体贴地为张骞娶了位匈奴姑娘做妻子,打算让他在匈奴永远定居。
这一呆,就是整整十年。
公元前129年(十年之后),正当匈奴人以为张骞已经习惯了游牧生活而对他放松了看管的时候,三十多岁的张骞挥泪告别妻子,逃出了生活了十年的营帐。
张骞的这名匈奴籍妻子,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当初与张骞结婚,自然是单于的指派,她的身份,是贵族少女?穷人家的女儿?女奴隶?难以确定。
但既然一起生活了十年,想来也磨合成了一对相依为命的鸳鸯,丈夫来自敌对国汉朝,自然与本国那些匈奴牧羊汉有点不一样,偶尔也会说起中原的那些事,在这名匈奴女子看来,那可真让人惊讶和新奇。
张骞的逃跑,共眠一个营帐的老婆不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与相逢的机会。张骞的老婆默默地配合了丈夫的逃跑,直到数天后,张骞逃跑的消息才为匈奴官方所知晓。
“这没良心的男人,许是被哪个浪蹄子野狐狸给勾引走了!”女人如是说。
匈奴人也就相信了。
但是毕竟是女人,即便相隔千古,人心总是一致的。我想起一首歌,或许与她此时的心情有几分相似。
“他们说你会走,我假装听不懂,爱情总是逼得我承认自己的脆弱,你说让彼此好好地过,寻找另一个广阔天空,但是这一刻祝福的言语,我一句都说不出口!”
史家记载这一段历史的文字何其寥寥,而对于那些当事人来说,又何其沉重!何其无奈!作者伤之,特为志!
16.大月氏不领情,张骞真命苦!
张骞和堂邑父逃出匈奴,为躲避追杀,一路专拣荒无人烟处行走,好在张骞等人留居匈奴十年,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又穿着胡服,不大容易被识破。而堂邑父射箭技巧精良,沿途射杀野兽以充饥,两人得以活命。
但十年过去了,西域的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月氏人又从伊犁河流域西迁,到阿姆河流域去了。张骞只好折向西南,翻越山脉,终于到了一个叫“大宛”的国家。大宛国王热烈欢迎张骞的到来,原来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个大国叫汉朝,人口众多、繁荣富强(谁告诉他们的?),有意结识,和汉朝做生意,苦于路途遥远,难以沟通。现在张骞突然到来,大宛人喜出望外。
热情的大宛国王派遣向导和翻译,陪同张骞(张骞应该学会说几句匈奴话了吧,这翻译多半是懂匈奴语和中亚语言,汉语是不可能懂的)前往大月氏。大宛的北面是康居国,通过康居,张骞终于找到了已经在阿富汗定居下来的大月氏人。
原来大月氏在阿姆河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恢复了元气。不久之前,他们渡过阿姆河,打败了阿姆河南岸、今阿富汗境内的希腊人移民后裔(这些希腊人移民后裔,是亚历山大东征的遗留物),夺取了一块肥沃的土地。
大月氏国王殷勤地招待了张骞一行,安排他们在旅馆住下,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但是绝口不提结盟的事情。张骞多次提起汉、月结成军事同盟,打败匈奴,收复失地的宏伟计划:“胜利之后,大月氏可以回到河西旧地!”
大月氏国王微笑不语,这位国王,正是被匈奴割下头颅当饮酒器的月氏王之孙。
匈奴,真是噩梦一场!回去打匈奴,开玩笑吧!
刘禅有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月氏人也有这个意思:“此间(阿富汗)乐,不思河西!”
结果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结盟事宜毫无进展。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居然得到这样的结局,张骞的心情之失落绝望,可想而知!
17.西南路线让汉武帝怦然心动
更让张骞沮丧的是,在回国途中,又被匈奴的巡警捉住。其实为避开匈奴,张骞已经选择了大沙漠的南边边缘,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沿着祁连山脉,走羌人牧区回国。
但是匈奴人事先得到情报似的,又将张骞捉住。
军臣单于吃惊地说:“怎么又是你?”他倒不生气,让张骞回自己的营帐,跟原来的匈奴老婆,过游牧的匈奴式婚姻生活。
不幸中的万幸,张骞又和老婆团聚了。
一年以后,匈奴单于去世,左谷蠡王和太子争夺单于之位,大打出手,匈奴国内一片大乱,张骞和堂邑父商量借机逃走。
张骞的匈奴老婆领着两个孩子进营帐说:“你又要抛下俺么?”
张骞一呆,不知该说什么好。
老婆说:“既然长安那么好,带俺们娘俩一起去吧!”
