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而丰富的物质、精神的需求,又能起到增收、富农的作用。但在创意定位、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还需与区域农业现状相结合。创意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以下五种,一是理念引领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二是文化传承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三是资源导向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四是市场引导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五是产业发展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中国农业;创意旅游农业 一、创意旅游农业 创意旅游农业是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为基础,通过创意理念、文化、技术的提升,创造出具有旅游吸引力、带来农业和旅游业双重收益的农业新业态。即有效地将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融入农村的各个方面,投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农业与旅游市场消费需求衔接,创造出满足旅游和农业双重市场需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二、创意旅游农业特征 创意旅游农业属于创意农业和旅游农业的交叉产业。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如下四大特征: (一)三农、三生是创意旅游农业的发展基础 创意旅游农业是以丰富的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多彩的农村生活为特色,以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在农村范围、有农民参与、有游客融入的农业活动。从这个意义讲,创意旅游农业既属于农业范畴,又属于旅游范畴。 (二)旅游经营行为是创意旅游农业的必备条件 创意旅游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业态,必须有旅游者参与,由旅游活动带来一定的旅游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这个意义讲,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介体(经营行为)是构成创意旅游农业的三大必备条件。 (三)创意元素是创意旅游农业的发展新动力 与传统农业相比,“创意”元素是创意旅游农业的发展新动力。通过技术、产品、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创新,赋予农业新的旅游生命力,提供智力支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的融合和升级。 (四)和谐社会是创意旅游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创意旅游农业整合“三农”和“三生”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以及创意农业旅游产品、旅游活动、旅游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共建和谐社会。 三、创意旅游农业典型开发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理念引领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 该模式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依托创意理念,形成时代特色鲜明的主题,贯穿产业发展始终。通过创意理念,使得传统旅游农业产品主题突出、品牌彰显,既延长生命周期,又具有区域示范作用。 该模式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首先创意理念必需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范畴内,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其次具有先进性、示范性或时尚性,必须被市场认可和接受。 案例一:西马各庄村——北京“碳汇”旅游示范村 西马各庄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产业以果林业为主。2006年,在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的帮扶下,成立了北京西马樱桃种植合作社,2008年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本村作为京郊最早一批实施垃圾分类试点村之一,经过几年发展,村民已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村庄实施按户分类垃圾回收,现成为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的示范村。 西马各庄利用“绿色、有机食品双认证”和“垃圾分类示范村”的两大优势,整合绿色有机果园、乡村垃圾分类、矿山生态修复等碳汇旅游资源,引入“碳汇”理念,将碳汇造林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集教育、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北京碳汇旅游示范第一村。北京碳汇旅游示范村七大行动计划: ①作为全国首批碳汇旅游村庄领跑者,制定生态碳汇旅游村庄标准。 ②建设碳汇果园体验馆,开展碳汇果林认种活动,发展碳汇果林产业。 ④打造“碳汇庭院经济”示范农户,开发“沼气+蔬菜温室+庭院绿植”的庭院经济模式。 ⑤利用关停或废弃煤矿资源,进行碳汇矿山生态修复。 ⑥在垃圾分类基础上,开展“村庄固碳行动”。 ⑦开展“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乡村体验旅游,倡导低碳、健康、生态生活方式。 慕田峪村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办事处,依托巍峨的长城、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京郊知名的民俗村之一。 该村自2006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慕田峪“国际文化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与美国 Shelburn Fall村结成姊妹村,引入“乐活”理念(LOHAS—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确立了“和谐稳定立村、产业发展富村、新村建设强村、国际交流兴村”的发展口号,全面推进慕田峪村的新农村建设。