“好啊!”纵然是百折不挠的张骞,到此时也不由得红了眼圈。
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时一百多条好汉,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西域的打通,可以说是用冒险者的生命换来。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探险英雄,贡献和所冒风险都远大于后世的郑和。他为中国发现了一个广阔的“西域”,几乎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世界”媲美。
张骞回到汉朝后,封爵博望侯,他的领地,就在河南方城,古之博望,演义中说孔明火烧曹军于“博望坡”,正是此处。
张骞在向汉武帝报告西域情况时,提到了一件让汉武帝怦然心动的趣闻。原来张骞在希腊人后裔建立的大夏国(当时被大月氏降服)的市场里,看到了来自汉朝西南地区的邛竹杖和蜀布。
张骞大为好奇,这是中国的特产,怎么会运输到这里来?问大夏商人,这些希腊移民后裔回答说:“是从身毒买来的?”
张骞更好奇了,身毒是个什么国家?
大夏国人说,“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这个身毒,其实就是印度,原文为梵语Sindhu,经古波斯语一转,讹为Hindhu,又经过古希腊语一倒腾,更转为Indus。最后中国人再一翻译,成了身毒(读Juān Dǔ),到后来,又翻译成天竺、印度。
张骞想,这个身毒在大夏东南,有中国西南的货物,可以推测他与中国蜀郡距离不远。
张骞的这个推断让汉武帝很是兴奋,从西方去大月氏要经过匈奴,太难了。如果能从南方绕道身毒去西方,岂不有安全又便捷!
于是汉朝派出使节,取道西南夷前进,寻找通往西域的道路。结果西南地区的氐、筰、巂、昆明几个小国都拒绝放行,道路艰难,治安又差,汉朝的使节,不是被强盗杀害,就是莫名其妙地失踪在丛林中。
最后到了夜郎国和滇国,算是西南地区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大国,夜郎国和滇国国君听说汉朝时节到来,不约而同地发问:“夜郎国(滇国)和汉朝相比,究竟哪一个比较大呢?”
真是让人汗颜。
对于昆明强盗的劫道恶行,汉武帝终于也不能忍受,他听说云南有个滇池,认为要和滇人打水仗,于是挖了昆明池训练水军,又派了将军郭昌、卫广清剿土匪,杀了数万人,但是大军一退,土匪又起,这条道还是不通。
不过汉武帝很快就忘记了昆明,因为在汉朝和匈奴的大战中,汉朝军队取得大胜,整个河西走廊,归属汉朝统治,汉朝军队修筑西长城,一直把关口设置到玉门,是为玉门关,从此,汉朝的国土西部边境,直接与“西域”接壤。
这时,张骞又提出一个外交计划,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张骞的意思,大月氏肯定是没戏了,但是西域还有一个国家,更适宜做汉朝的盟友,用来牵制匈奴。
这个国家就是乌孙。
18、最亲密的盟友:大国乌孙
张骞告诉汉武帝说,乌孙的国王有个专称,叫昆莫。现任昆莫的父亲被匈奴所杀,昆莫当时不过是个婴孩,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结果乌鸦给他喂肉,母狼给他脯乳,冒顿单于感到奇怪,将他收留,抚养长大之后,把他父亲从前的部落交给他管理。
冒顿单于死,这位昆莫其众远徙,在西域独立建国,匈奴不能降服,羁縻而已。
根据后人研究,乌孙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先民,乌孙初游牧於敦煌一带,与匈奴、月氏为邻。
在匈月战争中,乌孙似乎站在匈奴一边,结果被月氏一举击破,国王难兜靡遇害。(这与张骞的说法有矛盾)
难兜靡的儿子猎骄靡当时不过小小婴儿,被匈奴冒顿单于抚养成人。猎骄靡长大之后,成为匈奴打击月氏的干将。老上单于时代,猎骄靡联合匈奴,进攻已经迁往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大破月氏。
此役以后,乌孙迁徙到伊犁河流域发展,把敦煌一带让给了匈奴右贤王。
因此,当张骞来到乌孙,提议两国结盟,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乌孙昆莫猎骄靡颇为犹豫,匈奴单于对乌孙有恩,自己能够复国完全有赖于匈奴的帮助,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乌孙不应该背叛匈奴。但是显然乌孙也不原永远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做匈奴的小兄弟兼打手。况且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乌孙昆莫猎骄靡考虑再三,虽然还是谢绝了汉朝的美意,却很想了解一下,汉朝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所以乌孙派出使节团,跟随张骞回访长安。