村口十二面不同国家的国旗迎风招展,喜迎八方宾客;在村中,特色鲜明、寓意深刻的雕塑群象征着和谐、友谊。现有7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22户外籍友人在慕田峪“安家”。 慕田峪“国际乐活文化村”品牌成功的带动该村的发展,每年接待众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带动全村产业大发展,不仅成为京郊“一村一品”中“国际驿站”乡村旅游业态的典范,而且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地球村”。 (二)文化传承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 该模式在传承文化(农业文化、民俗文化或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整合旅游农业资源,增加农业附加值,拓展产业发展层次,创意出符合游客和其他消费者需求的发展模式。 案例一:车耳营村——古车文化大观园 车耳营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景区南侧,以种植果树为主,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10年前,车耳营村是当地较为贫穷的山村,果实成熟后,只能雇车拉到城里去卖,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如今依托凤凰岭景区及农业资源特色,车耳营村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开展采摘、餐饮、住宿、会议、娱乐等接待项目。2008年车耳营村实现纯收入514万元,人均收入12843元。 而今,京郊旅游农业普遍开展采摘和农家乐项目,对车耳营村来讲,既是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在京郊乡村中脱颖而出?车耳营村始建于明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戚继光在此设立车营并延续至清代。根据这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全村资源,打造“凤凰岭脚下的古车文化大观园”,成为北京独一无二的“古车文化大观园”。 ②古车体验活动:结合古车设计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娱乐活动。 ④古车主题景观和服务设施:路口标志(指南车)、门区(古代车轮)、中心广场(偏箱战车)、车轮形式的休息椅/餐桌。 ⑤古车主题商品:古车纪念品、古车模型农副产品、古车手工制作品等。 案例二:管家岭村——法兰西乡情村 管家岭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西部,以果园经营为主导产业。本村自明清时期曾是京郊重要的杏花观赏区和艺术创作园地,朱自清、郭沫若、冰心等许多文化名人都曾来管家岭赏杏花和艺术创作。根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考证,管家岭村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的获奖作品创作地之一。 (三)资源导向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 该模式重点经过创意,将优势资源或品牌资源提升,使传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达到产业升级,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该模式要求资源可以是特色农林、特殊农村风貌等,但需要具备区域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或先发优势。 案例二:白羊村——古火山上的“火山红果”村 三羊古火山旅游区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熊儿寨乡白羊村,其最大特点是分布大面积的18亿年前的火山遗迹资源,是北京是最古老的火山旅游资源之一。由于火山灰质泥土肥沃、矿物质含量高,果树中红果长势好、品质好、口感好,已注册“火山红果”商标,在北京地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该旅游区借助火山红果资源优势,开展火山精品观赏采摘园项目,配套发展火山主题餐厅、火山休闲手工坊、火山SPA食疗、火山植物百草园等旅游农业项目,实现多层次的综合旅游农业效益。 (四)市场引导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 营销学有句名言:“市场需求决定产品成败。”由旺盛的市场需求而促发创新出的旅游农业产品,往往更加容易被市场认可,生命力更长久。 案例二:北京蟹岛——老北京、新乡村 为进一步带动蟹岛旅游农业的发展,蟹岛于2008年与德国国际三角洲公司积极合作,打造“北京慕尼黑啤酒节”。据预测,该“啤酒节” 项目的实施将使蟹岛日客流量超过五万人次,年收益超过十亿元。 (五)产业发展型创意旅游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拓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即以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为延展,以第三产业——休闲度假为龙头,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出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发展模式。 案例一:北京西山凤凰有机农场——中国特色的创意旅游农业园 该酒庄在葡萄种植的基础上,针对北京高端市场,创意推出酒庄及博物馆参观、葡萄酒品鉴与培训、DIY个性化定制、葡萄酒主题餐饮、葡萄及应季水果采摘、整桶订购、储酒领地认领及期酒等葡萄酒主题旅游农业项目,是集种植、酿酒、旅游、培训、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意旅游农业产业园区。 四、创意旅游农业的发展展望 创意旅游农业不仅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而且是创意元素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综合性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创意旅游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而丰富的物质、精神的需求,又能起到增收、富农的作用。但在创意定位、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还需与区域农业现状相结合,聘请专业智囊团队出谋划策;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地方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等软环境方面,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之,未来的创意旅游农业,将是以农为根、以旅为业、以智取胜的朝阳产业。 |
|