结果这一次访问中国,乌孙对汉朝的印象大为改观。乌孙使者回国后,盛赞汉朝的广大和富庶。
于是到了公元前110年左右,乌孙主动提出,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欣然同意,选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猎骄靡。
汉武帝赠送的嫁妆极为丰厚,除了赐乘舆及御物之外,特置属官、宦官和侍御数百人随公主出嫁,可见他对这次联姻非常重视。
汉乌联姻的消息传到匈奴,草原帝国大为震动,单于立刻作出反应,也将女儿嫁给昆莫猎骄靡。猎骄靡当然不敢拒绝,于是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匈奴女为左夫人。
猎骄靡的艳福不浅,想来有人羡慕至极,但是实际上昆莫却并无此福气享受。年老体衰的猎骄靡,与汉匈两位公主,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而已。特别是汉朝的细君公主,身处异域,语言不通,自制宫室独居,生活异常愁苦。她曾作歌唱道:“我家把我嫁给远方的乌孙国王,住在帐篷里啊吃着羊肉喝着牛奶。我思念故土啊内心悲伤,情愿化作黄鹄鸟回归故乡!”苦闷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汉武帝知道后,对细君甚表同情,因此每隔一年,就派使者携带帷帐、锦绣等物,到乌孙表示慰问。
联姻既然是政治的产物,所追求的是国家的利益,那么个人的幸福,往往在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下被牺牲。细君的苦楚,不是一个个案,古今中外,有无数个细君,在无法把握自己明天的情况下,被送上政治的祭坛,充当一个政治符号。
细君算是幸运的,因为乌孙昆莫自己也觉得年龄差距太大,自己力不从心,所以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
什么主意呢?昆莫的主意是请细君改嫁给他的孙子岑娶。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既维护了汉乌联姻的政治利益,又照顾到些许细君的个人幸福。
但是细君有些不好意思,所以上书请汉武帝为她做主。汉武帝回信说:“这样很好啊,就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办吧!”
于是这位汉家公主就又改嫁给年青的岑娶。后来岑娶即位为昆莫。细君为他生育了一个女儿,取名少夫。
19.大宛人杀了汉朝买马使者
乌孙向汉朝求亲的时候,送了几匹西域好马给汉武帝。汉武帝很喜欢这马,册封它们为“天马”。
但是西域最好的马却不是乌孙马,而是大宛国的汗血马。什么是汗血马呢?汉朝的使节告诉皇帝,“汗血宝马”不但能日行千里,在高速疾跑后,肩膀位置慢慢鼓起,并流出像鲜血的汗水。现代一般认为,“汗血宝马”就是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此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
当时有个河南人名叫暴利长,不知道犯了什么罪,被充军发配到敦煌屯田、牧马。暴利长放牧的场所附近有个湖,叫渥洼池,常有许多野马到这里来喝水。某日放牧时,暴利长意外地在野马群中发现了一匹与众不同的骏马。这匹马体态高大,骨骼不凡,枣红毛色,跑起来像一团烈火。
暴利长立刻意识到,这是一匹罕见的宝马!
于是老暴想了很多办法来捕捉这匹马,但是好马毕竟是好马,聪明得很,一般的常规办法根本拿不住它。老暴苦思冥想,终得一计。他在渥洼池边,塑了一个和他相仿的人偶,穿上他的衣服,一手握套绳,一手持勒嚼。马儿们起初发现人偶,都惊恐地离开,结果发现不过是纹丝不动的塑像,慢慢习以为常,失去戒备。
许多时日以后,老暴开始行动,换掉人偶,亲自上阵。当太阳落山时,野马群又来饮水。他趁宝马在面前打滚之时,闪电般地出手,给它套上了笼头、勒嚼。
大功告成,献给朝廷!
老暴在报告中说:“这马是从渥洼池水中飞出来的,是上天降下的祥瑞啊!”古人认为好皇帝当政,上天就会降下祥瑞表彰他。这马屁拍得汉武帝很舒服,况且马确实很好!得意洋洋的汉武帝作了一首《天马歌》,以表达喜悦之情!
太乙贡兮天马下, 露赤汗兮流赭沫。
驰容舆兮蹀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老暴发现的这匹“天马”是不是汗血马,不得而知,不过即便这就是汗血马,仅仅一匹而已,恐怕难以满足汉武帝的渴望。汉武帝的愿望,是取得大量的“天马”,与中国当地马交配,大量繁殖出上等好马,配备汉朝骑兵,与匈奴骑兵抗衡。
于是有好事者就跟汉武帝说:“大宛国把最好的马藏在贰师城,不肯卖给我们!”
汉武帝不信,有马哪有不卖的道理,只是你们出价太低,人家才不肯卖。朕富有四海,岂有买不到千里马的道理!他也真舍得下本,用金(黄铜)铸造了一匹与真马差不多大小的天马塑像,再加上金二十万两,派出使节团,去大宛买马!
大宛国接待了汉朝使节,但卖不卖马,这个还得商量。
大宛国的政要们商量说:“汉朝距离我们很远,中间还隔着大沙漠,沙漠北边,是匈奴的地盘,沙漠南边,千里无人烟,汉朝就是派出军队,也到不了这里!何必把我们的国宝贰师马卖给他们?”
结论:不卖!
汉朝使节火气很大,这不是给脸不要脸么!什么玩意,不就是几匹马么,又不是白拿你们的!拿起锤子,当场砸坏了金马,扬长而去!
大宛的政要们也火了,发出秘密指令,截杀汉朝使节。结果汉朝使节走到大宛东部一座叫郁成的城市,伏兵四出,杀死了全部使节人员。至于那二十万金,也全部落入郁成人的腰包。
杀汉朝使者外带劫财,这在当时不是第一例,但一个全编制的使节团遇害,一个不留,绝对是骇人听闻。对于汉朝而言,影响不亚于911事件之于美国。
20、轻举妄动的大宛有难了!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朝对西域发动了第一次征讨,目标是今若羌地区的楼兰国和吐鲁番地区的车师国。汉朝仅仅动用七百名骑兵,却取得了生擒楼兰王的辉煌战绩。
此役之后,汉朝西部门户正式从酒泉迁徙到玉门关。王昌龄有从军行七首,其中第四首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正是汉朝这一次讨伐。
大宛国杀害汉朝使者事件,发生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前。汉武帝对这一恶性恐怖事件的发生,反应是极度的愤怒和雷厉风行的决断。一支数万人的讨伐大军,迅速组成。这支大军的组成包括:
正规军:属国六千骑(归顺汉朝的匈奴骑兵)
志愿者: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各个地方的地痞流氓无赖和无业人员)
统帅: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向导:故浩侯王恢
军正(管纪律):赵始成
校尉(管军事):李哆
讨伐大军出了玉门关,过了罗布泊,便进入西域小国聚集区。这些小国看到汉朝大军到来,都把城门关闭,拒绝接待。为什么呀?很简单,你们这么多人,我门一开,你们杀进来,我这个国家就灭亡了!结果贰师将军李广利要吃没得吃,要水没得喝,只好去攻打那些小国。
但是这些小国不好打。别看人家国小,小有小的好处,城池坚固,大门一关,里头什么都有,外面是漫漫黄沙,什么都没有。
李广利这支军队,本身就是个大杂烩,管纪律的赵始成根本搞不定那些恶少,一看苗头不好,一半人都溜了小号。等到了郁成,西征军只剩下几千人,还个个饿得皮包骨头,提刀枪的力气都不够,别提攻城了。结果汉军反被郁成人打败了。李广利和赵始成、李哆一合计,连这郁成小城都吃不下来,更别说大宛国都了。咱还是回去吧!
回到敦煌,当初出关的数万大军,生还者不过20%。这脸可丢大了!李广利自觉惭愧,在书面报告中为自己辩护说,“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李广利强调的是三个原因:一是地理因素:太远了!二是补给没跟上。我们不是被大宛打败,而是被饥饿打败的。三是兵员不够。(指正规军太少)但是汉武帝看了报告,这怒气不打一处来,吃了败仗不算,还敢狡辩。吩咐边关,关闭玉门关,让这帮人在关外饿死算了!谁敢擅自入关,一律斩首是问。
李广利战败发生在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这一年夏天,汉朝在另一个战场:汉匈战场上也遭遇失败,曾经生擒楼兰王的赵破奴战败,投降了匈奴。朝廷上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先北后西,请求“罢击宛军,专力攻胡。”汉武帝断然拒绝了这一类建议,他的理由很充足:首先,攻打大宛,天下皆知。半途而废,惹人耻笑是小,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可就一落千丈,难以挽回。其次,如果汉朝在西域威望堕落,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汉—乌孙联盟,也会受到影响。最后,得不到大宛马,汉朝骑兵的马匹改良计划无从实施,也会影响对匈奴的战争。
吸取了上一次过于轻视敌人的教训,汉朝集结起一支更为强大的军队。
汉武帝首先赦免了监狱里的囚犯,让他们当兵,戴罪立功。再征发各地闲散少年和边关作为机动力量使用的骑兵,都到敦煌报到。以上人员,已经有六万人之多,还不包括那些自带干粮、志愿从军的冒险者。
再调拨正规边防军十八万人,驻扎酒泉、张掖一带,防备匈奴包抄西征军后路。接着,再征发所谓“七科適”,即犯下过失的公务员、在逃通缉犯、上门女婿、商人、曾经当过上门女婿和商人、父母曾经当过上门女婿和商人、父母的父母曾经当过上门女婿和商人的。
最后,考虑的西征的地理环境特殊性,配备了两支特种部队:水利工程营和马术特种营。
如此庞大的军团出动,战果又如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